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建筑艺术与绘画
15341300000008

第8章 上帝·安拉·释迦牟尼——神庙·教堂·寺庙·塔(7)

文成公主庙

该庙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首府结古镇南约10公里的巴塘沟内,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在此留居所建,故得名。文成公主庙是汉、藏人民长期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该庙坐北朝南,依山建有藏式假三层平顶建筑一座,另有其他配房。庙内北面岩壁上雕刻9尊佛像,中间为高约3米的大日如来佛结跏趺座像,两侧上下两层各雕有4尊高2米的莲花座站像,手持花、瓶、钵、剑等物,据站像旁镌刻的藏文题记得知,此8尊佛像名称分别为文殊、普贤、金刚手、除盖障、虚空藏、观世音、弥勒、地藏菩萨。佛像雕刻手法细腻,人物形态丰腴恬静,庄严肃穆,据学者考证为唐代遗物。

此外,在寺庙附近的峭壁上刻有藏、汉文字题记4处。

湟源城陧庙

该庙位于湟源县城关镇西大街,据民国《续西宁府新志》载,该庙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重修。1921年又由邑人捐资重修,1922年冬竣工,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城隍庙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由牌坊、山门、戏楼、钟鼓楼、后寝宫等组成。庙内原有一块嘉庆八年(1803年)刻立《重修隍庙记》碑,记述重修城隍庙因由及捐资事迹。

牌坊位于城隍庙门前,为两层非冲天式木牌楼。通面宽三间,心间宽,次间窄,立柱前后加戗柱,柱间二层横枋上置斗拱并加盖屋顶。屋顶为歇山式,大式灰瓦覆。正脊用镂空雕牡丹图案通脊砖。龙形吻兽,垂脊与戗脊吻兽为麒麟。

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为平座斗拱,四翘九踩,雀替雕花卉,装修为镜面板门。

戏楼平面呈“凸”形,共两层。面宽三间,心间进深三间,次间进深二间,硬山十字脊勾连搭顶。底层较矮,心间为过厅,次间是仓房。上层为戏楼,有井口字坐式栏杆。檐下施如意头,枋梁与柱头直接承接,无斗拱。六抹头双扇门。裙板施以花鸟、神仙故事彩绘。

钟鼓楼为重檐式楼阁建筑,长宽均为4.7米。平板枋,有斗拱,雀替雕花卉,天花圆形覆斗井,缠柱造,金柱4根,外施柱8根。

另有硬山顶厢房、廊房和后寝宫。

威远镇鼓楼

该鼓楼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十字街心,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65.12平方米,建造于边长12.85米,高1米的方形基座上。建筑通高`15.12米,底大上小,由下向上逐层递减内收。四周有回廊。第一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第二层面宽一间,进深一间;第三层面宽一间,进深一间。三重檐歇山顶,屋面铺绿色琉璃瓦,屋脊用黄绿色琉璃镂空砖,有宝瓶、吻兽等,反映了土族建筑高超的艺术水平,其建筑形制已引起建筑学者的高度关注。登高远望,游人往往有羽化成仙之感。

土楼观

该观又名北禅寺、永兴寺、北山寺。位于西宁市湟水以北的土楼山麓,是青海现存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处石刻洞窟。北魏时已有此处土楼神祠的记载,后陆续开凿洞窟,修建庙宇,至清代末期,这里已发展成为“九窟十八洞”的多种宗教汇聚地。

土楼观的洞窟分布在山腰的红砂岩中,东西长约200米,有禅洞、佛洞、菩萨洞、观音洞、玉皇洞、无量洞、三官洞、三师洞、灵官洞、城隍洞、关帝洞、地藏洞、吕祖洞以及文昌宫、奎星阁、雷祖殿、斗母殿、土地庙、仓颉祠等建筑。建筑、佛像、壁画、楹联等曾被毁,仅存一尊露天金刚及部分洞窟残壁画。1980年以后逐渐修复,并于山麓新建山门,正式定名“土楼观”。

观内露天金刚俗称“闪佛”,利用自然岩壁修凿而成,原有两尊,西部一尊已毁,东部一尊轮廓清晰可辨,为站像。高近50米,古朴雄伟,为唐代遗物。在保存较好的三个洞窟中,尚有壁画残存,绘有三世佛、千手千眼佛、菩萨、比丘、弟子以及莲花藻井等,用色以丹青和石绿为主,时代为北魏至宋、元。

