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等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监控与保障
14087400000003

第3章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义和内容(2)

(五)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促进学校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引领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发挥优势,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定期采集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统计和分析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和变化趋势,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

1.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为主,包括教书育人、组织教学、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要把教师按照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改革的新举措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教书育人情况,都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

2.教学大纲、教学周历、教案、教材选用、指定参考书、课外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或学年论文)、考试命题与评卷,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等教学环节,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不可缺少的内容。

(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推进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工作,促进东部和西部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重点资助受援高等学校教师到支援高等学校进行半年以上的进修提高。在对口支援高等学校中实行干部交流制度,资助一批受援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到对口支援高等学校学习锻炼,交流管理经验,提高受援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支援高等学校和受援高等学校的监督与考核,想方设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让支援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第三节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对于教学质量工程立项与实施的透彻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申报工作、提高立项成功率和项目进展效果与效率。为此,可以从质量工程项目立项、项目承担学校工作与任务、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和实施中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

为了做好立项工作,中央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质量工程的建设,并由教育部、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质量工程立项与资金管理办法,细化了审批、立项、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决算管理等实施环节。

具体来说,“质量工程”项目分公共系统建设项目和学校建设项目两类。公共系统建设项目是指为高等学校服务的资源共享平台和管理平台的项目,一般由一个单位承担,或者由一个单位牵头,若干单位共同承担。学校建设项目指学校有较好的建设基础,自行完成建设任务,达到建设目标的项目。公共系统建设项目和学校建设项目的申报,依据年度“质量工程”项目指南,采用学校或单位直接申报的方式,适当考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具体项目申报立项程序如下: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代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项目指南;②高等学校或者单位根据项目指南的要求申报项目;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代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项目申报工作,组织项目评审并提出立项建议方案;④教育部、财政部审定立项建议方案,批准立项实施。

为了规范立项程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确定质量工程建设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其次确定遴选的范围、申报条件和申报要求,制定科学、详细的评审规则,成立公平、公正的评审组织;再次是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成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经过评审以后,对获准立项的项目要给予相应配套经费的支持,确保各个项目按照预期的计划进行建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质量工程领导小组的工作

(一)体制

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中,分设三级领导小组:国家层面,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中间层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有关部门(单位)分别成立领导协调小组;实施层面,项目承担单位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后两级领导小组共同向国家质量领导小组负责,前两级领导小组共同对承担单位实施监督和指导,三级领导小组协调配合,共同促进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提供质量工程的质量保障。

具体来说,国家层面,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成立“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全面领导“质量工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质量工程”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①负责统筹指导建设计划的相关工作;②制订和发布“质量工程”项目指南;③组织项目评审,提出立项方案;④组织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评价;⑤编制“质量工程”年度进展报告,推广、宣传项目建设成果。

中间层面,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央有关部门(单位)相应成立质量工程协调机构,主要履行以下职责:①负责指导、检查、监督本地区本部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②负责统筹落实项目院校的建设资金,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绩效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③向教育部、财政部报送本地区本部门项目阶段进展报告和项目完成总结性报告。

实施层面,“质量工程”项目承担学校或单位(以下简称项目单位)应有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检查等工作。项目单位主要履行以下职责:①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要求,编制、报送项目申报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②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统筹规划,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建设投资和预期目标。③统筹安排各渠道建设资金,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科学、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益。④接受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检查和审计。⑤每年12月底前,向领导小组办公室书面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二)资金支持

质量工程项目资金由中央财政专项安排。资金管理按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管理原则为: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具体包括:

1.预算管理。“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按照《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教育部根据“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组织项目申报立项、评审,提出经费安排建议方案,财政部审核批准经费额度,分项目下达年度预算。

