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优秀教师教与学的启示
13547700000002

第2章 认真备好每一堂课(2)

阅读教学备课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似乎是个不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一打开《教师教学用书》,每课的教学目标一清二楚,翻开老师的教案,一、二、三……也很到位。可是当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却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他们在一堂课结束之后并没有弄清楚教学的目标或者是他们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非常的不准确。究其原因,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就照搬《教师教学用书》上那仅作参考的教学目标,或随意列几条写在自己的教案上。如果这一节课的目标和方向都没有把握准确的话,那还能避免高耗低效的问题吗?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目标的关键。那么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吃透课程标准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前提

1.找准阶段目标,不越级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是由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两者共同组成的,其中阶段性的目标又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比如,阅读教学目标四个阶段共46条,这46条对阅读能力做了横向分解和纵向分段,既有层级,又有照应,哲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它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靠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比方说,在语文的阅读教学目标当中就对词句的理解而言,第一个阶段的目标提出来的是要求学生们结合上下文的内容以及生活的实际对课文中字句的意思有一个了解,通过学生的阅读完成对词语的积累。第二阶段提的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第三阶段提的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阶段提出的要求是“要学生们在对课文进行通读的基础之上,将思路理清,对主要的内容有所理解,充分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而且在目标的表述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动词的选用上极有分寸;二是有明确的目标,还有达成目标的方式。如“结合”“了解”到“能联系”“理解”再到“能借助”“理解”“推想”“体会”,最后初中阶段才到“体味”“推敲”。身为教师的我们,唯有对课程的目标进行细心的研读才能够对其中的要义进行深入的领会,唯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也才能准确的把握好课程的目标,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当中才能对阅读教学目标有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位。只有领会了课程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2.抓准三维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地向理性阶段步入,我们见到有个别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没能对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把握。还有一些教师,他们将三维目标看作是三条线一样粗细,三重并举,这样的认识和做法是不正确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维目标是每个学科都必须关注的教学目标,具有共性。而知识和能力则是最具有学科个性的目标,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科也因此而有区别,知识和能力目标成为学科的主要标志。因此,三维目标是以认识和能力作为载体,其他两维目标融合在这个整体当中推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指出:教学过程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思品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3.整合三维目标,不零碎

有一些教师在对三维目标确定的时候将三维目标分裂开来了,比方说,将知识和能力分为几点又将过程和目标分成几点,结果就是这些零散的教学目标根本就无法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中用具体的例子给我们做了明确的指导,他说:“备课时对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思考,既要明确‘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又要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策略,而后用简明的、条分缕析的、策略与目标相联系的语言加以描述。例如我们中年级有一堂名为《荷花》的课程,就可以做出下列的教学目标:

①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

③从对作家笔下荷花特点的感悟中了解和抓住写作的特点,展开充满想象的写法。”

新的课程改革也给教师们提出了一些更为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们要带着教材走向自己的学生,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带着学生们步入教材,引导学生们也能够带着教材走向自己的老师。身为教师的我们不仅仅是一部课堂教案剧的导演、演员、参谋、裁判,甚至还要成为学生的欣赏者,要能够成为学生分析批判的参照物或者是靶子,还要成为教案剧的编剧,要充分的思考将什么东西传授给学生,而什么是不能传授的,要思考究竟在传授的时候使用何种方法能够令学生的收获最大,引发学生的思考,自己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能够很好地激励和鼓舞学生。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和意识,更有本身做人和做学问的态度。因此,作为教师来说,理念要清晰,目标要明确,“学养”要充实。

此外,教师在问自己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时,当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新对自己所选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审视。比如本课中某些知识点,可能从我们教学的角度来看,它们既非重点也非难点,但是学生对这些问题有可能非常感兴趣,那么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因为它们不是难点重点,就不去准备或少去准备,恰恰相反,这样的问题应该认真准备。虽然你所准备的这些东西未必都要在教案中写明也未必要在课堂上讲给所有的学生听,但是教师一定需要清楚。

