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13929800000002

第2章 文学鉴赏概论(1)

第一节 文学是语言艺术

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运用形象、感情,通过作家的想象再现社会人生和表现作家审美意识的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艺术中的一种类型。艺术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感情,所以根据不同的工具和手段,艺术可以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造型艺术,主要运用线条、色彩;表演艺术,主要运用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综合艺术,一般综合运用造型、表演、语言等艺术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文学创作以语言文字为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手段,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所以文学是语言艺术。

二、文学形象及其特点

(一)形象是文学的特性

文学以语言为基本材料塑造形象,而且文学以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生活。形象是人类认识、反映世界的特殊形式。用形象认识社会、反映社会,是作家再现世界、表现世界的特殊方式,它具体而生动,通俗而迷人。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用艺术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还没有真正发动群众,最终导致革命失败。作品中的阿Q受尽剥削,过着奴隶一样的生活,他想革命,但对革命认识非常幼稚。没有农民的真正觉醒,就不会有成功的革命。阿Q的悲剧,事实上就是辛亥革命的悲剧。革命的风潮过去之后,阿Q所在的县城里,县太爷还是县太爷,带兵的还是先前的把总,赵秀才进了革命党,完全换汤不换药;阿Q最后也被送上了刑场。《阿Q正传》就是用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这就是艺术地再现世界。再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这样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这些描写,把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外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般指人物形象,也包括环境、场面、景物、事态及一切有形物体;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则主要指情景交融的画面或氛围意境。每一部作品都是由若干具体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从而能整体性地反映生活。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物是形象,阿Q打架、赌钱、画圆圈等场面是形象,土谷祠、尼姑庵等具体环境也是形象,所有这些,又构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复杂关系的完整生活图画,是作品的形象整体。叙事性作品是这样,抒情性作品也是这样。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前两句写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最初阳光明丽,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非常美丽;后来下起了雨,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后两句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作品给我们营造了美妙的意境。

(二)文学形象的特点

1.文学形象的间接性

除文学艺术外,其他艺术形式,由于其塑造形象的媒介和材料的性质所决定,艺术形象都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直接感受到形象。如绘画、雕刻以空间的具体造型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受;音乐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或电影,或戏剧通过演员扮演角色把形象动态地、直观地呈现给观众。而文学艺术它不能直接诉诸欣赏者的感官,只能凭借语言为中介,在读者了解语言含义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感受到。它不可能把现实世界表现得直接可视、可听、可以触摸,它更多地诉诸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之在作家意向的引导下,间接地感受作品中文学形象的魅力。因此,文学形象给予读者的感受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文学形象的这一特点,有其局限性,表现在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文字水平和文化素养,具有一定阅历,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才能在想象中构建起作家提供的文学形象。我们通常评价优秀的文学形象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但毕竟不是直接见到、听到,而是在想象中见到、听到。而这对于一个文盲来说,根本无缘也无法感知,因而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对于一个文化层次不高的人来说,也较难进入文学形象的境界中。另外,文学形象一般不如绘画、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形象那样具有感性力量的鲜明性、确定性,不同的读者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经常会有较大的差异。

但是,换个角度看,间接性的文学形象在有局限性的同时,还有其他艺术形象不可替代的优点,那就是作品可以从更多侧面提供形象的丰富的审美意蕴,给读者留有更为广阔的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例如我国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罗敷之美很独特,本来写罗敷的美丽应该写容貌,但诗中无一句描写罗敷外貌的句子,而是集中笔墨写看到罗敷的人的心理活动,来突出罗敷之美。究竟罗敷有多美,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想象了。再如,《诗经》中的《蒹葭》一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的形象和画中的形象不同,它没有绘画那样具有强烈的直观感,但诗中那若即若离的“伊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因此,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语言艺术的缺陷,但同时它也正是语言艺术的特长。由于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及其所带来的想象的自由性和丰富性,因而它既是确定的、明晰的,又是非确定性的、模糊的,是具体个别的,又是概括的,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明晰性与模糊性、具体性和概括性的统一体。