“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按照项目实施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划拨。专项项目资金一次确定,采取一次拨付或分年度拨付两种形式。专项资金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需按程序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同时,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应确保按期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对年度预算未完成部分,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如两年内未执行完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2.支出管理。“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包括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人才培养费等,主要用于支持以下六方面工作:第一,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指开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制订指导性专业规范、进行专业认证与评估试点、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第二,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指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审定和支持出版本专科新教材、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和数字化改造、建设国家教学考试课程网络考试系统和试题库等。第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指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竞赛活动中,用于设备购置与维修改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试验实验、组织竞赛活动等。第四,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指项目学校用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聘请专家、奖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第五,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指研究制定评估质量标准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开展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中,用于设备与软件购置、数据采集、评审验收、成果出版等。第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指在开展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中,受援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等。

另外,“质量工程”专项资金中设立项目管理经费,用于“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必要的开支,主要包括项目审核、评估、论证验收、办公设备购置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费用。项目管理费由“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年度预算建议数,经财政部审定后在年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预算中安排。

最后,“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凡应实施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单件(套)设备与软件购置费用超过(含)200万元的,需要组织专家论证;凡使用“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应纳入项目单位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精心维护;“质量工程”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土建、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以及与“质量工程”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

3.决算管理。年度终了,项目单位应将“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纳入年度单位决算,统一编报。按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中央部门所属学校项目决算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审批。地方所属学校项目决算由省级教育厅(局)汇总后报送省级财政厅(局),由省级财政厅(局)审批。

4.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项目单位应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建立健全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学校财务、教学管理部门等按职责承担相应责任;项目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及时纠正存在问题;同时,对“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的建设任务书或相关文件为依据。

三、项目承担学校的工作与任务

项目承担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学校特点,切实做好项目建设规划,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办法,支持质量工程建设。要在学校立项建设的基础上,把教学效果好、在同类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当中有示范带头作用的项目推荐上来,让其示范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要为各项目的建设发展搭建一个平台,要让好的项目进行网络化建设,让广大的师生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以扩大受益面;同时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参与项目获得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在职称评定时予以优先考虑。总之,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想尽一切办法搞好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

为切实做好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承担学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工作力度,也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实现教学质量工程又好又快发展,就要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障碍,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工作,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推陈出新,永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也就是要破除不思进取、自满自足的思想,树立志存高远的境界;要破除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奋发有为的进取意识;要破除老大自居、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

2.精心谋划,加强管理。为此,一要深入调研,制定方案。就是要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抓好管理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拿出符合单位具体实际、有可操作性的最佳管理工作方案。二要突破重点,破解难点,带动全面。质量工程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主与次、缓与急、抓与放的关系,把力量集中在重点上,在重点上实现突破。只有不断突重破难,才能有效地进行组织、动员、指挥、协调,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三要见微知著,及时校正。推进管理需要随着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进行及时校正,使管理不偏离方向。要全面收集准确信息,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分析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发现管理实施中的缺陷,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要跟踪督察,密切关注管理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管理领域或管理环节中需要变动的,要及时变动或调整,以保证管理方案的顺利实施和管理工作的持续稳定性。

3.统一认识,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全体教职工必须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学质量问题。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动摇,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要牢固树立五种意识:一是要牢固树立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永恒主题的意识;二是要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生命线的意识;三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意识;四是要牢固树立教师是教学改革主力军的意识;五是要牢固树立“一切围绕教学、教师、学生转”的意识。只有牢固树立了这些意识,才能真正将“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行动中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局面。

4.大力推行教学改革,促进质量工程建设全面开展。在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面对此种发展态势,既要保持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又要保证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质量,道路只有一条,就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学改革:第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学分制;第二,健全科学、可操作的教学管理体系,严格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第三,加快课程与教材建设的步伐;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五,加强校内外学术交流,拓宽教学途径;第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第七,加强校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八,改革考试模式,实行多元评价。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意识。加强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它通常指教育对象在知识、能力、认知、价值观等方面获得的增量,具体表现在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两个方面。

目前,高等学校的质量监控工作应有针对性地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加强和改进:第一,健全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第二,重视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环节;第三,科学处理监控结果;第四,加强质量监控队伍的建设;第五,重视对教学条件的跟踪评估。