教师们在上课之前如果能够事先自我询问一下:这节课我准备给学生们带来点什么?给学生的该是一个怎样的课堂?那么教学效果也将是显而易见的。这很难用几句话来描述,但一个好的课堂一定是“一曲终了,余音绕梁”,能让学习者在无限遐想中回味无穷的。倘若教师能够将学生们带到这样的境界里,那么至少不会遭遇一潭死水的尴尬境地。这也是每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启示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军队打仗要制定战斗方案,工人盖楼要绘制图纸,科学家搞研究要制定实验计划。同样的道理,教师在上课之前也必须要有一个教学的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案。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份值得称赞的优秀教案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育者的思想、智慧、动机、个性以及教学艺术性,这样的教案也是教师的一种创作活动。

教师将教案写好是保证教学获得成功以及将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要实现这样的目的,教师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倘若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应付了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势必会出现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的情况,那也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认真地编写教案也是自身教学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对于教案的编写过程其实也就是对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因素进行综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科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习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师恰恰是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一定的综合分析以及考虑的过程,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才会得到提升。

对教学设计比较有研究的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几个前提条件或者基本假设:

第一,必须为个体而设计。这是与孔子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的,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才能够将教学的效果和目标实现好。这就为在老师控制之下的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理论上的保障。

第二,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我们对于教学的设计并不是一次具体的对于教学过程的思考以及实施,而是一个十分系统的过程。教育是一项具有超越性特点的事业,因此,教育虽然一定是特定的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思想、行为等相关因素的综合,但教育却不能仅仅是社会形态的附属品,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还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教育在维持社会良性运转的同时还要善于批判社会现有的秩序,要使社会在肯定和否定的双向运动中获得发展的可能。实际上,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理想的教育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所以说,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眼前设计以及未来设计的完美结合。

第三,设计应当影响个体发展。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当作一个没有差别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或者整体,相反,教学设计要为个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环境,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完成自我发展的机会。

第四,对于教学的设计一定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进行,而且需要建立在关于究竟怎样学习知识的基础之上。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级的,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是不同的。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基于其“学习层级说”的,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或能力的产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

教师们对教案的编写是其开展教学研究以及将教研能力提高的一个很好的过程。如何合理地实现教学目的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不断地认真钻研学科的知识系统和结构,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业水平及其认知规律,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所以说,教师认真地编写教案对于提升教研水平以及教学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教案之于教师,恰似剧本之于导演。导演如果想制作出一部优秀的电影,就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同样,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编写好教案。

通常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的过程会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注意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入手,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的利用:最为基本的资源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包含了教科书和练习册等等;另外是教学用具、教学课件、补充资料等的选择利用,有些则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能力开发。

教学环境的设想:主要是指设施配套与教学氛围的创设,要注意根据学校的条件,设法充分利用。

教学方式的设计:或者说是对于教学模式的运用,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的特长、学生的基础特点以及资源环境的允许来对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难易程度及其序列,加之学生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学活动的设计:这里主要是指具体的教学活动项目与学习任务的设计。一个比较有效的新的思路也就是通过问题带出一点点的活动,就会令活动增加一些探究,这是我们新课程所积极提倡的方法。

教学评价的设计: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启发功能都需要发挥,所以教学评价设计可以包括作为评价依据的作业系统设计,以及对学生反馈的设想等。

教案之于教师教学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想要将一个优秀的教案完成好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案的形式应不拘一格

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学条件,应当有不同的教案。是不是好教案,不只看形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齐全,书写是否端正,字数是否足够,而在于是否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是否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否具有个性特色和创新表现。

有无数的优秀教师用他们的经历证实了,精心的编写和不断的对教案进行修改正是他们获取成长和进步的重要过程。他们的教案,不仅与其他教师的教案不同,而且在不同班级的具体实施过程也不尽相同,今年与往年更是不同。而同样可以断言的是,那种“抄了一辈子教案”的教师,那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教师,肯定不会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

所以说,教案一定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要将八股的条条框框都革除,写出有个性和创意以及充满个人特色的教案。教师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应该先从教案起步。

教案的内容要常写常新

教案是备课的文本载体和式样,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教学理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教师对于教案的书写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当这种劳动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成为教师努力奋斗的明确目标的时候,教师就会觉得它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乐事。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写出属于自己的教案来。为别人而写,那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痛苦的,为自己而写才是心甘情愿、以苦为乐的。教案记录着你的成长和进步,写出它的篇篇新意、年年不同,使教案常写常新,与时俱进。

