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14190800000003

第3章 素质的特征

通过对素质概念在狭义上和广义上的分析,素质具有潜在性、稳固性、整体性、发展性、民族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潜在性

人的素质的基本特征,是它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具潜在性。素质是人的潜能,是人的品质、才干形成及发挥作用的内在源泉。当我们说某人的素质好的时候,总是指这个人的品行、学习活动或工作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二、稳固性

人的素质的稳固性是相对的。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形式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东西,在各种活动中往往经常地表现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素质是具有复杂结构的身心各方面能力及其品质特征的总和。当然,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素质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稳定的“相对性”也正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三、整体性

人的素质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人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概念,而不是指向某一具体方面,其结构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统一体。它的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素质的效能是人具有的多种能力和品质实现了最佳组合,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有效调度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效应。因而,素质的功能具有整体效应性。

四、发展性

素质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不断发展着的可变量。随着发展素质的总体水平和要求会不断提高。素质的内容和要求,既反映了不同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的发展水平,也表示着这个社会这个阶段对人的素质的需要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处于动态过程的素质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人的素质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步发展形成的,它是由量变到质变,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从不稳定到比较稳定,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不断扩展、深化、延伸的。基础性素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人继续发展的生长点。素质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如何做人、做事奠定基础的教育。它不是专业性、职业性、定向性的教育,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基础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两者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五、民族性

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与个体遗传相互作用的产物,人的素质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现实生活中,抽象的人的素质是不存在的。不同时代由于对人的素质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要求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同时代的人的素质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社会生产越发展,社会文明越进步,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高,同时为个体素质发展提供的条件也更好。

人的素质不仅是指个体的素质,也是指群体的素质,小到一个单位、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具有民族性。

对于素质的特征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要正确认识这些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素质的遗传与习惯的关系。先天遗传是人后天学习、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儿童先天禀赋的差异,坚持因材施教,发展儿童个性;另一方面要看到天赋的因素只是为儿童的后天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不能决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后天的环境、教育与儿童本身的努力才是提高儿童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素质的稳固性与发展性的关系。人的素质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稳固性的特点。稳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的素质是可以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加以改变的。随着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力的加强,儿童的素质水平会随之发展。

素质的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素质可以表现为个体素质,也可以表现为群体素质,如民族素质、人口素质、教师素质等。群体素质主要包括群体(团体)精神和全体成员质量水平。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既要重视个体素质,又要重视群体素质。一方面,个体素质是群体素质的“细胞”,没有高素质的个体素质,就不能组成高素质的群体,只有努力使每个少年儿童的素质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才能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另一方面,群体本身又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个体成长的“沃土”,个体素质只有在良好的群体中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的提高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少年儿童,促进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