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不放过每个小契机
一些家长总觉得得作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事情,获得一些大的奖项才是真的成功了。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觉得才可以去表扬孩子了,可以去鼓励她们了。而在其他很多小事上,都吝惜自己的肯定。这会让孩子感到缺乏肯定,会让她们产生一种错觉,除了那种大的成功,别的事情都不值一提。除了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也会在她们心中埋下为了得到大的成功可以不惜一切的错误的种子。
我的父母就是很注重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人,他们会在觉得我做的不错的时候表扬我,肯定我,让我得到认同。平时在家里,跟着音乐顺口开始哼唱歌曲的时候,妈妈总会对我的歌声表示肯定,即使我自己觉得唱的很烂。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一个事情的时候,他们总会对我说的话表示肯定,觉得我说的很有想法,很有深度,即使我自己觉得就是最普通的、很幼稚的想法。这种小事上他们都能注意到,让我觉得自己确实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光点,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
哪怕是幼儿园里的一朵小红花,即使是老师的一句表扬,即使是生活中的小细节,都是值得父母注意的。
自信本来就是一种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所以那些值得被纪念的成功,无论大小,都应该被家长记住,不时地拿出来鼓励孩子更加奋发,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在这里也可以说勿以事小而忽略。注重细节,注重在小事上的鼓励,对于孩子的影响会是潜移默化的。
4. 作为女孩,我们要自信
除了家长和外人的评价,对于我们来说,自我调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的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的心理也由我们自己掌控。
想说两点对女孩子的建议。
第一,在遇到挫败的时候,迎难而上,不畏艰难和别人的言语,屡败屡战,最后得到的自信更加珍贵。
女孩子都容易在遇到挫败的时候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这件事情于是就增强了自己的自卑感。这也是现在的孩子缺乏自信的一个原因:抗挫折能力弱。其实并不是这样,有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挫败,经过良好的调整,下一次就会收获到成功和信心的。
让我记忆很深的事情是关于数学和上课发言的事情。小学的时候,我总是害怕数学,觉得数学要么就是不会做,要么就是会做但是粗心大意做错了。有一段时间里觉得数学就是学不好。不过好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并没有对我责备什么,反而是给我准备了很多草稿纸,一些辅导书籍,让我自己慢慢去摸索。记得他俩在这个时候跟我说过,“终于把一道难题做出来的那种成就感特别舒服。”为了提高数学,每次的作业题,我都会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并且会想各种方法,争取找到自己最适用的。终于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会了用方程,在做应用题的时候永远比其他同学要快。那种经历了努力付出后得到的成功,的确让我很有成就感,我也很感谢父母在那个阶段不断的鼓励。
再说上课发言这件事情。有一段时间,我每次被点到回答问题,得到的答案和老师的都会有出入,也会迎来很多同学的反对。那个时候我特别害怕上课发言,宁愿做一个沉默的孩子也不愿意自己的观点被别人否定。但是到了后来,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认真预习课上的内容,慢慢地,老师上课的问题都是我很拿手的问题,我还是会举手起来回答。而中学的老师也不再像小学的老师一样那么根据规定答案来判定,而是会听完我的看法,并且给出中肯的评价。久而久之,我不再害怕起立回答问题,而是会抢着去回答问题。
第二,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因为一个方面的不足而否定全部
女孩子也是很容易走极端的一个群体。很容易因为一个方面的事情而否定自己的全部。而培养我们的自信,就要避免走极端,而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自己美好的眼睛。
其实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自己有很多缺陷。比如外貌并不出众,比如性格上有很多弱点,能力也有很多欠缺的。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会寻找我那些值得我铭记的,值得我拥有成就感的闪光点来点亮我的自信之光。
外貌不出众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个困扰,毕竟是个女孩子。但是我一直相信内在美还有性格等各方面的美比外貌更加重要。一个女孩子受到大家的欢迎,外貌只是一时的,想要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性格和内在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在学生时代,学习成绩也是证明自己实力的最好标准。
到了社会上,也许你的性格并不像很多人那样风风火火的,那样善于交际的,但是踏踏实实工作,勤奋地去努力弥补自己的缺陷,总有一天会让你大放光彩。
我们每个人,都是最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不可能每个人都像明星那样受人欢迎,受人关注。在这个方面自己做不好的,并不代表在别的地方也不行。所以作为女性,我们要相信自己总会有闪光点让自己生存在这个社会中。绝对不能因为某个方面的缺陷,因为受不了别人的流言,就做出极端的行为。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培养她们坚强的性格和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坚强的女性,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才能最后获得成功,增强信心。只有知足常乐的女性,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发光点,知足于现在所得到的东西,才会更加有自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
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因斯坦也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如何迈好这第一步也是家长和孩子应该思考的。无论如何,对于我来说,自信的女孩永远是最美丽的。
(2)描绘好成长蓝图
在信心之后,一个成才计划就要被提上议程了。
其实,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也不能很明确的知道父母为我量身定做的成才计划到底是什么。
是成为一个伟人,像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人么?是成为一个业界精英,像居里夫人、钱学森这样的人么?是成为一个大富翁,像李嘉诚、比尔盖茨这样的人么?是成为一个无论在哪个岗位都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么?是成为一个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的人么?或者,是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么?