2.文学形象的广阔性

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文字是最自由灵活、最具可塑性、使用最方便的一种材料,也就是说语言可以描绘、说明一切,对此高尔基曾这样阐述语言的这种特点:“民间有一个最聪明的谜语确定了语言的意义。谜语说:‘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因此可以肯定说:世上没有一件东西是叫不出名字来的。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论文学[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32 . )黑格尔说:“语言艺术在内容和在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的,统统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黑格尔.美学(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11. )黑格尔所说的“诗”,是泛指文学,即“语言的艺术”。这些观点说明语言具有穿透一切事物的巨大表现力。事实上,以语言为工具的文学,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凡是生活中可以意识到的事物,鸟兽鱼虫,神仙鬼怪,从过去到未来,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语言灵活地展现出来,形象地反映。特别是长篇叙事作品,容量更大。例如,《三国演义》写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全国近两百年的动乱历史;《水浒传》反映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扩大、全盛、衰落、失败的全过程;《战争与和平》描写了19世纪初俄法战争的历史;《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话世界,人、神、妖,天堂、地狱、龙宫,变化莫测,蔚为壮观;《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描写了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广阔的社会场景。以《三国演义》而言,它展示的是整个“三国时期”前后数十年的广阔社会生活,既有宏伟的历史演变的生动场面,也有闺阁闲情、山林逸趣、诗酒酬答的生活场景。其中,仅战役的描写就多达数十次,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人的有历史决定意义的大战。书中描写得轮廓清楚的人物,也有上百个。这样巨大的生活容量,是其他艺术形式很难做到的。

文学除了能勾勒广阔多变的社会生活,也能多侧面多层次地刻画各种人物的个性,还能深入到人的复杂微妙的精神领域,细致地、深刻地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波澜、微妙的情绪变化,复杂的意识流动,用内在心灵的丰富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能多侧面地折射社会生活的状貌。其他艺术也能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但要受到很多限制,相对而言,文学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主要就是用心理描写来刻画“狂人”形象的,但狂人的形象却包容了那么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3.文学形象的深刻性

任何艺术都既表现情感,也表现思想,都有其思想性。但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文学是思想性最丰富最深刻的艺术。因为文学使用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的词语手段使它比其他艺术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实质,所唤起的情感又掺杂着更多的理智的因素。作家不仅可以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渗透进去,甚至还可以通过叙述人的身份,对描写的内容加以分析、评论,使作品的思想意蕴得到强化。例如,鲁迅的《故乡》揭示了造成闰土辛苦、麻木地生活的社会原因是“兵、匪、官、绅”。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勇敢地起来抗争。由此作者说:“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比其他艺术更能表达出历史的哲学的力度和深度。

三、文学的社会功能

文学作品一经问世,就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服务于读者。而且文学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生活、对经济基础都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社会功能是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功能的。它包括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等。文学的社会功能是通过文学特性,特别是其审美的本质特性得以发挥的,是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外化和表现。因此,从总体上说,文学的社会功能就是文学的特殊的审美功能。

(一)文学的认识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古往今来不同时代、国家的政治经济、自然风光、世态人情,开拓生活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促使读者正确、深刻地了解社会生活。文学的认识功能是由文学的本质决定的。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通过文学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内容。文学的这种意识形态本性使它成为人们间接认识社会人生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文学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作用,主要是由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形象性、整体性、真实性、具体性和丰富性所决定的。文学表现社会人生的真实性越高,触及的问题越广泛深入,就越能真切地探及并把握事物的本质,作品的认识功能也越高。例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大资产阶级革命后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和封建复辟势力激烈较量,最终复辟势力失败、资产阶级胜利的时代。他的文学巨著《人间喜剧》,就是以这数十年的风云变幻为背景,以两大阶级的尖锐斗争和历史命运为主线展开描写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作品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肯定。再如我国作家谌容的《人到中年》,向全社会提出了“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引起了社会舆论的重视,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千千万万个陆文婷的积极性。这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巨大的社会功能。

(二)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的教育功能,指的是优秀的作品能影响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净化人的灵魂,增强人们改造生活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信念。读者读了这样的作品,可以明白是非、善恶,确立正确的道德观,启迪思想,净化灵魂。事实上,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文学倾向性的价值实现,根源于作家的思想观点和态度,也根源于生活本身的本质内涵。文学史上一大批表现进步理想和民主意识、鞭挞剥削制度罪恶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不少佳作,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杂剧《窦娥冤》《西厢记》,小说《水浒传》《红楼梦》等,对不同时代读者都具有教育意义。当代的优秀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思想和心理,教育功能更加明显,如《红岩》《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