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心赋注
14704600000012

第12章

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寂照泠然。如靈辯和尚云。夫一心不思議。妙義無定相。應時而用。不可定執。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用有差別。隨處得名。究竟不離自心。此心能壞一切。能成一切。故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好惡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無礙義。祗今一切施為。行住坐臥。即是心相。心相無相。故名實相。體無變動。亦名如來。如者不變不異也。無中現有。有中現無。亦名神變。亦曰神通。總是一心之用。隨處差別即多義。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出。若了心外無法。一切唯心。即無一法當情。無有好惡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處皆是。故云當成無所畏。無所畏即佛。佛具四無畏也。

塵思俱逃。煩機頓洗。

未悟道時。多興妄慮。纔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經云。識停閑靜。想滅無為。又首楞嚴經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又大乘理觀。不念諸佛。即是念覺。故昔人云。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至。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信云。若知雖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於念。名為得入。淨名云。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云。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

迥超萬行之先。深徹法源之底。月光大士。變清水於自心。

首楞嚴經云。月光童子初習水定。弟子窺牕觀室。唯見清水。取一瓦礫投於水內。出定之後頓覺心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識所變。

空藏高人。現太虗於本體。

首楞嚴經云。虗空藏菩薩云。我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

甄明暢志。悟入怡神。若旱天而遍霶甘澤。猶萎草而頓遇陽春。

涅槃經云。純陀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霶甘露雨。灑我心田。又如大地。得遇春雨。草木[泳-永+費]發。故云。萬物得地而生。萬行得理而成。所以般若經云。一心具足萬行。

翠羽紅鱗。普現色身之三昧。霞峯霧沚。同轉根本之法輪。

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又山河大地。一一皆宗。

智朗昏衢。夢驚長夜。

識論云。一切眾生。以第七識為長夜。如夢時不知是夢。覺時方悟。如迷時不了自心是佛。悟時方知。故經云。佛者覺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貧室之金藏全開。

大涅槃經云。如貧女人。舍內多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乃至即於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遇善友開發。明見佛性。心開意解。生大歡喜。

燄宅之牛車盡駕。

法華經明等賜一大車而出火宅。若了一切處唯是一心實相之旨。即是出宅義。

紛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豁爾虗凝。歷歷而常隨物化。

肇論云。旋嵐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飃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此四不遷。即萬物皆不遷矣。則離動而無靜。離靜而無動。以一心動靜。豈有離也。

大象無形。洪音絕聲。三光匿曜。河嶽齊平。

肇論云。大象隱於無形。大音匿於希聲。此一心光橫吞萬象。更無纖毫於中發現。故傅大士頌曰。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然平。敲冰來煑茶。故知萬法盡入不二法門。一際平等。更不俟夷嶽盈壑。續鳧截鶴。然後方平。

向九居六合之中。隨作色空明闇之體。

六合者。四維上下。九居者。一欲界天。二初禪天。三二禪天。四三禪天。五四禪天。六空處天。七識處天。八無所有處天。九非想非非想天。廣則二十五有四十二居處。並是有情受生居住之處。此皆因情想結成生死之身。業繫二十五有之處。悉從心出。所以楞伽經云。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又云。心遍一切處。一切處遍心。法華經云。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如首楞嚴經云。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乃至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故知萬法但心為體。循業發現。所見不同。隨自想念而生差別。故云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以離自真心。更無一法。所有境界。皆是心光。

於七大四微之內。分為色香味觸之名。

七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風大。五空大。六見大。七識大。如首楞嚴經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乃至推七大。皆無自性他性共性無因性。所以佛告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闇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闇。明闇一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辯。自不能知明闇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虗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異同。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又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見之為色。耳聞之為聲。鼻齅之為香。舌嘗之為味。身受之為觸。意知之為法。又祖師云。處胎曰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齅香。在舌曰談論。在手曰執捉。在脚曰運奔。變現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魄。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德禦神州。威靈法宇。通智海之宏津。立吾宗之正主。

心為萬法之宗。宗者尊也主也。如楞伽經中。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不退轉法輪經云。善知一切眾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眾生心界。是名信行。南嶽思大和尚云。若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

違情難信。如藕絲懸須彌之山。

涅槃經云。佛言。若有人能以藕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薩能以一念稱量生死。有不可思議理。而但仰信而已。不能一念即如來藏。故非圓意。

入悟能談。似一手接四天之雨。

如佛藏經云。無名相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虗空。石筏渡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脚為梯。登至梵宮。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為無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為難有。甚為希有。又經云。奇哉世尊。於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故云說法是大神變。無中說有。有中說無。豈非神變耶。

居混沌之始。出恍惚之間。

混沌之始者。以不知無始無明。最初一念。不覺而起。第八藏識。一半不執受。為無情世間山河大地等。一半有執受。為有情世間眾生五陰身等。皆從一心所造。不達此理者。此間周禮。或稱混沌。西天外道。或說冥初。老十云。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法雷震四生之幽蟄。慧日燭三界之重關。

