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13929100000007

第7章 创新思维总说(2)

曹雪芹写了《红楼梦》,《红楼梦》里有个大观园,大观园里住着十二金钗,同学们大都耳熟能详。可是,有一位同学写的《春到大观园》还是让人耳目一新。文章先写众姐妹在大观园中同赋《柳絮词》,除薛宝钗外,皆情绪伤感,格调低沉。黛玉的《唐多令》更是暗示自己也会像柳絮那样飘零无依,不知“谁舍谁收”。分明是春天,却感到秋的萧瑟。紧接着,令人叫绝的是,作者笔锋一转,若干年后,大观园“好一派怡红快绿!”时代的巨变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快人快语的史湘云研究基因,擅长理家的探春成了企业家,文笔出众的黛玉用电脑写作《红楼梦》电视剧本,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薛宝钗则如愿以偿地当上政府官员。大观园的春光展现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变。而这,正是此文“新”之所在。

必须强调的是,思维的对象每时每刻都在变化。那些乍看起来凝固不变的事物,其实都是漫长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片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任何人都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思维对象的变化是对人们的一种考验。对于因循守旧者来说,变化无异于一场灾难,而对于创新者而言,变化则意味着新的机遇。

例如,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高考内容及题型亦随之改革。由考记忆到考能力,由考课本到考社会热点。领悟到这场改革的重大意义,且顺应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自然高考成绩较好;而一些未能顺应变革,死抱死记硬背不放的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成绩当然不能指望有大的改观。

二、创新思维的主体与主体的素质

1.创新思维的主体

创新思维的主体是什么?是人,是人的大脑,是具有创新思维的大脑。

对于人类来说,认识客观世界难,认识自己更难,而认识自己的头脑难上加难。当今,人类已经认识到人脑是世界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人脑与宇宙、生命并列为三大科学之谜。当今,脑科学,以及相关的智商学、思维科学等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之一。

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不对称,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脑是理性脑,可管语言、计算、逻辑思维能力;右脑是感性脑,可管直觉思维、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可以说,左脑是知识的脑,右脑是创造的脑。一般说来,左脑是优势半球,而右脑功能普遍得不到开发。由于右脑活跃有助于打破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所以,从创新思维角度看,开发右脑功能十分重要。开发右脑功能,使得左右脑平衡,沟通和互补,将会更大限度地提高大脑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又由于左脑控制身体的右侧,右脑控制身体的左侧,多做左侧运动,或左右侧一起运动,如跳舞、弹琴等,有利于开拓右脑,使左右脑活动更趋于协调。

由此可见,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人脑的功能就是思维。而思维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人的智商高低。

一部《三国演义》,既有愚不可及的刘阿斗,也有智慧超人的诸葛亮。这里且谈诸葛亮。他27岁就被刘备聘为三军统帅,凭的就是“隆中对”,即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对刘备讲的恢复汉室江山的未来规划:以巴蜀为大本营,向东北方向扩张。在刘备看来,这是绝妙的好主意。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也堪称创新思维,诸葛亮的头脑具有非凡的智力结构和知识储备。

由此,我们转入下一个话题,即知识储备。因为人脑思维时,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知识储备。要学习广博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像井文化,很深很深,但可能没有水,不新鲜。信息时代,像海文化,若干口井交流,形成一个平面,形成汪洋大海。有一个比喻,学生是一碗水,教师是一桶水,没有错,关键是这一桶水是死水还是长江大河的流水。我们认为应当是江河的流水,它来自雪山、山泉、雨水,有一点杂质也不要紧,据说只喝纯净水会患病的。江河水是流动的、新鲜的,最终汇向蓝色的海洋,走向世界。也就是说,要具备广博、精专的新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要融会贯通。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新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作铺垫和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993年,获得“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的复旦大学辩论队,在赴新加坡之前,为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籍,聆听了语言技巧、宗教、音乐、绘画、人权、核裁军、新儒学、辩论心理等各式讲座,可谓“文化与经济齐飞,历史共现实一色”。正是这样广博而精专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激烈的辩论中应对裕如、妙语迭出、创见闪现。

不过,理应注意的是,知识本身就隐含着某种价值观念,并构成一种固定的框架,从而对头脑的观察和思考作了限制。例如,不懂高等数学的人,可能会对深入浅出的经济论文感兴趣,而遇到深奥的数学模型则只好跳过去。

所以,每个人头脑中所思考的事物和问题,都受制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正如每个人喜欢读的书不同,除了欣赏趣味之外,其差异点主要是由知识程度规定的——谁都不愿意去读一本自己根本就读不懂的书。由此看来,头脑中的知识可能是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又有可能成为创新思维的制约因素。

2.创新思维主体的素质

所谓主体素质,当然就是指思维者的素质。创新思维既然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就对思维者的素质有相应的要求。

其一,天赋。

例如,2009年高考全国卷1的作文材料。

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儿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很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

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

这则材料告诉我们,受教育者自身的长处是有差异的,教育者应当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虽然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但他们的天资条件是有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可能很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领域,对事物的敏感性、感受力和洞察力有所不同或大不相同。

