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红孩子
14074800000002

第2章 绪论

天才,是那些很年轻就已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从9岁就开始作诗的意大利诗人但丁,6岁就担任了音乐会主角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岁就创作了三部奏鸣曲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3岁时就能朗读希腊文版的《伊索寓言》,12岁时就编纂了罗马政治史的英国哲学家穆勒,16岁就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的卡尔·威特,到18岁考取美国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中国女孩刘亦婷,这些天才让我等凡人羡慕不已。

天才对于普通人来讲,仿佛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字眼,它代表着超人的智慧、耀眼的光环、非凡的成就等等。假如有人对你说:“你的孩子也可以成为天才!”你会作何感想?

年仅14岁的陈某,在1997年考入北大生物系,是一位刚刚从北京市八中少年班毕业的女生。

这位女孩有什么超常表现呢?据她母亲介绍,孩子特别善解人意,说话也早。1岁时会讲5个字的话,1岁半就会背诵儿歌。1岁半到两岁时能一个接着一个地连续背诵,坐公共汽车时从上车背到下车,很引人注目。有时上汽车没有座位她会说“阿姨,小孩要坐”,自己争取到座位。差7天两岁时,父母正要给奶奶发信,她问道:“星星是怎样跑到天上去的?”这个问题使大人感到意外,母亲把这句话附在信封上让奶奶也一同高兴。从那时起她就专门打听星星月亮的事了。她很早认识大小长短和认识数字。4岁时母亲带她乘火车去哈尔滨,在火车上玩扑克牌,谁手中的牌大谁就可以赢,她赢了许多牌很高兴。接着又玩一张加另一张,说对可以赢。用4种花样1~10的牌做连续加法,随机连加可加到220,最快时速度竟达32秒。到4岁3个月时可用连加法说出一只兔子4条腿,两只兔子8条腿,3只、4只、5只,渐渐就开始学乘法。她用扑克做连加、连减,学乘又学除玩得十分流利。她的这种才能被幼儿园老师发现了,老师带着她,把她推荐给北京市和平里第四小学,5岁时被学校批准提前入学。

在四小读了两年转入另一所学校,三年级时报考北京东城区数学奥林匹克学校以100分被录取。在奥校不断参加各种比赛,经常得奖。五年级时景山学校(国家教委重点十年一贯制学校)从奥校挑选25名学生中就有她。10岁时参加北京八中少年班考试,在最后选中的30人中她名列榜首。她从10岁起就开始了住校生活,用4年时间完成了初中、高中六年的课程。

这些头上冠有才能非凡、天资卓越、创造力强、颖悟过人等字眼的儿童,总是令我们兴味盎然,让我们既着迷又敬畏,既惊奇又羡慕。由于天才儿童知道的东西太多,懂事又太早,有人担心他们是不是中了魔法。人们像担心智力迟钝的儿童一样,也担心他们会古怪异常、行为乖僻,或者成为什么怪物。有人嫌他们乏味沉闷,还有人嘲笑他们的父母,说他们是靠着孩子的成绩来炫耀自己,剥夺了孩子正常的童年生活。我们的学校不仅常常拒绝为这些“超常”儿童变更课程设置,而且还坚持要他们适应现有计划。父母若为此担忧,便会被看做全然不明事理的人,意识不到自己有个天分高强而不是智力低下的孩子有多么幸运。

天才或是超常儿童——无论是性格刚强的、懦弱的,还是智力上超常儿童,或两者兼而有之——总是引起心理学家的兴趣,尤其是当超常者的行为带有性格缺陷或能力障碍。我们对于人的精神病理方面的了解远比对人的思想观念,如同情心、道义感或领导能力方面的了解要多。对认知能力的心理研究同样集中于缺陷方面。发育心理学方面的杂志刊登了不少有关智力迟钝的文章,但却极少登载有关天才的研究论文。这种状况反映出一种错误观念,即认为天才无典型性可言。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即智力迟钝,如同精神机能障碍一样,被人认为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超乎寻常的智力则被看作是一种优势,算不上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