此一心宗。當悟之時。如迅雷震於長空。似千日照於曠野。能令墮業繫之人。出三界之牢獄。溺生死之者。脫六趣之樊籠。

不世之珍。抱玄門而寂寂。非常之道。任法性以閑閑。

不世之珍者。以此心寶。非世之珍。非常之道者。此一心大道。非常情之所解。

發覺根苗。胤靈筋骨。

因心悟道。發心之初。即坐道場。便登祖位。

若谷神之安靜。似幻雲之出沒。

肇論云。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煩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猶谷神。豈有心於彼此。情繫於動靜者乎。注云。法身無形。能現眾像。聖智無知。能照萬機。無心應物。雖慜而不撓其神。有難皆通。雖通而不干其慮。無心而動。動若行雲。心無定方。猶谷神之不死。絕彼此動靜之心也。老聃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註云。谷者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即五藏之神也。若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者。註云。玄者天也。牝者地也。主出入於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主出入於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者。根者元也。言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氣。

事因理顯。猶金烏照萬里之程。

華嚴疏云。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

用就體施。如玉兔攝千江之月。

證道歌云。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與如來合。

非相非名。孤寂幽清。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非異盈。

一言者。約略說。約理說。殊說者。約廣說。約事說。故不動一心而演諸義。不壞諸義而顯一心。即卷常舒。如來於一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即舒常卷。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草木四微。從地而生。還歸地滅。猶波浪鼓動。依水而起。還復水源。如法從心生。還歸心滅。故經云。當處生。當處滅。又華嚴經頌云。佛智通達淨無礙。一念普知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緣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所以清涼疏云。華嚴經者。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

吞苦霧而浸邪峯。須澄性海。

性海泓澄。湛然明淨。當悟心之時。能盡苦源。頓消邪見。故般若心經云。行深般若之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降四魔而夷六賊。應固心城。

四魔者。一天魔。二陰魔。三死魔。四煩惱魔。首楞嚴經云。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心城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寶眼主城神為善財言。應守護心城。謂畢竟斷除慳嫉諂誑。應清涼心城。謂思唯一切諸法實性。應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應嚴飾心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應照耀心城。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聽受般若波羅蜜法。應增益心城。謂普攝一切佛方便道。應堅固心城。謂恒勤修習普賢行願。應防護心城。謂常專禦扞惡友魔軍。應廓徹心城。謂開引一切諸佛智光明。應善補心城。謂聽受一切佛所說法。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海。釋曰。夫城者。能防外寇。護國安人。堅密牢強即無眾患。況心城須護。密守關津。無令外緣六塵魔賊所侵。內結煩惱姧臣所亂。防非禁惡。常施瑩淨之功。立德運慈。廣備莊嚴之事。遂得四門無滯。一道常通。力敵大千。威臨法界。可以撫提弱喪。攝化無遺。伏外降魔。永固真基者矣。

廣演玄風。長施法利。

沙門唯以弘教說法。能報佛恩。首楞嚴經頌云。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又證道歌云。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擁塞。

諸聖不改其儀。

此一心法。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

萬邪莫迴其致。

邪不干正。天魔不能壞。外道不能亂。故云。天魔外道皆法印。魔界即佛界。外道經書皆是佛說。既同輪並駕。焉能壞乎。

十軍三惑。消影響於幻場。

十軍者。佛偈云。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第五睡眠軍怖。畏為第六。疑為第七軍。含毒為第八。第九利養軍。著虗狂名聞。第十軍自高。輕慢出家人。諸天世間人。無能破之者。我以智慧力。摧伏汝軍眾。汝雖不欲放。到汝不到處。是知戰魔軍者。即是自心魔。終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以心為相。三惑者。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若直了心者。不唯十軍三惑。乃至八萬四千塵勞門。悉皆殞滅。故偈云到汝不到處。消影響於幻場者。如寶積經云。爾時世尊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於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於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但了一心。諸幻自息。故寶藏論云。一切皆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智刃慧刀。利鋒芒於實地。

以智慧劍。殺煩惱賊。

一言合理。天下同歸。

一言契理。天下知音。故云。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

體標奇而顯妙。用含虗而洞微。可謂鎮敵國之寶珠。千金罕易。挺驚人之法將。萬古傳輝。

敵國之寶珠者。此心或為無價之寶。或在輪王頂上。或處貧子衣中。龍女親獻而成佛剎那。善友求之而利濟無盡。驚人之法將者。說心地法門之時。天魔膽落。外道魂驚。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為釋迦右面弟子。稱為法將。

動而無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墻。樹修行之大要。

大約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而分二法。

畫出山河國土。意筆縱橫。分開赤白青黃。心燈照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