土楼山巅耸立一座砖塔,名字寿塔。为六角五级实心塔,高15米,周长8米,第四级嵌有“宁寿塔”三字匾一方。该塔始建于明代,于1951年重修。登塔远眺,西宁古城尽收眼底,为北禅寺重要文物。

南禅寺

位于西宁市城中区南山之巅。相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被毁。现存为清代建筑,坐南朝北,由小西天、关帝庙、三公祠、五财神庙、老祖庙等多组建筑组合而成,占地约3.5万平方米。

小西天位于南禅寺西,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东、西、北厢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灰瓦硬山顶,建在2米高的夯土台上,前有十六级砖踏道,地面铺以灰砖。东西厢房均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东房为单面坡顶。北房面阔四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山门面宽一间,进深二间,歇山顶。

关帝庙位于小西天东,坐南朝北,占地约105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东西厢房组成。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前开廊,大式硬山顶。屋面用灰瓦、绿釉瓦铺覆。殿前有二阶式明台,第一阶16级砖踏道,第二阶4级砖踏道。东西厢房均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中间双扇实榻大门,两侧为单扇小门。院内有蛙形柱础。

三公祠位于小西天后,关帝庙西,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小院门及大殿组成。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灰瓦硬山顶,为关帝庙的附属建筑。

五财神庙位于关帝庙东,坐南朝北,现存山门及大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门窗为六十年代以后改装。屋面铺覆灰瓦。过庭式大门,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

老祖庙位于财神庙东,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围墙已毁,坐南朝北。由过庭式山门、大殿、东西厢房及耳房组成。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上覆灰瓦。东西厢房均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山门两侧各有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单面坡耳房。

西宁城隍庙

位于西宁市城中区解放路,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建。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鉴心殿、后寝宫、东西厢房和东西小跨院组成。鉴心殿面宽三间,进深五间,硬山顶,屋面覆盖大式灰瓦情调。后寝宫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四周带回廊,灰瓦歇山顶,镂空雕塑花卉砖起脊。东西厢房各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灰瓦硬山顶,近年维修。鉴心殿东西各有一小跨院,为通往后寝宫的通道,内共有9间单面坡房屋。

五峰寺

该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峰寺乡白多俄村北的五峰山坡上。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民国时曾有增修,群体建筑由菩萨殿、无量庙、八卦亭、玉皇庙、三清宫、同乐亭、黑虎庙、香公楼等组成,分布在五峰山上。

菩萨殿为小院落建筑,由大殿、东西廊房组成,坐北向南。大殿有前开廊,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灰瓦硬山顶,六抹三开双扇门。山门通面宽三间,其中过门厅一间,硬山顶。东西廊房各面宽三间,进深二间,泥土平顶。

无量庙也称“无量洞”,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梁枋雀替雕花卉,有彩绘,六抹双扇门,单坡泥土屋顶。

八卦亭又称“岷生亭”,坐北向南,木结构,八角攒尖顶,圆形柱,柱周置一圈格形栏杆。

玉皇庙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前开廊。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灰瓦硬山顶。六抹三开双扇门。

三清宫也叫三清洞,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梁枋雀雕花卉,并彩绘。六抹双扇门,单成坡屋顶。

黑虎庙大殿坐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圆柱形,前开廊,灰瓦歇山顶,六抹双扇门。

香公楼为砖木结构,坐北向南,为两层楼,上下层都开前廊,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灰瓦歇山顶,六抹双扇门。

同乐亭又名六角亭,木结构,六角攒尖顶。

关帝牌坊

坐落于青海乐都碾伯镇东关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关帝庙门前的牌楼,庙已拆除。牌楼坐北面南,三门四柱三柱形。内柱前后加有戗柱。立柱为非:冲天式,上面起楼,为三檐灰瓦歇山顶。正脊上置有葫芦形宝瓶,龙形吻兽、垂兽与戗兽,檐角悬挂铁风铃。第二层楼正中竖书“关帝庙”木匾。牌楼通体用红、绿、黄等颜料彩画。

高庙八卦楼

位于青海乐都高庙镇西村,又名“八卦寺”,约建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1919年重修。该楼建在高约5米的夯土台基之上,坐西向东,有斜坡土路通向台上。建筑为三层重檐八角攒尖顶。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石块砌成墙基,土坯垒砌墙体,前开廊,砖雕仿木结构八字墙,两根檐柱与第二层通连。第二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周用板壁装修,大花格窗。第三层八角形,四周用板壁装修。1989年进行维修并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