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御选语录
14900300000024

第24章

辱惠書。纍纍及二千言。玄詞妙辨。汪濊層疊。誠羨之仰之。然竊以為愛我深。而辭太費也。果欲揚禪宗。抑淨土。不消多語。曷不曰。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既一佛不立。何人更是彌陀。又曷不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既寸土皆無。何方更有極樂國。只此二語來諭二千言。攝無不盡矣。茲擬一一酬對。則恐犯鬥爭。不對。則大道所關。終不可默。敢略陳之。來諭謂清涼擇焉而未精。愚意不知清涼擇華嚴未精耶。抑亦居士擇清涼未精耶。又來諭謂不了義經。乃談說淨土。而以行願品。起信論當之。起信且止。行願以一品而攝八十卷之全經。自古及今。誰敢議其不了義者。居士獨尚華嚴而非行願。行願不了義。則華嚴亦不了義矣。又來諭謂法華記往生淨土為女人因果。則龍女成佛亦只是女人因果耶。謂彌陀乃十六王子之一。則毗盧遮那亦止是二十重華藏之第十三耶。居士獨尊毗盧。奈何毗盧與彌陀等也。又來諭謂楞嚴取觀音。遺勢至。復貶為無常生滅。則憍陳如悟客塵二字可謂達無常。契不生滅矣。何不入圓通之選。誠曰觀音登科。勢至下第。豈不聞龍門點額之喻為齊東野人之語耶。又來諭謂齊己禪師將古人念佛偈逐句著語。其曰惟有徑路修行。則著云依舊打之遶。其曰但念阿彌陀佛。則著云念得不濟事。居士達禪宗。何不知此是宗師家直下為人解粘去縛。乃作實法會。而死在句下耶。果爾。古人有言。踏毗盧頂上行。則不但彌陀不濟事。毗盧亦不濟事耶。此等語言。語錄。傳紀中。百千萬億。老朽四十年前亦曾用以快其唇吻。雄其筆劄。後知慚愧。不敢復然。至於今猶赧赧也。又齊己謂求西方者。捨父逃逝。流落他鄉。東撞西磕。苦哉阿彌陀佛。往應之曰。即今却是如子憶母。還歸本鄉。捨東得西。樂哉阿彌陀佛。且道此語與齊己所說相去多少。又來諭謂多劫修行。不如一念得無生法忍。居士已得無生法忍否。如得。則不應以我為能生。以土為所生。何則。即心是土。誰為能生。即土是心。誰為所生。不見能生所生而往生。故終日生而未嘗生也。乃所以為真無生也。必不許生而後謂之無生。是斷滅空也。非無生之旨也。又來諭謂必待華開見佛。方悟無生。則為迂遲。居士達禪宗。豈不知從迷得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念佛人有現生見性者。是華開頃刻。也有生後見性者。是華開久遠也。機有利鈍。功有勤怠。故華開有遲速。安得槩以為迂遲耶。又來諭謂遮那與彌陀不同。而喻華藏以全身。喻西方以毛孔。生西方者。如撮全身入毛孔。為海漚倒置。夫大小之喻則然矣。第居士通華嚴宗。奈何止許小入大。不許大入小。且大小相入。特華嚴十玄門之一玄耳。舉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無盡世界而入極樂國一蓮華中。尚不盈華之一葉。葉之一芥子地。則何傷乎全身之入毛孔也。又來諭謂荒山僧但問以上乘。便駭心瞠目。居士向謂宜華嚴者語以華嚴。宜淨土者語以淨土。今此鈍根輩正宜淨土。何為不與應病之藥。而強聒之耶。又來諭謂老朽既出世開堂。不具大人作略。而作閭巷老齋公齋婆舉止。設被伶俐人問著。明眼人拶著。向北斗裏潛身耶。鐵圍裏潛身耶。老朽曾不敢當出世之名。自應無有大人之略。姑置弗論。而以修淨土者鄙之齋公齋婆。則古人所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豈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凡遠祖善導。天台永明。清涼圭峰。圓照真歇。黃龍慈受。中峰天如等。諸菩薩。諸善知識悉齋公齋婆耶。劉遺民。白少傅。柳柳州。文潞公。蘇長公。楊無為。陳瑩中等。諸大君子悉齋公齋婆耶。就令齋公齋婆但念佛往生者。即得不退轉地。亦安可鄙耶。且齋公齋婆庸呆下劣。而謹守規模者。是也愚也。若夫聰明才辨。妄談般若。喫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禪者。魔也。愚貴安愚。吾誠自揣矣。寧為老齋公老齋婆。無為老魔民老魔女也。至於所稱伶俐人。明眼人者。來問著拶著。則彼齋公齋婆不須高登北斗。遠覓鐵圍。只就伶俐漢咽喉處安單。明眼者瞳人上敷座。何以故。且教伊暫閉口頭三昧。回光返照故。抑居士尚華嚴而力詆淨土。老朽業淨土而極贊華嚴。居士靜中試一思之。是果何為而然乎。又來諭謂勸己求生淨土。喻如棄金擔麻。是顛倒行事。大相屈辱也。但此喻尚未親切。今代作一喻。如農人投刺於大富長者之門。延之入彼田舍。聞者皆笑之。農人不知進退。更掃徑。謀重請焉。笑之者曰。主人向者不汝責。幸矣。欲為馮婦乎。農人曰。吾見諸富室。有為富而不仁者。有外富而中貧者。有未富而先驕者。有典庫於富人之門而自以為富者。且金谷郿塢於今安在哉。而吾以田舍翁享太平之樂。故忘己之卑。憐而為此。今知過矣。於是相與大笑散去。

