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走出家庭生活心理误区
14083300000010

第10章 家庭暴力“心”解读

心路迷障:丈夫这是什么心态?

严女士出身名门,娘家家境不同一般,自己又漂亮温柔,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说,绝对看不出她是一个有了5岁孩子的妈妈。严女士丈夫虽然出身贫寒,却也发奋努力读书上学终于跻身城里人。所以,严女士出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为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

可是,婚后严女士经常和同事们提起,老公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所有事情都是她做的。当时谁也没放在心上。严女士还很少买衣服,因为身材好又漂亮有气质,所以即使是结婚时候的衣服穿在她身上,依然能吸引别人的眼球。大家也没在意。今年严女士曾请假一周,请假的原因说是在楼梯上摔了一跤。回来上班的时候,脸上手上还是惨不忍睹。既然是摔的,大家都没有往别的地方想。可是,前段时间,突然听到他们夫妻要离婚了,原因就是家庭暴力。

原来,严女士的老公为自己出身贫寒很自卑,婚后每次从岳父家回来更是心情不好,动不动就和妻子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那次严女士请假,就是老公关着门打她的结果。让严女士困惑的是,丈夫这是什么心态?

心理透析:两方面的心理原因

说起家庭暴力,想到靠拳头“男尊女卑”的那种,也别忘了用搓衣板“阴盛阳衰”的那种;想到了“触及皮肉”的那种,也别忘了“触及灵魂”的那种。就是说,这里谈到的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夫妻相互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有哪些心理原因呢?

首先是施暴者的心理原因。

有的施暴者存在一些潜在的心理情结。比如,有的施暴者心理严重自卑,有的施暴者心理非常脆弱,有的施暴者心理异常焦虑,有的施暴者内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有的施暴者内心有一些难以化解的强烈冲突。于是,就会通过施暴给对方来获得暂时的表面的心理补偿。这时候的施暴心理动因,就可能是各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不难理解,内心真正有自尊感、安全感的人,哪里还有必要靠对人施暴来获得心理补偿呢?

有的施暴者可能存在能力障碍。比如,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处理批评的能力、调节冲突的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他们能力所限就容易施暴,其实在威风赫赫的外表下,有着一颗脆弱的心和一个混乱的自我。

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发展障碍。比如,有的施暴者智商与情商发展不均衡,智商很高情商很低。有些高知也可能成为施暴者就有这个因素。

有的施暴者是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比如,那种早年在家庭生活中受虐的人就容易施暴,就是人格发展受到障碍。

还有的施暴者存在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比如,有的施暴者存在爆发型人格障碍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的施暴者是因为出现精神病症状,还有的施暴者可能是施虐狂,是心理疾病患者。

其次是受暴者的心理原因。

有的受暴者存在消极的心理行为模式,比如,赌博酗酒啊,好吃懒做啊,专横跋扈啊,等等。

有的受暴者具有激惹心理倾向,他们习惯于激惹性的言行,喜欢嘲弄人,挖苦人。

有的受暴者存在人格缺陷,比如,有的过于懦弱,有的过于退缩,受到暴力后不会自我保护,特别是默认第一次暴力,极容易让暴力再次发生。

有的受暴者缺乏心理共情能力,不会善解人意。比如,对方在工作上导致心理压力,回到家里原本就容易“借题发挥”,自己偏偏不会给予安慰和关心,反而不管不顾冷酪热风,就会诱发家庭暴力。

有的受暴者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比如有的是受虐狂,就会促使对方施暴。

最后是施受双方的心理原因。

有的夫妻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差异,日积月累,最终导致家庭暴力。

有的夫妻都自我中心意识很重,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习惯让对方服从自己,就就容易发生冲突,就容易导致家庭暴力。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也表现为性别特征,男人总是从男性视角看女人,女人习惯从女性视角看男人。比如,男人指责“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女人指责“男人没有好东西”。

有的夫妻都不善于心理调控。比如,心理学发现下班后六七点钟是危险时段,是人的心态最不好的时段,偏偏有些夫妻下班回来说三道四,不知不觉间导致了冲突和暴力。还比如,有的夫妻缺乏性心理沟通,由此也会酿成家庭暴力。

心灵跨越:夫妻积极共同心理互救

家庭暴力的心理危害是不言而喻。而且,家庭暴力没有赢家。家庭暴力中的双方,都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因此,我们这里说的心理对策是针对施受双方的。基于这样的理解,面对家庭暴力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心理对策呢?

首先,需要社会的心理援助。

第一是转变观念增强心理关注。过来,人们一说起家庭暴力,就想到法律惩治,就想到道德谴责。从心理角度说,我们还要想到心理援助。当社会各职能部门从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家庭暴力采取相应对策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家庭暴力也是一个心理问题,不要忘了里面有复杂的心理原因,不要忘了从心理角度采取相应对策。社会观念的转变,可以促进人们对家庭暴力给予应有的心理关注和心理援助。

第二是建立机构提供心理援助。有了对家庭暴力的心理关注,还要推进心理援助机构的建设。比如,通过增加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人员,来拓宽心理障碍排解途径,缓和家庭心理压力,谐调夫妻心理关系,提供心理援助,化解心理障碍,从心理角度积极防治应对家庭暴力。

其次,需要个人的心理互救。

第一是做好心理预防。夫妻都要深刻认识到暴力是两败俱伤,是害人害己,在心理上建立一道家庭暴力的防火墙。同时,学会从心理角度来审视家庭暴力,及时发现识别显性的心理原因,更要善于发现识别隐形的心理原因。施暴者经常想想:我有什么心理问题?受暴者也经常想想:他(她)是不是有了心理障碍?这样经常从心理角度审视彼此的言行,可以避免是非对错的争辩,避免导致家庭暴力。

第二是进行心理调节。一是心理沟通。沟通不是彼此的责难、怪罪、攻击,而是先要彼此拉开一段心理距离,静下心来各自看看面临的问题。然后再平心静气地谈谈各自的感受。沟通的时候,一定要以‘我感觉怎样……’的表达方式,避免用‘你怎样……’的责难方式。一是心理换位。有了心理换位,凡事就能看到对方言行的合理性,就有了更好的相互理解。有了心理换位,就切身领会人无完人,彼此就多了一份宽容和接纳。一是心理宣泄。容易出现暴力的家庭,可以准备沙袋和手套,实在冲动的时候就打沙袋。也可以脚踏大地或握拳雷墙或找本杂志撕。

第三是慎处首次暴力。如果第一次施暴行为轻易得逞,施暴行为就会逐渐升级,愈演愈烈。因此,面对第一次家庭暴力,受暴者应做出足够的心理反应,促使对方足够的心理反省。比如,郑重地表达自己的痛苦,对对方提出严正警告,甚至通报对方父母亲友。这一切都是为了引起心理上的高度重视,避免重蹈覆辙。

第四是进行心理求助。暴力发生后,受暴者不能以暴制暴,也不能逆来顺受,而应及时进行心理求助。首先可以向合适的亲友求助,通过倾诉等获得心理平衡。如果施暴者的心理问题较重,还应该求助于心理专业人员,并设法促成双方共同接受心理辅导。如果是夫妻互动模式有问题,更需要心理专家的家庭辅导。如果施暴者有明显的精神病或心理病症状,就必须及时的就医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