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13929800000008

第8章 诗歌鉴赏(2)

元代在诗歌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散曲。它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最初在民间流传。散曲的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用韵比较密集,平仄要求不像词那么严格,可以添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以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为代表,作品内容贴近社会现实,风格质朴、刚健,语言朴素自然也不失典雅。

明清两代的诗歌逐渐衰落,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的地位让位于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诗歌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承袭前代,创新太多。明初诗坛比较沉寂,诗歌已经成为某种社会意识的传声筒,忽略了诗歌艺术的追求和探索。相比之下,刘基、高启的诗歌成就较高,反映了元末社会的离乱,人民的疾苦,更多的是抒发个人的情怀。明末于谦的诗歌表现爱国情怀和个人气节,其《石灰吟》广为传颂。

清初诗坛的盟主是明末已负盛名的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吴伟业诗词皆工,擅长在诗歌中歌咏明清之际时事,《圆圆曲》《扬州》四首、《杂感》二十一首,比较有名。王士祯标榜神韵,其诗歌雅致隽永,在当时影响很大。纳兰性德擅长填词,词风清淡朴素,唯美深情。以袁枚为首的“性灵说”诗人,则主张写个人的性情遭际,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这对封建正统文学观是一种有力的冲击,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下了两百多首诗词,成为结构故事、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丰富了《红楼梦》的艺术魅力。曹雪芹也通过人物的吟咏酬唱、筹社组班、争冠夺魁、品评臧否等活动,发表了许多对诗歌的看法,成为一套自成系统的诗论。

近代由于社会危机的加深,诗歌创作趋向开始向志士文学的方向转化或衍变,志士们救国救民、改良社会的呼声占领了诗坛。龚自珍创作了《己亥杂诗》《夜坐》等,一方面表现革除时弊的愿望,另一方面反映民生疾苦,风格慷慨激昂。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强调诗歌要有“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掀起了诗歌革新运动。黄遵宪以他活跃的创作成就和进步理论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随着“诗界革命”的发展,兴起了革命诗潮,唱出了中华、民权、自由、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主题。女革命家秋瑾所作的《秋风曲》《宝刀歌》《感时二首》等,忧国伤时,诗歌情绪激昂豪迈,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从以上简单的勾勒来看,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就是一部螺旋向上发展的历史。先秦《诗经》中的“小雅”以及“十五国风”,以四言为主,古朴泼辣,大多属于古代白话诗。《楚辞》是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句子长短不一,句式灵活。东汉末,五言兴起,形式日趋齐整;至齐梁间,出现了格律诗的雏形。隋唐以后,格律诗一跃而成为文坛最主要的诗歌形式,从此雄踞诗坛一千多年。其间,宋词显然是对唐诗的一种突破、一种发展,而元曲则又是在唐诗宋词基础上的又一次突破和发展。五四运动前后,现代白话诗兴起,与先秦古代白话诗遥相衔接,历史又在更高的起点上前进。

二、现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脱胎于传统文学的母体,又汲取了外国文学的养料,历经社会变迁而强盛地成长起来。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他的文学改革主张;紧接着在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真正高举文学革命的大旗,文学史上以此为现代文学的开始。32年后,1949年7月,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从实质上讲,中国现代文学就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又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第三个十年(1937—1949 年)。下面各章节对中国现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学类别的发展过程的概述,也是基本据此简述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的现代诗歌诞生了。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一些共性的特点,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等。创作实践上,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等。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发起人包括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多以抒情为主,主要表现了觉醒后的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歌描写爱情大胆而坦诚,表现出质朴、单纯的美。冯至也是很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出版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徐志摩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诗作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是其代表人物,被人称为“诗怪”,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譬喻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和革命斗志独领诗坛风骚。殷夫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有蒲风等。臧克家在20 世纪30 年代出版了诗集《烙印》《泥土的歌》,名重一时。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鲁藜、邹荻帆、牛汉、曾卓等。以编辑刊发《七月》杂志而得名,他们的诗作主要收集在《七月诗丛》《七月新丛》《七月文丛》等诗集中。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1948年6月,由杭约赫、辛笛、陈敬容等为编委,在上海创办《中国新诗》丛刊,他们与北方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汇合,自称是“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掀起一股现代主义诗潮。1981年这几位老诗人结集出版了他们当年的诗选《九叶集》,“九叶诗派”这个名称逐步在海内外流行。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李季的民歌体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流传甚广。马凡陀是袁水拍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

三、当代诗歌发展概述

当代诗歌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初30年诗歌创作期( 1949—1978年)与新时期诗歌创作期(1979年至现在)。在前期的30年中,由于新中国成立,诗歌的主旋律主要是歌颂新中国、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领袖、歌颂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生活。

艾青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的诗歌格调焕然一新,风格多样,揭示丰富深刻的生活内蕴,如《我想念我的祖国》《春姑娘》《西湖》《礁石》《维也纳》等诗作,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

闻捷的诗歌题材广阔,从多方面赞美了爱情和新生活。代表作品有《我思念北京》《天山牧歌》《吐鲁番情歌》等。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李瑛、张志民等。其中一部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逐渐强化了对诗歌优美意境的追求;一部分诗人随着当时强调阶级斗争的潮流,走上了写政治抒情诗的道路。郭小川的《林区三唱》《厦门风姿》等吸收了辞赋的某些特点,创造了长廊句式,被誉为“新辞赋体”。贺敬之的《回延安》感情激荡,大量采用比兴、夸张、对偶、排比等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写了对母亲延安无比深厚的感情。

新时期诗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诗歌创作的阵容很庞大,代表诗人有经历了长久磨难与坎坷的一批老诗人,如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牛汉、绿原、邵燕祥等;还有一批是历经“文化大革命”而成长起来的新诗人,如雷抒雁、杨牧等。他们的诗歌各有特点,艾青的《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公刘的《为灵魂辩护》,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邵燕祥的《假如生活重新开始》等作品,都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批青年诗人则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这批诗人有舒婷、顾城、梁小斌、杨炼、徐敬亚、王小妮等。他们的诗歌大多个性张扬,真实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写自己独特的体验等特点。他们的作品被称为朦胧诗,如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顾城的《永别了,墓地》《远与近》,梁小斌的《雪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品。而在这批朦胧诗人后出现的一代更年轻的诗人则被称为“新生代诗人”或“先锋派”,他们艺术流派林立,影响较大的有海子、韩东、于坚、徐敬亚、欧阳江河等。海子以优异的抒情才华创作了《亚洲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祖国(或以梦为马)》等抒情诗篇。欧阳江河创作了《傍晚穿过广场》《咖啡馆》《玻璃工厂》等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