四、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负责人的工作

(一)项目领导小组的工作

项目领导小组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做好质量工程的管理工作。一是做好规划。要从整体上规划质量工程的项目建设,形成完善的质量工程项目申报、评审、建设方案,使每个项目组的工作都有据可依,落到实处。同时,要使“质量工程”的实施在时间上按照年度、学期进行统筹安排,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按照“质量工程”的标准进行改革建设。二是扎实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非一时之功,这项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领导层面到普通教师都要高度重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使用办法,促使项目建设稳步前进;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推进项目建设的不断完善。

(二)项目负责人的工作

“质量工程”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的职责主要是:依照项目的有关要求和规定,制订项目建设计划;组织项目建设工作,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按规定合理安排项目经费;自我评价项目建设效果;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

五、实施“质量工程”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点与面的关系

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学内部改革、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教学工作外部的许多因素;既包括教学仪器、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建设,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管理机制等软环境的改革和创新。

“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都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龙头作用。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也都是带有全局性的项目,无法依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力量来实现,也无法完全采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来实现。因此,“质量工程”的立项主旨在于,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调动地方财政和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及时制定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以“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努力开创新时期高等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设与改革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没有间断过高等教育改革,但在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有所不同。“质量工程”要求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狠抓质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切都是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的。改革是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不改革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不可能走内涵发展道路的,也是不可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需要改革,另一方面又依赖建设。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基本设施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的经费支出力度。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央财政拨款的高等学校用于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教学实习等日常教学方面的经费不得低于当年学生人均财政拨款总额的25%;地方高等学校的相应经费不得低于学费收入总额的25%。高等学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造就一支热爱教学、结构合理、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时,还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在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建设,以改革促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紧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努力构建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实施“质量工程”,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以及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离科学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法规,通过立法、行政、拨款、评估等多种手段完善宏观管理,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来说,强化高等学校的规范管理极为重要。高等学校应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要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我们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改革和创新,解放思想、敢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

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矛盾的。规范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巩固改革与创新成果的保障;改革创新又是规范管理的不竭动力,可以推动科学管理制度建立和机制形成。改革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实际,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为了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的。总之,规范管理不是要管死,而是要更有利于创新管理机制。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自洪堡将科学研究引进高等学校以来,科研与教学成为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或认为相辅相成,或认为相克相抵。由于理论认识上的混乱,在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对人才培养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从理论上说,科研与教学不应该是一对矛盾。在适当平衡安排下,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通过参与科研,教师可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教学就不会有活力,教学质量也不会高。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中激发研究的思想火花;科研没有教学做目的,就是一种没有教育性的研究,就失去了高等学校科研的本质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在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当年洪堡不仅倡导高等学校应该搞科研,而且提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原则,倡导教学与科研的统一,认为科研是培养科学后备人才的天然途径。在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中,美国把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些研究报告都强调“学习即探索”,要求制定以研究、探索为本的学习标准,开展本科生科研、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就是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五)内部发展与外部适应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逐渐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是地区的学术与文化中心、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站”和传统技术改造的服务站,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有赖于高等学校,同时也对高等学校提出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学校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各高等学校必须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使命,在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改造等方面的职责;明确自己在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具体到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确立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只有这样,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然而,高等学校毕竟不同于社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有其特殊的规律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一方面应该反映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既具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特征。因此,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实现外部适应与内部发展的平衡。

第四节 教学质量工程的中心是课堂教学质量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发展教育教学的永恒的主题。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根本。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

质量工程建设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质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项目建设成果都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和保障的。因此,高等学校务必要抓好课堂教学工作。

一、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人才是学校最基本的使命,是学校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从这一前提出发,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备课、上课、课后辅导都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而课堂教学是这些环节的综合与统一。没有课堂这一综合性环节,其他环节“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就无法发挥正常教学的作用,因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为了保证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树立教学工作的责任主体意识

