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和谷文集
14638000000009

第9章 谈陕西散文

应该说,陕西的散文创作现象,是十分可观的。为数不少的老中青三茬散文家,已经抑或正在以他们的创作劳动赢得当代文坛的关注。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散文作家群体,从态势上也在趋于形成。

出自陕西作家之手的散文作品,基本上是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大多富于阳刚之气,纯正之美,其情感真挚,生活底子厚实,文笔朴素,雄浑而不失巧秀的韵昧,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浓郁的诗境。大多是描摹大西北生活的图景与内在旋律,写尽高原、大河、都市、乡野的气质,也写风花雪月、口常见闻和古话今谈,其景观是多彩的、多棱的。有较为接近的格调,也不乏各领风骚。但同时感到有变革意识浅显、思维空前狭窄、散文概念不尽宽容的一面。这些共同点,会使彼此间有相互对话的基本条件,面临散文的发展趋势,而做出共同的或不同的回答。陕西散文作家群体的形成与拓展,恐怕也基于这一点。

比起姊妹文学样式的小说和诗来,当代中国散文的进取生是较为迟钝的。就抒情小品、随笔杂谈一类的艺术美文而言,与同类型的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使散文这一传统文体的作品更符合时代精神的要求,的确是一个值得思索的命题。假大空的文风,在散文园地依然有市场,而包容量大、思想深邃、层次较高的无愧这个时代的佳品,还只能说是为数甚少。继承传统,必须突破传统的束缚。吸收西方文化,又必须合乎中国新文化的轨变。当代散文只有从空洞的赞美诗中解脱出来,直面改革时代的现实生活,洞察现代人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才可能是崭新的。活化心理视野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掘个体艺术素质的潜能,使散文艺术真正回到开放性的艺术散文本身,才会有生命力。陕西散文创作所面临的问题,势必与此有着必然的关联。

我们需要单个人的出类拔萃,亦需要形成一支相互扶掖和磋商的队伍。而任何地域性艺术色彩不是人为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要形成某一流派,就得能动地寻找形成这个流派的隔膜与突破之处。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地域,已从历史、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诸方面提供了能够写出好散文的条件。从背景、环境和氛围上,有着好的机遇可供择取。施展艺术创造的才智,开拓散文新世界的前景,应该是很乐观的。

《陕西日报》198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