答吳觀我

來書云。兢兢以未獲了明此一大事為甚憂。此人情所謂不足憂者也。即此是入道正因。願一心本參而已。又浮山冊中諸名公俱稱述觀棋黑白語為上妙玄談。此語雖傳誦千古。而遠老深深處不在此。此等今日聰明人亦能為之。即九帶等亦不須穿鑿求會。但做遠老安樂工夫耳。有如是工夫。方有如是證悟。古德謂。祇愁不成佛。不愁佛不解語。至哉言也。幸留意焉。

答謝青蓮

提話頭。是宗門發悟最緊切工夫。修淨土人即以一聲佛號做箇話頭。此妙法也。但心麤氣浮。則未能相應。須是沈潛反照。至於力極勢窮。乃有[囗囗力]地一聲消息。

答金廣聚

來問曰末後緊關。曰甚深之旨。曰本地相應。曰直捷指斯事。緊也。深也。本也。直也。皆切問也。然只在近思而已。除此靈知炯炯外。皆緩耳。淺耳。末耳。曲耳。誠即此念佛一念所起。覰得破。管取大事了畢。又不可見如是說便作思惟卜度。穿鑿求通。則反失之矣。但念念體究。真積力久。而自得之。方是證悟。

答張廣經

所問雲門語。不須究他說教外別傳。只看他說須退步向自己脚跟下推尋是箇甚麼。其推尋今亦不難。既信念佛。但內看念佛的是誰。便是脚跟下推尋也。久之。則正訛中所云最後窮玄極微一段事。不患不得。

答廣印

真信淨土。決志往生者。不論已悟未悟。其從事單傳直指而未悟者。雖曰以參禪為務。不妨發願往生。以未能不受後有。畢竟有生處故。不是偷心。岐路心也。其已悟者。古人云。汝將謂一悟便可上齊諸佛乎。故普賢為華嚴長子。雖塵塵華藏。在在蓮邦。而行願品必拳拳乎以往生安樂為言也。已悟尚然。未悟可知矣。

一念不生。是禪非參。起念下疑。乃名曰參。楞嚴經云又以此心反覆研究等是也。念時參時俱屬有念。亦不相悖。

即心即佛。若真信得及。真見得徹。千了百當。更無疑滯者。方可任運過時。如其不然。未可放參。

大悟則有念。亦可。無念亦可所謂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是也。

永明說。先以聞解信入。却又說。後以無思契同。契同則法身透矣。情識盡矣。是亦解亦證。紹祖位。不亦宜乎。

不務實修實證。而以口頭三昧逞機鋒。鬥勝負。此言語不可有也。真為生死心地未明。互相辨論。互相酬唱。此言語不可無也。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不論未悟以前。即既悟以後。尚有最後重關。參求決擇之功未可便止。

答僧海光

汝若一切無在。何人受衣。汝若周遍一切。衣居何地。汝若一切無在。則本自無體。安用戒為。汝若周徧一切。則本自無欠。何求具足。菩提有樹。明鏡有臺。本來有物。此三句翻破曹溪。後一句原不惹塵埃。依舊落他窠臼。何不道。本來有一物。任使惹塵埃。

答周海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下布毛滿地。何待拈吹。那更說同說別。直饒是同。早已成兩橛去也。鳥窠初不曾鈍置白公。偏厚侍者。然雖如是。於前言不會玄旨。只麼止惡行善。亦不誤人。若向古人道如來不斷性惡及兀兀不修善等處錯會。為禍不少。

雜答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今之執禪謗淨土者。却不曾真實參究。執淨土謗禪者。亦不曾真實念佛。若各各做工夫到徹底窮源處。則知兩條門路原不差毫釐也。

若直指西方。不但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為非也。說箇自性。已涉程途。若實談淨土。不但寶池金地種種莊嚴者為非也。纔著惟心。翻成垢穢。離此二邊。作麼生是西方淨土。