在教学环节的管理过程当中,必须强化和明确的根本和关键问题就是教学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教师,这是实施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责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课堂教学当中占最重要地位的是广大的教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高等学校教师的数量、质量和水平,是制约质量工程的重大要素。任课教师工作都在育人第一线,所有教学任务都要由教师来落实。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一个称职的教师,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汗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把切实保证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这就必须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开展教学工作,而不能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本职工作。教师要以课堂为主要舞台,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以教学内容为主线,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责任主体行为,是教师的本分和职责,也是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

(二)树立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与发展能力的主阵地,而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就是要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要打破“宁静”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探求新知的机会,使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结合。同时,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走入片面追求学生自主探究的误区。

(三)树立科研促进教学的意识

教师要正确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围绕教学搞科研,开阔研究视野,理论联系实际,有益于培养教育学生。教师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亲身探索各种教育、社会规律,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教师,不集中精力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热心、不投入课堂教学,就是失职。

二、课堂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任务的核心内容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抓好课堂教学,就抓住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就抓住了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任务的中心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要有量的规定,更要有质的严格要求和规范的评估标准,只有切实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管理,才能占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保证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工程具有厚实的根基和发展潜力。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基本指标,直接关系学校的前途和命运。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如何,既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又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足工夫。实践证明,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科学性不仅仅体现为一种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的科学过程,科学性要求教师遵循学生认识的科学过程,把握学生的认识对象和认识方式的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准确性,保证所传授知识体现实际并符合客观规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扎实打好知识基础,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发扬敬业精神,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好科学知识,而且要在培养学生“五种能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教学目标要求要具体。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教学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具体、全面,要求是否适度。因此,要为每课时、每单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这就好比带学生去野外活动,学生已经走得很累了,他们很想休息,如果你还要求学生加油走,快点走,学生还是走不快。如果你说:同学们,大家走到前面那棵大树旁就休息,好不好?这时学生肯定一下就走得快了。这就是目标的激励作用,因为目标明确、具体,可大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体会,上一节课,如果老师这样说: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如果这四个问题解决好了,你们就学懂了,就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心中就有数,学习目的就明确。反之,不交代目的任务,教师走进教室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讲完,学生听完,结果课后检查,学习效果可能很差。有目标的教学就好比百米赛跑,目标明确,参赛者可对准目标往前冲,而无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好像饭后散步,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反馈、评价的功能。通过目标教学,进行有效的反馈、矫正,查漏补缺,一课一评价,不放过一个知识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实践证明,目标教学能面向全体,有效提高学生的全面质量,使学生的学习成绩高偏态分布。在目标教学中,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矫正机会多,其中有三次反馈矫正,即基本训练后的、新课教学后的和综合练习后的。同时,还伴随着及时的教学评价,可以是教学之后,为改善学习做准备的诊断性评价;可以放在教学之中,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的形成性评价;可以放在某一单元结束之后,既为改善本单元学习查漏补缺,又为改善下一阶段学习做准备的终结性评价。

通过这样的反馈、矫正、评价,提高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使所有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堂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才能做到既保证教学效果,又符合美学法则呢?古人写文章讲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因此,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以序列性为前提,实现序列性与波动性二者的最佳组合,使课堂教学既绵绵有序,又起伏有致,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良性运行。现代心理学家、统计学家证明:一堂课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即思维水平逐渐集中阶段、最佳思维水平阶段和思维水平逐渐下降阶段。根据学生思维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为“凤头——驼峰——豹尾”的形式,即由精彩夺人的导课、引人入胜的高潮、耐人寻味的结课三部分构成的抛物线式结构。

三、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教学质量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头绪多、任务重,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理清思路,抓住关键,找准突破口。我们认为搞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必须对它进行重点突破。为此,必须规范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要规范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稳定教学秩序,要进一步加强课前管理,有条件的单位和课程要重视和安排集体备课,要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进行研究,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重点进行研讨,切磋讲授方法和技巧,提高备课质量和授课效果。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要建立课件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同时,要丰富课件内容,提高课件制作质量和多媒体教学水平。

