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心赋注
14704600000011

第11章

高僧釋道世云。勤勇懺悔者。雖知依理。須知心妄動。若真悟心遠離前境者。如經云。譬如[疊*毛]花千斤。不如真金一兩。喻能觀心勝。即滅罪強。又華嚴策。問。二障塵沙尚非所喻。阿僧祇劫未得斷名。十地聖人分分漸損。如何一斷一切斷耶。既越常規。難以取信。答。惑本無從。迷真忽起。迷而不返。瀾漫無涯。若纖雲布空。其來無所。須臾彌滿。六合黯然。長風忽來。倏爾雲盡。千里無點。萬像歷然。方便風生。照惑無性。本空顯現。眾德本圓。八萬塵勞皆波羅蜜。恒沙惑障並是真源。眼翳未除。空華亂起。但淨法眼。何惑不除。滯執堅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樹。改伊蘭四十之由旬。

經云。一株檀樹。能改四十由旬之伊蘭林。況一真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台教立無生一法。為破一切法遍。

上上真機。滔滔法海。墮無明而不可隳。縱神力而焉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門。唯對上機。方能信入。淪五趣而不墜。登一相而非昇。以是不變易之法故。

設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靈常在。

如般若吟云。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又首楞嚴經云。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等覺不遷。隨物周旋。

經云。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不壞假名而談實相。若等覺之心即不動。以染淨之覺隨緣而作諸法。亦不壞諸法而談實相。以諸法無體不可壞。若壞即失諸法本空故。

為出世真慈之父。作歸宗所敬之天。

如宗鏡錄中。立真心為宗。祖佛同證。即不立眾生緣慮妄心。此心無體。諸經所破。然此妄心無體即真。故不用破。以眾生執實。故須破之。宗鏡錄云。心有二種。一隨染緣所起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雖法可破。而無所破。以無性故。百論破情品云。譬如愚人見熟時燄。妄生水想。逐之疲勞。智者告言。此非水也。為斷彼想。不為破水。如是諸法自性空。眾生取相故著。為破是顛倒故。言破。實無所破。二常住真心。無有變異。即立此心以為宗鏡。識論云。心有二種。一相應心。謂無常妄識虗妄分別。與煩惱結便相應。二不相應心。所謂常住第一義諦。古今一相。自性清淨心。今言破者是相應心。不相應心立為宗本。

一雨無私。羣木而自分甘苦。太虗絕量。眾器而各現方圓。

法華經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潤不同。楞嚴經明方現方空。圓現圓空。若除器方圓。則空無所在。

既在正觀。須當神聽。

上士神聽。中士心聽。下士耳聽。神聽入玄。能契心性。

扣寂寂之玄門。躡如如之道徑。若玻瓈隨物而現色。於自體而匪亡。

如玻璨珠。雖現外色青黃赤白。不失珠體。

猶金剛對日而分形。逐前塵而不定。

如金剛珠。於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雖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隨緣。不失性是不變。

菩提窟宅。解脫叢林。澹泊而慧眼何見。杳靄而大智難尋。五嶽崢嶸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廣。橫豎難量。山未為高。海未為深。又遍界盈空。無法可現。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華嚴經頌云。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淨。亦復無雜亂。皆從自想起。

輪王坐妙寶牀時。方能入定。

輪王坐妙寶牀時。入四禪而心離五欲。

菩薩戴法性冠處。始得明心。

菩薩著法性冠處。見一切法悉現在心。

滯念纔通。幽襟頓適。成現而可以坐參。周遍而徒煩遊歷。

此一心成現法門。不用一點身心之力。坦然明白。先德云。沙門採寶。不動神情。其寶自現。又云。虗明自照。不勞心力。又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如瑜伽儀軌釋云。夫欲頓入三業。修習毗盧遮那法身觀。瑜伽儀軌釋。如來法身觀者。先觀發起普賢菩薩微妙行願。復應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於空閑處。攝念安心。閉目端身。結跏趺坐。運心普緣無邊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遍於一一佛菩薩前。殷勤恭敬禮拜旋繞。又以種種供具雲海。奉獻如是等一切聖眾。廣大供養已。復應觀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猶如虗空。復應深起悲念。哀愍眾生不悟自心。輪迴諸趣。我當普化拔濟。令其開悟。盡無有餘。復應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佛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瑩徹清淨。廓然周徧。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虗空。無有邊際。

達無不是。統法界以為家。

心為法界之家。亦為涅槃之宅。如法集經云。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於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虗空而為庫藏。名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又云。觀世音白佛言。菩薩若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釋曰。此是同體大悲。此悲性遍一切眾生界。故能一雨普潤。蘭艾齊榮。一念咸收。邪正俱濟。寶雲經云。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於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大灌頂經云。禪思比丘無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後見真。釋曰。一法為宗。諸塵無寄。他緣自絕。妙性顯然。志當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得源。而何疑不釋。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最後垂示。應盡還原品三告之文。經云。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虗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繫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閑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又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繫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虗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作是語已。復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於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槃。如上真實慈父廣大悲心不可思議三告之文。或有遇斯教者。可以析骨為筆。剝皮為紙。刺血為墨。而書寫之。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