工夫最怕揀擇。有志於學者。只是一箇正念常在胸中。逢靜時也如此。逢閙時也如此。憑他靜閙變遷。而我者箇念頭斷然無有移易。如是方無間斷。謂之善做工夫也。豈不見古人道。智者除心。愚者除境。如必嫌喧取靜。則境界恐無有靜之時。亦無有靜之處。夫求靜者。莫如深山之中。然深山靜矣。而樵斧聞於隔雲。牧笛鳴於斜照。則耳畔又安能靜也。然樵斧。牧笛或可使屏絕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清宵而猿啼虎嘯。白晝而鵲噪鴉鳴。又安能靜耶。然猿啼虎嘯。鵲噪鴉鳴或可驅逐之。使不交於吾耳。至於狂風起而萬竅怒號。迅雷發而千山震撼。則此時嫌喧取寂者將屏絕之耶。驅逐之耶。以此推之。境界決無有靜之時也。決無有靜之處也。學人但患志不猛烈耳。存一猛烈之志。則何之而不可。

示大同

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祕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今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箇字即是解粘去縛祕密法門。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示李居士

參疑二字不必分解。疑即參之別名。總是體究追審之意。但看念佛是誰。以悟為則而已。又古德云。看話頭。不得卜度穿鑿。亦不得拋向無事甲裏。但只恁麼看。此要言也。

示吳大峻

莫管悟與不悟。莫管有無。內外。中間。莫管止觀。莫管與他法門同與不同。既疑情不起。亦莫管是誰不是誰。但執持名號。一心一意。無間無斷。純一不雜做去。

示沈廣[這-言+率]

世諦中覺名利恩愛之畢竟成空。便成覰破。真體上覓生老病死而本來無有。即是修持。初機與究竟同歸。因該果海。究竟與初機不二。果徹因源。祇貴明心。別無異法。

答周海門

月雖皎潔。水清濁而影別昏明。心本昭靈。事善惡而迹分升墜。豈得以月體本無清濁而故云濁水為佳。心體本無善惡而遂云惡事不礙。既存空見。便悖圓宗。識渠善惡雙空。正好止惡行善。定禁止惡行善。猶是識渠未真。步步行有。口口談空。此今日聰明人參禪之大病也。

答戒問

高談無佛之世。直指當人之心。則不但老瞿曇絕口毗尼。優波離羞稱羯磨。即使束五部置之高閣。褫三衣懸之樹端。未足為過。如或不然。法林惟恐不稠。正見惟恐不應耳。何紛紛之足厭。

空有二。契真空則萬法俱備。何須更習毗尼。墮頑空則眾善皆墮。豈不有傷戒品。執莽蕩。輕軌儀。其失大矣。

總觀心地本體。則體惟一念。本自圓成。細析心地法門。則門有萬殊。不妨分屬。故云三十心者。皆一毫頭也。復以一二分屬戒相者。毛頭之上更出毛頭也。譬天王雖名天主。亦應列任六曹。六曹猶未徧周。豈不重開百職。經始標某心。某心者。六曹之謂也。今復增某心。某心者。百職之謂也。姑取義之相近。亦令餘可例推。便初學易知簡行。在智者神融意會而已。

非常大器。過量圓人。既不拘夏前夏後。自相應即小即大。纔持戒品。已達教相全文。正受毗尼。便悟禪宗妙旨。建立則繁興萬法。不礙六時。掃蕩則屏絕纖塵。奚存一念。遠公常禮有定。永明自行不虧。豈彼小根故為細事。凡我後學。願各深思。

此梵網經以心地為宗。無一法不從心地中流。無一法不還歸心地。菩薩萬行若非出自一心。還歸一心。即不名佛因。不名佛果。今此華出舍那心地。表菩薩從自心中出無量因行。還以此華供養彼佛。表還以自心因行。成自心果佛也。據華嚴。因該果徹。不離因果。不落因果。拈來無一物不可供佛。舉起無一法不可為因。若執華必表因。非圓教義。何以故。有時華表因。實表果。開華後乃結實故。有時實表因。華表果。種核後乃生華故。有時定因慧果。淨極光通故。有時慧因定果。惑破心安故。烏可一途而取。一格而論乎。

如來妙定。非動非靜。而常動靜。非出非入。而常出入。此三昧。號體性虗空。虗對實。故使體性不空。當如山不納山。石不容石。一頑定耳。體本虗空。故華光任現。豈以既入三昧便應灰滅不生。圓覺經如來入大光明藏三昧而起現淨土。與十二大士更相酬答。抑又何也。且三昧有百千萬億等名。不是一味寂靜。故有三昧。二乘尚不聞其名。菩薩猶未解其義。而執泥寂靜。則獅子奮迅嚬呻。皆成喧閙矣。又問。諸三昧各有出入。何獨此中而說出入。答。出入非難。自在為難。三乘斂念方入。起念方出。不名自在。隨心自在。乃稱妙定也。據華嚴。即入即出。依報正報交互圓融。不可思議。此特其小小者耳。何足為異。

與劉羅陽居士

曩啟專以念佛求生淨土奉動。然此道至玄至妙。亦復至簡至易。以簡易故。高明者忽焉。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真實。若覰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縱念不悟。乘此念力往極樂國。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願翁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

與馮筠居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