说到底,我的确不明确。不过大概给我的感觉,分成了两个阶段,中间有一次比较重要的转折。
第一阶段。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培养我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让我在集体生活中学会适应、学会表达自己,在大多数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带我去书店耳濡目染那种学习的氛围,让我学画画、学琴、学舞,争取找到一个一技之长,让我赢在起跑线上。在我稍微懂事的时候,我就记得中国有两个最好的大学,一个叫清华,一个叫北大。在我6岁来到广东,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父母就严格规定我的玩耍时间和看电视时间,让我的大多数时间花在学习、看书、练琴上。他们还按照《哈佛女孩刘亦婷》上的培养方法,让我写日记、学英语等等,将我照一个未来的高材生来培养。让我知道积极上进,让我知道无论做什么要去争做那个第一。父母时常会给我讲一些名人小时候的例子,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年轻的时候,每一节课都坐在第一排。在这个阶段,我感觉他们两个人真的很在乎我的学习成绩,而我也是每次考好了就能乐于交差,没考好感觉就很糟糕。甚至还有考一次第一奖励十块钱的时期。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是将我当作一个以后一定会在某个方面大放光彩的成功人士来培养的。总结一句就是,从小到大我的学习目标就是北京大学。
在这个阶段,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东西。在这样的严要求下,我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尤其是在学习上,我已经有一种不完成任务就去玩的负罪感。我认为这是我后来在经历转学,来到一个不同的地方后还能依旧学习好的重要原因。
第二阶段,是在来北京后,高二上学期将要结束的时候开始的。那个时候的我,成绩依旧在全年级排第三。这是第一阶段成功的产物。但是有那么一两个星期,我总是觉得压力很大。那正是实验班竞争很大的时候,我在情绪上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时不时在爸爸接我回家的时候,在车上毫无预兆地放声大哭。哭的理由,我也不清楚,就是觉得累,觉得憋屈,觉得很不爽快。那时也把父母吓坏了吧。他们一定不会预料到一个外表看上去天天乐乐呵呵的女孩会突然这样。在那样的波动之后,他们对我的培养明显换了一种方式。就是我所说的,希望我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尽管在这之后,我还是觉得他们有的时候很看重成绩,但是已经明显感觉到他们在很多方面的放任和松弛了,给我了很大的空间。这个阶段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今天。我那不太成功的高考,他们也都很淡然地接受了。显然没能完成他们第一阶段那样宏伟的目标。在大一下学期那次转专业的纠结中,也是他们最终推动我做出了转专业的决定,坚定地支持我从最好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转到了我最喜欢的历史专业。原因就是,喜欢就好,他们希望我是个幸福快乐的女孩,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极其幸福的。
随着他们“成才计划”的变化,我对父母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曾几何时,他们对我来说就是监工、就是上司的感觉,我必须要考好成绩来交差。考好了就一切好说,考不好就一切免谈。我至今都记得中考出分之后还靠墙站着给我妈汇报了两个小时的考试总结。感觉挺糟糕的。到了第二阶段,我深刻地感觉到,父母才是你最坚强的后盾。老师可能会根据你的学习成绩随时改变对你的态度,朋友随时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利益背叛你,外人会因为对你不了解胡言乱语中伤你,只有父母,平时感觉不到,到了最后,他们还是你的支柱。只要你幸福快乐,他们觉得做出什么牺牲都是应该的。到现在,我在写一些关于父母的文字的时候,或者给他们发很长的短信的时候,还会感动到哭,这些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纵观父母为我设计的“成才之路”,我觉得有几点是值得归纳反思的。
第一,心理的健康成长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我最不愿意提及的中高考,不成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大的我觉得还是心理因素。平时的浮躁、不踏实、只求结果不求过程,让我最后吃了大亏。从小到大,父母很看重成绩,自然就忽略了另一层,就是心态。到后来发现了再扭转,可惜只能改变一点点,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你怎么可能让一个从小到大就以考上北大为目标的人,把分数当命根子的人,在考试前、考试结果出来的时候不紧张、不忐忑呢?
第二,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需要及时调整成才计划。成才计划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闹出各种各样的事情,当出现这些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能一味地谴责孩子,而也应该看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出现了问题,要及时调整。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能有第二阶段的转变,指导我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
第三,不要将自己的一些观念和爱好强加给孩子。如果孩子不喜欢,应该支持孩子去寻找她感兴趣的。我小时候去学习乐器,包括后来学过唱歌,其实都有我妈妈五音不全这个因素的影响。她不想让我重复她的缺点,于是就让我去学这些。不过很幸运,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一直坚持下来了。而父母一些传统的观念,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很难接受。我高二那次情绪波动,其中有一层原因就是,我妈妈永远都用她的那套标准来衡量一个成功人士。她认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像她一样,每天勤劳工作,有规律地生活,严格对待自己,有点完美主义的那个意思。她以前还曾经跟我说,别让我学她认识的某个朋友,觉得他没有进取心,没有鸿鹄之志。高二那次情绪波动的时候,我就曾哭着说过,我喜欢她朋友那样的生活,至少很幸福很快乐而且也不是穷光蛋的日子。后来她就不再提及了。包括这次转专业,父母最后也转变了要学个好就业的专业的观念,最后选择支持我的梦想。我很庆幸有这样的父母。
第四,可能看完我对我父母的培养计划的描述,很多人会觉得缺了些什么。确实缺了些东西。那就是一些能力的培养。比如自理能力的培养,日常交往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的培养。我小时候一度因为不会系鞋带就穿不带鞋带的鞋子。家务活我也是很少去做的。铺床,用洗衣机等很多活我也是在大学开学前去学的。让我自己都觉得很白痴的另一件事,就是我很长一段时间只敢去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地方,因为不敢叫服务员,不敢和别人打交道。而至于抗挫折能力,我清楚地记得小学老师给我的评语,写的是抗挫折能力有待提高。很长一段时间,我应对挫折的办法就是眼泪。很多时候都要父母的引导才能走出来,心态一直都不好。直到大学,慢慢适应这个小社会的生活后,很多能力才开始提高。不得不说,很多时候,父母还是太宠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