所以说,我们应当让那些充满着虚假、应付以及陈腐和程式化、缺乏个性以及创造性的教案推出历史舞台,同时要积极的呼唤那种充满着创新与生命力,与时俱进并且能够彰显个人风采的好教案。

教案的设计应体现教者的教学个性

个性化教案是充满自信、自主和创造性的作品,是教师本人智慧的结晶,它记录的是教师真实的思考过程。从形式上讲,优秀教案是官样文章的对立物。优秀的教案并不是照猫画虎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智慧和灵气。个性化教案还是凸显教师独特个性、闪耀教师独特思维亮色的教案,是对教师自身独特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审美积淀、思维方式等个人因素的综合反映。每个教师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活阅历、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沉淀和思维方式,当他们遇到同样的教学内容时,一定也会随之产生独特的甚至是与其他人迥然相反的心灵上的反应,因此也就形成了教案编写的特殊逻辑上的起点。就教学过程而言,个性化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和多元性的品格。

改“教案”为“学案”,体现学生自主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一开始就只会围绕教师的“教”,围绕着如何教而进行活动设计,所以我们称其为“教案”。其实它颠倒了教与学的关系。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所以,我们应该把传统的“教案”变为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案”。这种对于“学案”的编写要积极的贯彻好学生是学习以及发展主体的这一课程改革的理念。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前者服从后者)两条线索,以引发、探讨、回答学生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的大体方向,研讨课文的内容要义和表达特色,分析学情,提供学法,准备一种或者几种教学思路。

要写“动态教案”,体现开放和变化的特色

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预设和生成是无法回避的一组矛盾。新的课程改革强调的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也不应当拘泥于实现设定好的那些固定不变的程式当中。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学是一门艺术,倘若没有预料不到的效果,教学也就不会称之为一门艺术了。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指导方案的预设不一致时,指导方案应当服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视具体情况调整计划。

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编写课程教学方案是教学准备必须考虑的四个环节。教学准备的起点就是学习目标,唯有在对学习目标进行整体把握和明晰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当,也才会有效益体现。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设计出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相互匹配的评价,以便应用于及时的检查和了解,真正将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很好的反馈出来;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表现,教师着重要考虑的是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其他一些教学条件的考察;课程教学方案主要包括《课程纲要》和教案,它们有各自的内涵与技术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教学准备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因此要充分的考虑到课程标准、教学以及评价的一致性,充分的设计好课程标准、教学、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的方案。

启示四:进行弹性教学预设

所谓教学预设,指的就是教学的预测和设计,教师们在备课时进行一系列有目的、充满计划性的清晰、理性的超越时空的设想和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所谓课堂生成,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生长以及构建,是课堂教学本身进行状态产生的动态形成的一个活动的过程,具有丰富性以及生成性的特点。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谓课堂预设,就是我们的教师在对上课前的备课所需要进行的一系列的工作。不仅包括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还包括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对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成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以及相关的应变策略。有的学者认为教学的预设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①我们期望学生们学习到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③在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课堂教学预设具有目标明确、结构严密、操作性强等特点。我们不难想象,倘若一节课中没有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于学生们学习后将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想要将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是多么困难!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活动程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等一系列程序化、细节化的准备。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之下,教学在过程实施之前就具有了十分理性的设计和程序规定,而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依据预设程序按部就班的展开,从而令过程演变成了一个流程。这种倾向于静态方案的教学设计,试图对教学的生成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严格控制,势必就会造成教学的呆板化和模式化,师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开发。这种教学设计,只是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而不是交互动态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生成性,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由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向现代动态的设计,这是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位的教学观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一种价值观的必然之眩

教师只有在教学情境中及时对教学进行感知、判断和操作,按照在教学情境中生成的问题和过程特点动态地设计教学方案,并将成果适时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并引导着教学走向深入,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才能真正使得课堂生成的基本理念得到落实。当然了,我们强调对教学方案的动态设计并不是要对静态的设计方案进行全盘的否定,而是要以此作为基础,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具体情况,动态地对静态的教学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得预设的教学方案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和重建。

