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建筑艺术与绘画
15341300000007

第7章 上帝·安拉·释迦牟尼——神庙·教堂·寺庙·塔(6)

宣文塔

太原的标志——双塔,原名宣文塔,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前后,佛灯和尚拟建的永祚寺的一部分。两塔形制相似,八角十三层,高达五十多米。每当立夏前后,这里的牡丹盛开,引来了不少观赏者。建国以后,在这里建成了革命烈士陵园,供人们瞻仰凭吊。

太原市最早的历史文物建筑——晋祠,位于西南郊外二十五公里的悬瓮山下。据文献记载,西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106年),他用桐树叶子和他的弟弟叔虞开玩笑,竟封了叔虞为唐侯。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历史故事。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见到唐国境内有一条晋水,水源来自悬瓮山下的泉水,水量既丰富,冬季又不枯,对于生产和生活来说,是一条好河流,因而他把国号改为晋。此后,晋国成了春秋时代的一大富强诸侯。后人为了纪念叔虞,便在晋水的源头修建了一座祠堂,名为晋祠。至于晋祠创建的年代已不可考。根据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的记述看,在北魏以前就有了这一建筑。北齐文宣帝高洋时将晋阳定为别都,在晋祠大动土木,开凿池沼,建造亭台楼阁。到了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又依山傍水修建了祭祀叔虞母亲邑姜的祠堂,即现存的圣母殿。宋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到现在已八百多年了。这座殿南北宽七间,东西深六间,比叔虞祠大,是全祠的主殿。殿内塑有邑姜的像和四十多尊宫娥、侍女的塑像,大小如同真人,各具姿态,栩栩如生。圣母殿的一旁,是清水涌出的难老泉。它是晋水的源头,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圣母殿前筑有方形鱼沼,是晋水的第二源泉。沼中立着三十四根小巧的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梁木以承托十字形桥面。整个造型如展翅欲飞的大鸟,因而有“鱼沼飞梁”的命名。在北魏时期成书的《水经注》中,就有“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可见这一别出心裁的艺术建筑,在北魏以前就修建了。此外,晋祠内还有叔虞祠、献殿、胜瀛楼、白鹤亭、文昌宫、金人台和唐太宗写的《晋祠铭》碑亭等。祠院内外,大树参天,尤以周柏、隋槐著名。这两棵古树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精美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太原城内的崇善寺,原名白马寺,后改为延寿寺。明朝初期加以扩建,前有大雄宝殿九间,后有大悲殿七间。此外还有山门、金刚、天王等殿和经阁、法堂等,规模很大。清朝同治年间失火,大雄宝殿等尽化灰烬,仅留一座大悲殿。到了光绪年间,在这片废墟上建造了文庙。现在山西博物馆(一部)就设在文庙内。寺内的大悲殿是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建筑杰作。殿内中央有一座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型塑像,造型奇特,引人注目。殿内还藏有宋版碛砂圣经、元版圣经、明版北藏经、南藏经等,都是名贵的文物。

道观纯阳宫,在五一广场西边,是明代万历年间为纪念唐代道士吕洞宾而建的。宫内有八卦楼、降笔楼和亭、台等建筑物。亭、台、楼、阁之间,有长廊互相通连,结构甚为巧妙。现为山西省博物馆二部所在地。馆内陈列着由仰韶文化时期,到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物,共两千多件。它将中华民族发祥地区之一——山西这块地方的文物荟萃一馆,供游人观赏和学者研究。

太原市西南郊的天龙山、龙山和蒙山,有南北朝以来各朝代的石工巧匠们精心雕凿的石窟。其内容大部分是佛教的,也有一小部分是道教的。这些石窟雕像表现了人民的石雕艺术,反映了各朝代石窟艺术的特点,兵是一宗很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

湛山寺药师塔

药师塔是湛山寺的第三期工程。

1937年修湛山寺的藏经楼和药师塔,是周家的功德。根据《影尘回忆录》的记载,周家对做慈善事非常热心,在北京无论大小庙,都去布施。有人去化缘,或去求他,多少不说,总不让空手回去。修天津大悲院,用叔迦就出力不少。湛山寺的水陆庄严,也都是周家所舍。

作为一个书香和官宦之家,周叔迦的祖父和父亲,在外做官多年。到了周叔迦这一辈,哥四个都个做官了,专事商业,仗祖上德荫,一切都好。1937年值周老太太80寿辰,后人顶备大事况寿,款宴亲友。但周老太太笃信佛法,不忍杀生,她的意思,如果在款宴亲友时弄素菜,怪讨厌没人吃,或者让人说嫌费饯。弄荤菜。就要杀生灵,为了自己过生日,伤害一些性命,不但修不了福,倒还造一些孽,不好。所以,老太太主张不铺张,但后人以为如果不花几个钱给老人祝寿,心里过意不去。于是,就合计出了办慈善作功德的主意,周家四位公子,各自分别尽心。