第二,要推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开放式、案例式教学,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要积极推进考试方式的改革,以考试方法的改革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开卷、口试、答辩、操作、写论文等多种考试形式,以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继续贯彻“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方针,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密切结合。大力推广和应用教学研究成果,从更高层面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第三,加强教学过程监控,建立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落实领导和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织的作用,对新开课、开新课和教学中问题比较多的教师,要重点听、多次听,帮助他们查找、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授课水平。要重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对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教学建议,要认真对待,及时做出处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坚持学生评教、同行专家评教与领导、管理人员评教相结合。对教师每学期课堂教学评价结果要及时向有关方面反馈。

第四,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教师教学的科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授、副教授原则上每学年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并把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讲课任务的情况向全校师生公开。继续做好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定期进行教学质量优秀奖评选。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行课堂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鼓励广大教师为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配合,要求全体教职工的积极参与。要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坚持对这项工作常抓不懈,逐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四、高校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工作质量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最重要的部分,不仅能实现知识的传授、个人魅力的展现,更是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可以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学法指导,对易混、易错点、重点、难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目的是点明、追根、析透、挖掘;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到方法,感悟知识,学得活、学得实。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课本知识,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信息(收听新闻、看报纸、杂志、上网查询等),联系现实生活,或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整合、加工、提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自觉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树立综合意识,针对现实问题整合知识;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科学知识,让书本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学生将这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变成“有用的”知识伴随终身,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学为本。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的今天,无论是当务之急,或者是长远之计,都更需要努力实施质量工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五、构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先进理念

在教学理念方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应与学科发展最新内容紧密结合,并且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保持紧密联系;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授课、学习和训练的方式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学以致用和科学研究特色,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鉴此,在设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有利于引导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一)转变指导思想

1.评价价值取向由目标取向转向主体取向。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把课程计划的实施和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对照,把目标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取向长期以来起着支配作用。它的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教师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在这种评价中,评价者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它的优点是好操作,简便易行。它的缺点是把人客体化、简单化,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过程取向评价,企图冲破目标取向评价的束缚,强调过程,主张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但不足之处在于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仍然不够。

主体取向评价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构建的多元价值判断过程。在评价情景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评价的主体,被评价者是评价情景中的内部人员,而不是客体。因而,主体取向评价强调参与者——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交互驱动,强调评价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主张质的评价。应该说,它体现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时代精神。

2.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理念上并不否定评价功能的“提高”与“成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为选拔和甄别服务,背离了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在不排除检查、选拔、甄别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以下功能:

(1)反馈调节: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使其对自身有全面的解析和认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2)展示激励:把评价活动和评价过程作为展示被评价者自我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使评价活动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

(3)反思总结:被评价者作为主体参与评价,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促使其反思总结前期行为,改进未来行动,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反思总结习惯,有助于发展和提高。

(4)积极导向:导向是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催化剂。

3.评价范式由侧重量化转向侧重质性。现今惯常采用的量化评价方式,具有简明、精确的特点,能减少人的主观推论。更为重要的是数量能用现代统计工具加以处理,便于掌握和应用,与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相适应。因此,量化范式下的常模测量、标准化测量一度成为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对教育而言,对课堂教学而言,量化的评价方式,把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格式化了。它无法从本质上保证课堂教学的客观性,而往往丢失了课堂教学中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最有意义的东西。这样,不少教师丰富多彩、颇具创新的精华之作被抽象成为一些枯燥、单调的数字,教师的发展和活力受到压抑,课堂教学的丰富性被泯灭于一串串无味的数字之中。

质性评价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它是对量化范式评价的反思和革新。在质性范式评价的内涵上应该包括量化,通过整合,使评价更为完整、科学,更为全面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内涵和全部意义,以符合现代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树立先进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习,体现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紧迫任务。

这一理念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学生发现、探究与质疑,高效实现目标。再次,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要以评学为重点,“以学论教”,并以此来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2.以教师成长为动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的。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而是诊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因此,它是一种建立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方式。

3.以学评教为基础。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制可以大胆地将观察课堂的目光由教师转向学生,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反映课堂教学状况,来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来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所以,以学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高低。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以及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只有树立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新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