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13929800000023

第23章 小说鉴赏(5)

“瞪着金子的眼光”写出了葛朗台一看见金子时那种贪婪、攫取的目光,而“一纵”“扑上”等动作,写出了已76岁高龄的葛朗台的敏捷、迅猛,看似与年龄不符,实则反映了他对金钱的痴迷、强烈的占有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葛朗台的贪婪本质。

还有如矛盾《子夜》对吴荪甫的动作描写:“他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来抢到书桌边,一手拉开了抽屉,抓住一枝手枪来,就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口……窗外是狂风怒吼,斜脚雨打那窗上的玻璃,达达达地。可是那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身体落在那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上。”小说中原来坚毅果断、刚愎自用、颇有魄力的吴荪甫最终竟然落得几欲自杀的困境。他的“狞笑”“长叹”,他的歇斯底里的“拉”“抓”“对准”等动作,都有力地暗示着吴荪甫悲剧命运的认识意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难逃失败的结局,靠民族工业来发展中国只能是幻想。

再如《水浒传》第二十六回《郓哥大闹授官厅 武松斗杀西门庆》中描写武松的动作:

两个一同出到巷口酒店里坐下,叫量酒人打两角酒来。何九叔起身道:“小人不曾与都头接风,何故反扰?”武松道:“且坐。”何九叔心里已猜八九分。量酒人一面筛酒,武松更不开口,且只顾吃酒。何九叔见他不做声,倒捏两把汗。却把些话来撩他。武松也不开口,并不把话来提起。酒已数杯,只见武松揭起衣裳,飕地掣出把尖刀来,插在桌子上。量酒的都惊得呆了,那里肯近前? 看何九叔面色青黄,不敢吐气。武松捋起双袖,握着尖刀,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哥哥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 倘若有半句儿差错,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 闲言不道,你只直说我哥哥死的尸首是怎地模样?”武松道罢,一双手按住胳膝,两只眼睁得圆彪彪地,看着何九叔。

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武松急于为屈死的大哥报仇的心情,体现了武松刚强、果断的性格。

(四)细节描写分析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例如,鲁迅小说《药》中华老栓买药前的一段描写: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去了。

老栓的洋钱来之不易,平时节俭度日,“抖抖”装入衣袋不算,还要在外面“按”上两下,以证实这洋钱确实可靠地放进了衣袋才安心,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这位贫穷、俭朴而又谨慎的老人形象,也表现了他的愚昧———他深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再如小说《儒林外史》对严监生的一段描写:

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临终时,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坚持着不断气,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这一绝妙的细节描写,活画出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象。

(五)语言描写分析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独白和人物对白的描写。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即在用词、语气、表达方式上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文化水平、思想修养、职业身份、内心世界等,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例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葛朗台说的一段话:

“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 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 有两斤重。啊! 啊! 查里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 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噢,是真金! 金子!”表现了葛朗台发现金子时的惊和喜。“这交易划得来”说明了在葛朗台的心目中人世间没有亲情,没有爱情,一切都是交易,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再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描写: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进来……

这段描写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当时贾母在场,“个个皆敛声屏气”敢于这样“放诞无礼”的人,除了“凤辣子”外再无他人,单就这一句,人们就可大致知道他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了。

二、情节的鉴赏

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和性格的发展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事件表现出来的;而这些事件之间又必须有连贯性,不是毫不相干的连缀,这些具有连贯性的事件,就形成作品的情节。小说一般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可以更广泛全面地描绘多方面的社会生活,反映多种多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刻画人物性格。叙事性文学比较注重情节,而其中小说的情节更为完整和复杂。小说可以突破相对固定的时空限制,容纳更为复杂丰富的情节,反映更广泛的生活内容。因为要充分叙述完整的情节,所以小说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长度。短篇小说和小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其长度也必须足以容纳一个较完整的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活动,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情节的组合方式,有顺序、倒叙和插叙等。鉴赏情节,可从以下方面注意。