用而靡虗。將大地為標的。

如與大地為的。所射無不中者。如觀心人。所見無不是心。終無一塵有隔。如入楞伽經偈云。無地及諸諦。無國土及化。佛辟支聲聞。唯是心分別。人體及五陰。諸緣及微塵。勝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別。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以心不善觀。心性無諸相。

至道無隔。唯理堪親。

若洞達一心。能通萬彙。如牖隙之內。觀無際之空。似徑尺鏡中。見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鎞快利。

大涅槃經云。初一說。名一指示。中間重說。名二指示。經末復說。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見佛性。並如於盲。華嚴疏釋。以三諦為指。指為旨趣。義甚分明。一時橫觀。皆觀三諦。豎亘十地。亦證三諦。第一指者即示俗諦。言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皆有佛性。二者示真諦為第二指。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三示中道為三指。經云佛性即是無上菩提道種子故。非有如虗空。非無如兔角。故知三諦。喻於三指。

霪頂而甘露光新。

頓悟一心之時。如醍醐入心。甘露霔頂。

寂默無言。因居士而薦旨。

文殊問維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門。居士默然。斯乃顯一心不二之妙旨。

虗空絕相。化闍王而悟真。

文殊菩薩化阿闍世王。王以袈裟親自挂文殊身上。而不見文殊身。及挂大眾。亦不見身。返挂自身。亦不見身及衣。但見虗空相。因茲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調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覺牀。飲菩提漿而[(歹*又)/食]禪悅食。

大涅槃經云。汝等雖染衣出家。未披如來大乘法衣。法華經云。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識心達本。故號沙門。舉足下足。乃至著僧伽棃。念念皆與摩訶衍相應。飲正法味。[(歹*又)/食]涅槃食。所以阿難為不了心宗。懺悔云。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如黃蘗和尚云。達磨西來。唯傳一心法。直下指一切眾生心。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令識取自心。見自本性。莫別求法。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猶如虗空相似。實無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祗是有而不見。又云。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更無有異。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又仰山和尚云。頓悟自心無相。猶若虗空。寄根發明。即本心具恒沙妙用。無別所持。無別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善財知見。舉目而皆入法門。華藏山河。立相而無非具德。

善財童子。登山入閣。皆證法門。以真心遍一切處故。隨處發明。咸得見道。所以還源觀云。華藏海內。其中莫問若山若河。皆具如來時智德。

羣蒙盡正。一槩齊平。迹分塵界而不濁。性合真空而靡清。體凝一味而匪縮。用周萬物而非盈。

此一心法。湛然不動。雖隨事開合。任物卷舒。其體未曾增減。設對機說法。廣略開遮。不可執方便之言。迷於宗旨。如華嚴經頌云。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於自心。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

似天中意樹之林。常隨天轉。

天中有如意樹。常隨諸天意轉。

若人間心想之處。還逐人成。

一切境界。因想而生。故經云。一切國土。唯想持之。華嚴經頌云。一切諸國土。想網之所現。幻網方便故。一念悉能入。又論云。離人無有法。離法無有人。

貧濟驪珠。幽冥玉燭。如來寶眼而自絕纖毫。

佛眼無外。豈立纖毫。

金沙大河而更無迴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見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鹹味。物物圓通。猶色裏之膠青。門門具足。

如傅大士心王銘云。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持戒傳經。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色裏膠青者。書云。青出於藍。而青於藍。冰結於水。而寒於水。又一切法中。皆有安樂性。則是色總持門。如大般若經云。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如是具歷諸法皆然。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當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觀。色尚不可得。空觀。云何當有趣非趣。即中道觀。今但要初句。以取色性。為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無礙之義。故隨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獨步。瑩徹攄情。意根淨而寶坊淨。

淨名經云。心淨即佛土淨。又云。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如一切垢淨世界。及台教四土。祗是一自性清淨心。此心若淨。一切佛土皆悉淨也。如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是以華嚴經頌云。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又攝論云。一切淨土。是諸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金剛般若論云。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淨心外。別有實等淨心色也。又云。色等即是佛淨心所感。離佛自心之外。別無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即此淨心。能顯假實之色。故經云。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嚴經云。毗舍如來摩持地菩薩頂言。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霧以披天。神襟頓爽。似撥雲而見日。法眼恒清。

悟心之時。頓消積滯。如彌勒成道偈云。久欲度眾生。欲拔無由脫。今日證菩提。豁然無所有。

一道逍遙。羣心仰慕。保證而猶玉璽之真文。

一切萬法。皆為心之所印。如王寶印。無前後際。故法句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見有種種矣。

包藏而若瓊林之寶庫。

第八識包含。猶如庫藏。含藏十法界種子。無法不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賢菩薩。首楞嚴經頌云。心聞洞十方。生於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獲圓通。

初學易親。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嚴經云。彌勒菩薩云。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正念纔發。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鑒。豈二耳之能聽。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尚不見。云何無目凡夫而稱見乎。二耳者。一凡耳。二天耳。道書云。上士神聽。中士心聽。下士耳聽。

非有而非空。故稱卓絕。不出而不在。實謂通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