在青岛,周志辅在湛山寺修了药师塔,周志俊修了藏经楼,周叔迦则在北京拈花寺建药师坛,拜三期药师忏。四位公子与几位女儿又凑起来几万块钱,替老太太办赈济,施舍济贫,这样办法,比弄吃喝宴亲友好得多,不但不杀生下,还救生,大家都高兴。

据《青岛湛山寺创修经过》的记载,藏经楼和药师塔,是周家自己找人绘图包工的,共费3万余元。药师塔起初想建在崂山,因不合适,便改住湛山寺建筑。初有恒信营造厂预备以1.25万元包修,带扣瓦。别家公司以0.95万元得标承建,结果修起来,仍是1万了多。肯岛建筑师,对这种古建筑有些外行,弄得塔楞上下不齐。窗上石条没垫好,砖往下陷,石条已经折断。塔的四周,有28位行刻护法神像,是掖县工人包刻。因时间来不及,一边送,一边垒。时正值“七七”事变,有一天,汽车一次送来十几尊,第二天即交通断绝。

1937年的晚秋,湛山寺的药师塔、藏经楼和大殿同时竣工。到了这时间,整个湛山寺的工程已经过半了。

青海的庙、楼、观

青海的楼、观秉承中原形制,又结合藏族仪范,自成一体。

贵德玉皇阁

玉皇阁古建筑群位于青海省贵德县河阴镇,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玉皇阁由万寿观、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现为图书馆)六个院落和贵德古城组成。寺庙、道观相互毗邻,集中坐落于贵德古城内北面,东西宽192米,南北深212米,占地面积61亩,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

五皇阁是非常独特的一座集儒、道、佛为一体的古建筑群。玉皇阁万寿观属道教,建筑包括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和玉皇阁。山门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建筑,明间置双扇实榻大门。过厅亦硬山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分心四柱,前后出廊,三檩小木梁架,山墙前后均有干摆樨头,樨头做法与官式同,也分下肩、上身、盘头。盘头部分砖雕精美,是官式黑活中的佳品。

玉皇阁万寿观为整个建筑群之首,建于高12米、边长14.95米方形砖铺面的夯土台基上。台基高三丈六尺,寓意一年360天,底面24根立柱,寓意二十四节气。中间4根通柱,寓意一年有四季。玉皇阁万寿观为三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五间,三层楼阁,一层全柱通接二层檐柱,三层檐柱座在二层匝梁上,中间四根内金柱为三层通柱。三层平板枋上安装24.攒五踩斗拱。整个大木结构榫卯互锁,受力合理,承压均匀,结构十分严密。万寿观通高26米,顶层奉“天”,立玉皇神位,中间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层奉“人”,立皇帝牌位。“天地人”三才是道教的根本。老子在《道德经》就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整个建筑造型古朴壮观,被誉为“仙阁插云”,有凌空出世之感。春夏之交登临此观,凭栏远眺,黄河水清,梨花放白,群山微赤,田畴覆绿,非常心旷神怡。

城隍庙在玉皇阁西侧,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六年(1876年)被毁,光绪二个八年(1902年)重建,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坐北朝南,现存钟楼、过厅、大殿。钟楼面宽、进深各三间,为二层三檐歇山顶方亭。过厅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面与柱身之比为1:2。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

文庙在玉皇阁南,与玉皇阁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被毁,光绪三年(1877年)重建。坐北朝南,由(棂星门)牌坊、泮池、戟门、乡贤祠、名宦祠、七十二祠、大成殿组成。牌坊为新建三门三楼。戟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明间开中心柱,开双扇实榻大门,耳房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顶,廊房新建,面宽六间,进深二间。大成殿基高0.7米,殿前有方形明台,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大成殿供奉孔子神位,历来为文人祭孔和集会的场所。

关岳庙在玉皇阁东侧,又称武庙,始建于清代。由照壁、山门、(戏台)左右钟鼓楼、过厅、廊房、大殿组成,坐北朝南。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钟鼓楼在过厅西侧,二层三楼歇山顶。过厅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歇山顶。该庙供奉关羽、岳飞、马祖三尊神像,是军旅将士拜谒的场所。

玉皇阁建筑群集儒、道、佛教为一体,青海独有,神州难寻,它是历史留给华夏子孙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