(一)找出作品的线索

线索指贯穿在整个情节发展中的脉络,它的作用在于把显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的各个事件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只要找到了一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也就容易把握了。线索分为单线、复线,而复线又有主、暗线之别。例如,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这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二)分析场面和细节

场面也叫场景,是由人物在一定时间和场合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是组成情节的基本单位,情节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场面不断推移变换的过程,而场面是由很多个细节组成的。所以鉴赏情节,分析场面和细节是很重要的。例如,作家魏金枝对《阿Q正传》的一段情节分析:“写一个犯人在最后受判时画押,通常总是迟疑地颤抖地执着笔,无可奈何地画上一笔就算。鲁迅写阿Q的画押就大大不同,他写的画押却是独一无二的阿Q式的:一面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我看,即使没有看过《阿Q正传》全文,不知道阿Q平生为人,单就这一节画押来看,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岂不是都尽情地表露出来,然而那只是一个最后判决的场面描写。”这段话很客观地说明场面和细节对于情节的重要性。

(三)注意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些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传统的写法不一样,而是以心理活动或意识流作为动因。我们分析这类作品就要把握“感情线索”或“意识流”,依照人物的“心灵辩证法”的轨迹进行剖析,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王蒙的《海的梦》等。

三、环境的鉴赏

环境与人物的关系颇为密切。离开了环境,人物性格的形成就失去了依据;离开了人物,各种环境的创造也就失去了凭借。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不能离开一定时代的、社会的和自然的环境。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受特定环境制约的。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依据。小说是长于描写的文学样式。在环境的描写上比其他文学样式有更多的自由,使其可以充分地发挥环境描写的艺术功能。它可以对社会环境作全面的介绍,可以对具体的生活场景作细致详尽的描绘。历史环境可以写上下几千年,自然环境可写纵横几万里。它可以随时变换场景,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自由灵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小说描写环境的手法很多。有的是以叙述人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叙述情节,描写环境;有的直接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既可以用第三人称客观描写,也可以用第一人称;既可以通过人物观察进行叙述,也可以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进行渲染。这些语言表述的灵活性和手法的多样性,是其他文学体裁所难以做到的。

(一)分析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作家描写环境总是与刻画人物性格互为表里的。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所以我们分析环境就要紧扣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的书斋兼卧室里,墙壁上的半幅“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对联,以及案头上的《近思录集注》和《四书衬》映照出“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的性格特色。再如《红楼梦》中,作者这样描写蘅芜院的环境:“阴森透骨”,屋外长着“愈冷愈苍翠”的“奇草仙藤”,屋内“一色玩器全无”,像“雪洞一般”。这样的环境正好衬托出薛宝钗阴冷无情、装愚守拙的性格特征。

(二)分析环境与人物心理的关系

环境与心理的关系是客观世界作用于主观世界的结果。春风杨柳、鸟语花香给予人们以舒适畅快、幸福甜蜜的心理体验,而秋风残叶、哀鸿落花给予人们以惆怅不幸、忧愤悲伤的伤感情绪。不同的心理活动与不同的环境描绘基本相协调。但是,艺术的特殊性却往往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说明环境与心理的关系,即以欢乐的景色衬托悲凉的心情,使人物的心理越显得悲凉凄惨。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凄凉心理与满园春色的反差;还有黛玉焚稿的生死决绝的心理活动,与灯红酒绿的婚宴大厅的对比。

(三)分析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人物的个性形成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作者每塑造一个人物,都是把他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来塑造的。或者说,一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与否,不但要看他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还要看他是否具有广泛的“共性”。而对人物“共性”的分析,就必须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当然,我们分析作品,应该防止死扣“时代背景”介绍或完全抛弃“时代背景”介绍两种倾向,要把景物描绘、气氛烘托与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情况有机结合起来。如鲁迅小说《药》的开头写道,“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华老栓为儿子买“药”走在街上时,“……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以死气沉沉、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感受不出一点生命的活动。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后的那种沉寂冷肃的社会现实。

第三节 古典小说鉴赏

李娃传

[唐]白行简

汧国夫人李娃[1] ,长安之倡女也[2]。节行瑰奇[3] ,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