课堂教学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预设,这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基石。课堂教学会因为有了预设而变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就能够很好的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杂乱性。预设是对课堂教学作出规划、设计、假设、安排的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总过程作出的整体预案设计,这就需要教师精读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标准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间接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学习与思维障碍,如何加以解决,怎样进行引导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师生的和谐关系,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缺乏预设的课堂教学将会是一个无序的过程,也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理念强调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上“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这绝不意味着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设在有计划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精心预设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动态生成不可或缺的前提。

预设是教学秩序的前提。作为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现代教学活动,课前的准备必不可少。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没有预设的课堂只能是一盘散沙。缺乏预设的课堂一定是混乱无序并且高耗低效的课堂,学生们也无法提升学习的效率,更无从谈及落实三维目标。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课堂上的生成不是“无根之源”“无本之木”,而是来源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预设,这些预设包括教学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处理、教学过程的合理优化和组织、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等。与此同时,预设也是动态生成在价值上的一种积极的导引和规范,以确保生成符合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以及符合学生们身心上的健康发展。

精心预设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最好体现,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之所以效果显著,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预设总有精妙之处和亮点,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教学预设是受到教师职业特征所决定的,缺乏精心预设的教育教学是根本不完善的,而教师对预设教学的不认真同样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

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如何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在备课时精心预设,促进动态生成,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往往过分的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强调,往往由主导课堂变成了对课堂的主宰,导致教师的教学预设太过刻板和僵硬,也就更无从奢望在课堂中生成一种十分活跃的学习气氛,这是一种刚性的设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课堂,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学预设要更多地注入学习设计的内涵,这样的设计应是“弹性设计”,即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为学生的活动和发展留出更多弹性的空间,同时,这种预设是一种板块式的设计,而非程序式的线性设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与生成并不是处于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存在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

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用自己进行的预设来为学生们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要让预设和生成和谐共生,唯有如此,才能够将一堂平淡的课呈现出心灵上的共鸣,彼此情感融合的动态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为此,我们的教学应是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预设,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程式。

我们看到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之上得心应手,看似信手拈来的生成资源实际上是经过课下努力钻研的结果。

尽管教学的预设有其必要性但也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和必要的留白。一方面,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精细严密的筹划,因此应该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教师和学生足够的留白,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为个体知识的生成创造条件。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加强对于教学设计的研究,自觉地预设出各种有可能的教学生成。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既要预设阅读中存在的各种阅读体验,又要预设存在的各种困难;既要预设正确解读,又要预设错误解读;既要预设教师的解读,又要预设学生的解读;要对解读中的问题和解读后的反思都进行积极的预设;既要预设解读过程和方法,又要预设教学过程和方法。这是一种不同于制造标准化、统一性的解读方法为主的教学预设,这样的教学预设,包含着课堂生成,潜在地隐藏着教学创造。

另外一个方面,对于事无巨细的精心设计一定要注意形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要为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给真正的课堂生成。这样,在教学程序设计方面,教师应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活的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设条件。实际上唯有成功的教学预设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课堂生成。而成功的教学预设,是一种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包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

过去我们不顾学科和学生的特点,把备课误解为就是详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就是照搬教案,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精神。教师在进行新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十分合理和清晰的思考以及一个明确的安排,教师一定要自觉的预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以及生本等多边对话时出现的非预设性的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经验,各自的知识结构及个性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并深入地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现有的体验水平、理想、情感、态度现状出发,分析文本,制定多维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预设几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矗

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对实际的教学过程准备得没有丝毫疏漏之处,因此,在备课时教师有必要进行一些弹性的预设。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它指明教学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的教学流程仅仅只是一个基本的流程,可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预设流程进行必要的变化。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是弹性的预设,只有这种弹性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朴素的、真实的、生动的,才是有效的生成。这是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

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充满变化且十分复杂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当然,我们在课堂上所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的时间仅有四十分钟,教学内容也是确定好的,倘若学生们对于生成的课堂教学无价值或者是需要今后解决等等,教师的正确做法就是在积极做出合理取舍的同时,小心呵护学生的生成,善于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倾听,至少教师要让学生们感受到,只要是我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在课堂上得到了讨论和最终解决,老师都是十分重视的。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熄灭,而且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