书城社科争权夺利智慧谋略全书
15342000000004

第4章 风云际会篇(4)

5月14日拂晓,晨雾弥漫,俄国舰长尼科莱?A?伊凡诺夫在6艘驱逐舰的护送下,乘布雷艇“阿穆尔”号离开旅顺口去执行布雷任务。在布雷艇行驶的途中,伊凡诺夫灵机一动,他没有按照上级的命令在距岸8海里的地方布雷,而是又让船向前行驶了3海里,在一个新地点布了水雷。归航途中,布雷艇因为没按规定行驶,又刚好躲过了日本巡洋舰的侦察。次日5月15日早上6时,俄国布雷艇特遣队返回港口。约在上午10点,日本舰只“初濑”号、“八岛”号、“敷岛”号和两艘小巡洋舰自信地大摇大摆驶进刚刚布好水雷的海域。日本人对自己情报人员的消息深信不疑,他们以为3海里以内绝对没有俄国水雷区。结果是,“初濑”号撞上一枚水雷,歪歪扭扭勉强驶开,立刻又碰在另一枚水雷上,这一次锅炉被炸毁,“初濑”号随即沉没,船上490人全部葬身海底。不一会儿,“八岛”号也触雷,它在沉没以前总算摇摇晃晃开走了。日本舰队万没料到出现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他们还以为是俄国潜艇在进行袭击,顿时乱作一团,向四处胡乱开炮射击。这次意外的事件,使日本两艘著名的战舰沉没,这对日本人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因为日本一直没有弄清事件真相,所以他们将这次的损失情况长期隐瞒至战争结束。

战场上的形势是瞬息万变的,在战斗中绝不能固守常规。因此,灵活机动是战略战术的核心与灵魂。在情报活动特别发达的今天,这一点尤其重要。

萨卡里亚大捷

1921年初,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国民军诞生了。它一建立就与强大的希腊侵略军展开战斗。1月份他们在伊涅纽村成功地阻止了希腊军队的进攻,在3月份的第二次伊涅纽战役中他们再次挫败希腊军队。希军不甘失败,在英国主子的支持下,以坦克、大炮为后盾,于1921年夏向土耳其国民军发动疯狂进攻。当时希腊军队共有9.6万人,机枪5,600挺,大炮345门,希腊国王君士坦丁亲自指挥作战。同希腊军队相比,土耳其军队只有5.1万人,440挺机枪和162门大炮,明显劣于敌人。

面对强敌的进攻,凯末尔经周密思考和研究,决定采取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的战术。土耳其军队先向希腊军队退让一步,让他们未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爱斯克舍希尔和阿菲昂。1921年8月15日,君士坦丁国王下令:向安卡拉进军!企图进一步扩大战果。

与此同时,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国民军,在得到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的物质援助后,正在以逸待劳,准备向侵略军发起反攻。8月23日,在君士坦丁发布军令的第8天,土耳其军从萨卡里亚河岸向侵略军发起猛攻。22天后,土耳其军将希腊军队赶至爱斯克舍希尔和阿菲昂一线,取得了“萨卡里亚大捷”。这次战役是一次转折点,从此,土耳其军队掌握了希土战争的主动权。

凯末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退为进、以逸待劳的战术,使土军避免硬拚,以保存实力。当希腊军的锐气稍减,已感疲惫之时,则发起猛烈反击,使处于劣势的土耳其军打败了强敌希腊军。

英国空军以攻为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德国力了迫使英国把部队和武器撤离法国,以减弱协约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防御力量,派遣了一只又一只的飞艇空袭伦敦和其他大城市。这些空袭行动—度给英国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出现了被称之为“齐柏林大恐慌”。起初,英国当局对德国飞艇的轰炸采取阵地防御的措施,或者当飞艇前来空袭时,由待命的飞机升空迎击。

后来,英国空军首脑发现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于是便改用以攻为守的战术。英国先后派出数批飞机,分别在比利时的埃维尔和奥斯坦德发现了两个德国齐柏林飞艇基地,于是这些飞机径直向基地里的飞艇发动了猛烈的袭击和轰炸,很快就将它摧毁。德国利用飞艇空袭和威胁英国的企图遭到沉重打击,“齐柏林大恐慌”很快消失,英国也没有从法国撤回军队以保卫本土。