比如,擅长形象思维的同学,富于想象力,喜欢文科,喜欢读小说、诗歌,喜欢写记叙文,谈吐较有感染力,对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能有新的理解;而长于逻辑思维的同学,喜欢理科,偏爱科普读物,作文偏爱写议论文,演讲长于逻辑演绎,对深奥的数学难题有一种天生的癖好。

从思维的方法看,有的学生长于比喻和类比,有的学生长于抽象分析;有的长于发现差别,有的长于独创;有的长于宏观透视和整体综合,有的则长于微观分析和细节刻画。

从思维的效果看,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发言争着举手,抢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不时会出现一些破绽,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而有的同学呢,思维深沉一些,不轻易发言,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然,有时难免显得反应稍显迟钝。

上述在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天资,正是教师需要发现的,并且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其二,个性。

个性即特色,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特殊性,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能动地形成的个体心理品质,包括性格、兴趣和能力等。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一样,人与人在气质、性格等方面各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造成了人们思维和表达的不同方式。而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往往表现出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将创新思维非智力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风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听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奇怪复杂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

在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创造能力的品质中,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其中大部分品质,都是可以通过科学训练来获得和强化的。

但是,这种训练必须强调科学,强调因材施教,不能像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地对人进行复制式的批量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个性和生命力被扼杀殆尽。

2012年新学期,为了让男生更像个男子汉,女孩更具有淑女气质,某中学试行了新校规28条“阳刚男生”标准,20 条“秀慧女生”标准,并评出了22名“阳刚男生”、20名“秀慧女生”。

“阳刚男生”的标准包括:尊重女生正常交往,不耍贫嘴不骂不闹,勇敢坚强不怕挫折,崇拜正义感,生活健康志趣高雅,礼貌待人不要粗鲁,不留怪发不穿奇服等。

“秀慧女生”的标准是:自尊自爱洁身自好,异性交往正确有度,品学兼优当做淑女,不与男生追骂打闹,与人来往切忌随意,不慕虚荣知羞明耻,少女礼仪举止端庄,自强自立竞争向上等。

客观地讲,这所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中学生的个性应该是多样的,学校给了个统一标准,可能会禁锢孩子的个性发展。而创新人才,一定是有个性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女发言人一定是身着制服,表情严肃,说起话是咄咄逼人。但十二届人大发言人傅莹却令人耳目一新:微卷的白发,宝蓝色的上衣,黑色的项链,黑色的耳环,黑色的金属框眼镜,搭配端庄得体;亲切的笑容,轻柔的语调,气质优雅。当她谈到紧张的中日关系时说:

中日之间存在的分歧,原因比较清楚,中国希望通过对话、磋商,通过商谈去解决分歧和矛盾。中国人经常讲“一个巴掌拍不响”,需要双方都有这样的意愿。

如果对方选择的是强硬的举措,选择的是背弃共识的做法,那么中国还有一句话叫“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希望今天通过你的报道能够如实地向日本社会传递这个信息。从人大代表的角度,“我们非常希望日本社会方方面面能够倾听中国人民的声音,能够客观地看待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发生了什么,这样两国就能够找到对话的基础”。

傅莹的表态,引用了两句熟语: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温婉地希望中日双方都要克制;二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告诫对方,如果背弃共识,选择强硬,那么,中国也会坚定地对等回应。语言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表现了傅莹的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是一种资源,优良个性是一种优势的资源,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其三,自信心。

创新思维,是前人所未有的思维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战胜这些困难,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信心。

这里讲一个故事。鲁西南有一个乡村,以前因为产姜,被称为姜村,后来因为出了许多大学生,就被称为大学村。“文化大革命”后期,该村来了一位大学教授,在村小教书。农村历来尊师重教,更何况城里来的大知识分子。学生非常重视教授对自己的评价。这位教授也就因势利导,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一位学生回家告诉家长:“老师说,我观察事物仔细,长大了会成为科学家。”一位学生说:“老师说,我手巧,做事细心,可以当医生。”一位学生说:“老师说,我作文写得好,是当记者、作家的料。”还有同学说:“老师说,我嗓音美,会成为播音员。”……于是,学生学习努力了,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刮目相看。于是,这个小小的乡村果真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特长、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信心对于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多么重要。青少年学生,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角度看,自我意识发展很快,他们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除了评价别人外,也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关心“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由于自身的性格差异和环境的影响,有些学生显得自信,有些学生显得自卑,而更多的则是既自信又自卑的矛盾体。老师的赏识可以使他变得自信,而同学的风言风语又可能使他陷入自卑;数理化竞赛得奖使他显得自信,而一次演讲比赛失利又会使他自卑;文艺汇演得奖可能使他变得自信,而脸上长了几颗“豆豆”却可能使他又陷入自卑。我们知道,所谓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这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中是必备的素质。与此相反,自卑则是看不起自己,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是禁锢创新思维的枷锁。如何克服自卑的心理,培养自信心,就成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无可回避的课题。

且看短文《抬起头来》:

有个女孩儿,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顺利拿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可是,没想到一切都准备好了,却在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时连续两次被拒,女孩儿很伤心,躲在宿舍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