“以攻为守”是一种积极防御的谋略思想,防御不应是消极的,它应与积极的进攻紧密结合起来。进攻的目标可以是敌人的必守之地,电可以是敌人的补给要道或后方基地,这样,就能通过“围魏救赵”或“釜底抽薪”等谋略配合自己的防御,达到“守中有攻”、“以战代守”的效果。

古为今用出奇兵

1918年2月,驻扎在中东前线的英军第六十师奉命进攻杰里科。该师收到简令指示,先拿下密奇曼希村,为进攻杰里科作准备。师长派某旅脱离主力部队,去攻占密奇曼希村所在的险要山头。

该旅指挥官感到任务艰巨,再加上地形不熟,觉得难上加难。这时,一位叫维维安?吉尔伯特的年轻少校帮助了他。这位少校熟读《圣经》,记得里面提到过密奇曼希。他发现《圣经》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腓力斯人在密奇曼希扎营……某日,索尔之子乔纳森对替他提盔甲的青年说,来,让我们到另一边的腓力斯人的驻地去。乔纳森在小径上行走,寻找去腓力斯人驻地的道路。小径的一边有块陡峭的岩石叫博泽兹,另一边也有块陡峭的岸石叫塞尼。博泽兹石朝北与密奇曼希村相对,塞尼石朝南面向吉比。乔纳森对年轻人说,让我们到他们的驻地去……乔纳森和那位年轻人在半英亩土地上进行第一次冲杀,杀死了20人左右。”

这段具体的记载使吉尔伯特少校得到了关于密奇曼希路径的重要情报,他建议旅长仿效乔纳森。旅长派人经过侦察,发现道路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那样,于是便按少校的建议改变了以整个旅作正面进攻的计划,改为派一连人去袭击土耳其人。结果,这次袭击完全成功,英军只有极少数人丧生。时隔数千年,英国部队重演了《圣经》中乔纳森的故伎,竟然取得成功,世人皆谓之奇迹。

“古为今用”本为治国之方略,一般指根据古人的经验教训或以往历史的启示,作为当今制订各项治国大计时的借鉴。本文事例虽非安邦治天下之大事,但一位军官通过古人书本中知识得到启发,用于实际战斗中,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古为今用的佳话。

蒙哥马利临危不乱力挽败局

1940年5月,希特勒组织强大兵力对西欧发动全面“闪击战”。德军的机械化部队锋芒锐利,迅速突破法军防线,不到半个月时间,便占领了大半个法国,并且于5月24日将几十万的英法军队包围在敦刻尔克一带。

为了抢救英军,保存将来反攻的实力,英国从25日开始实行了全面撤退的“发动机计划”。他们出动几百艘船艇,包括军舰、商船、渔船甚至私人游艇,一齐奔驶敦刻尔克。但由于战场形势紧张混乱,渡海行动受到不少影响。

这时,刚晋升为少将的蒙哥马利正指挥英军第三师在鲁贝突围。他命令全师600辆军车都在后栏板下装个隐藏的小灯,靠着这一点灯光的指引,顺利完成了夜间转移,于29日进入敦刻尔克桥头堡阵地。鉴于他成功的突围,蒙哥马利被提升为第二军军长。指挥部部署了渡海计划,由第二军先撤,巴克的第一军殿后,并授权巴克在万不得已时可向敌人投降。蒙哥马利接受了作战部署,但他极力反对投降,力主全部军队都应突围。他认为,作为殿后部队的指挥官,巴克缺乏镇静而清醒的头脑,应由第一师师长亚历山大接替。

蒙哥马利的建议被接受以后,他与亚历山大协调步骤,一致行动,最大限度地稳住战场的混乱,在乱中求稳、稳中求快,以迅捷的动作将部队在预期时间内顺利渡过了英吉利海峡。英国政府原来只是指望撤退4、5万人。但到6月4日“发动机计划”结束时,英军竟然全部撤出,总共22.4万人;另有法军和其他同盟军11.4万人。这一成功的大撤退被称为“敦刻尔克奇迹”。虽然,生性多疑的希特勒在战略上的严重错误是英军得以死里逃生的重要原因,但蒙哥马利临危不乱,沉着指挥并全力突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大凡战场上敌强我弱,己方处于劣势时,很容易出现兵败如山倒的溃乱局面,或手足无措、束手待擒,或慌不择路、争先逃命。在这种形势下,指挥官的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确是可贵的素质,并且还应有全局的观念。蒙哥马利的沉稳与果敢对于英军顺利完成大撤退不能不说起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