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私人电影典藏·成长电影
13542900000002

第2章 杀杀人 做做爱

《大象》

出产地:美国

出产期:2003年

导演:古斯·凡森特

[故事]

据说这是根据美国的科伦拜恩的枪击事件改编的。两个爱玩电子游戏的高中生,其中一个弹得一手好钢琴,有一天全副武装大摇大摆地走进校园,没有一个人去阻拦他们(当然也没有保安没有报警没有警察),只有一个在操扬中碰到他们的中学生觉得怪异,他大喊大叫,让同学和老师们不要去教学楼里,他们就像大象走进了校园,但是谁都视而不见。这两个杀手根据事先的计划,分别从走廊的两头见谁射谁,同学、校长,凡是遇上的没有一个能幸免,最后杀光了所有碰着的人,就开始射杀自己的同伴了……

[私人鉴定]

这是一部极其简单,看到一半还不知道谁是主角谁是凶手的电影,前面一个一个学生的出场,很冷静也有点不厌其烦的味道,甚至有点像片断的回放一样,许多场景,如在走廊里相遇拍照片的情景,以及那个在图书馆帮忙的女生的走过,都反复出现了几次。很少的对话,运动的镜头,直到镜头放慢放到室内,放到钢琴和电玩上——这个时候我还不相信这两个就是凶手,几乎没有动机的杀人,或者说编导有意避开了传统的叙述和铺垫——这一点大概就是这本电影给人最大的感受,一切都像是浮光掠影式的,流动而不停滞的,那种枪杀的方式也完全是电玩式的,来一个杀一个,很轻松随意的那一种——而生命的残酷也正是在这里:那个爱摄影的同学,那个长得很酷引起女生注目的男生,那几个在卫生间里谈话的女生,生活或者说生命按照本来的轨道在行进,但是这一切突然被打断了。

片名《大象》的意思是,这两个校园杀手,就好像一头大象走进了校园,人们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但事实是真的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另有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就是反映这起校园枪杀案的,可以参看,它的导演是迈克尔·摩尔。

《大象》的导演古斯·凡森特是导过《心灵捕手》《我自己的爱达荷》的导演,被人认为是一过气导演,所以《大象》获5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及他本人获最佳导演奖皆属爆了大冷门。

[获奖记录]

第5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出产地:中国台湾

出产期:1990年

导演:杨德昌

主演:张震、杨静怡、林鸿鸣、张国柱

[故事]

反映台湾经济起动之时,少年学生在行为价值观上的骚动,一起杀人事件讲述得非常流畅且不厌其烦,片长有近四个小时,是杨德昌的成名之作,也是少年张震的成名之作,张震在片中演一个叫小四的中学生。一开始小四并不是一个出来混的孩子,他是一个好学生,也是全家的希望,但自从爱上女生小明后,他就变了,他与其他“帮派”的少年结成了怨家。因为小明自小寄人篱下,她想找个可靠的“男朋友”,她换了好多户头,连小四也不能让她有安全感。最后穿着白衬衫校服的小四在激动之时把刀捅向了小明的身体……

[私人鉴定]

是小四杀了小明,是的,但又不仅仅是,是小四所处的环境,是那个时代。一个好学生最后变成了杀人犯,影片丝毫没有对个人指责的意思,而对那个社会的控诉也是含而不露。

这个片子的特点就是长,但长而不闷,故事讲得非常之细,看完之后你会长久地说不出话来,你会在影片的氛围中出不来。此片据说是根据当时的一件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时时处处都渲染着社会背景,比如用广播等手段来点出时代背景,这是台湾电影的一个手法。一开始这个片子是有点怨而不怒的味道,但后来小四终于怒了,而这种怒源于青春期的反叛以及找不到一种出路的惶恐,所以最后小四将刀捅出去,那已经是水到渠成的感觉了,这个话听来有点残酷,但确实是这样。

张震是台湾为数不多的有型的男演员,一般少年时代成名的演员,后来大多寂寂无名了,但是他却在朝实力型发展,是值得期待的一名演员,后来他在杨德昌、李安、周星驰、王家卫等的片子中都扮演过主要的角色。

[获奖纪录]

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原著剧本,第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36届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街区男孩》

出产地:美国

出产期:1991年

导演:约翰·辛格尔顿

主演:古巴·古丁、切斯特纳

[故事]

影片把视角对准了黑人少年的成长。片子的主角是泰瑞和另一对黑人兄弟瑞其和面团。泰瑞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里长大的,他的父亲对泰瑞教育很严格,但是他生活的环境却充满了暴力和不安,父亲不想让儿子在外面出事,但在整个街区里,却总是听到枪声。等他们都长到有女朋友有性生活时,整个街区的现状还是没有什么改变,终于有一次,当瑞其在街头遭到枪击时,泰瑞再也忍不住了,他也拿起了枪,跟面团一起冲杀了出去……

[私人鉴定]

如果光是从类型上看,这也是一部打打杀杀的古惑仔类的片子,而且也总是善良的人被逼上犯罪的边缘。只是这个片子是反映黑人青少年的,而且多少有一点以暴力来反抗暴力的味道,片子中泰瑞的父亲一心望子成龙,对儿子管教甚严,并且也会跟儿子讲自己参加越战的体会,觉得黑人在军队里没有出头之日的。泰瑞小时候渴望完整的家庭,他喜欢收集漫画,也喜欢思考,只是长大后,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的不公,特别是当警察把枪顶着自己的脖子,他流下了愤恨而无奈的眼泪。他不想反抗父亲的意志,但是当看到自己的同伴倒在血泊中时,他再也忍不住了。

据称这部影片在美国公映第一天就引起了观众的骚乱。当观众看到黑人青年被枪杀的一幕时,他们纷纷冲出影院冲向街头以渲泄心中的怒气。正如片中所渲染的那样,他们已经讨厌了生活在这个暴力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又是以一种“街区”的方式而存在着的,而且身上还带有有色的标签。

此片又译作《邻家少年杀人事件》。

[获奖记录]

获1992年MTV电影奖最佳制作、1991年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及最佳剧本提名。

《发条橘子》

出产地:英国

出产期:1971年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柏翠·梅吉、麦克尔·贝茨

[故事]

本片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小说改编而成。讲几个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在阿历克斯的带领下,用拳打脚踢打出了一个黑社会,不久阿历克斯就被关进了监狱,被判14年徒刑。

因为监狱里人满为患,有政府出面组织、监狱长实施的一项实验便开始了,实验的对象便是阿里克斯。其中有一组镜头让人难忘。他们一边放贝多芬音乐,一边让阿里克斯看法西斯杀人以及暴力、强奸的电影。让他不能闭上眼睛。美好和丑恶的交媾,或者说在美好的名义下进行赤裸裸地犯罪,这让劣迹累累的阿里克斯也受不了,并且引起了生理上的极度反感,从此便打不还手,看到脱光了衣服的妙龄女郎,不但不兴奋,反而要呕吐。监狱由此宣布实验成功,本来要服刑14年的阿里克斯,两个星期就改造完毕,阿里克斯重新踏上社会。这之后的故事,比如受人歧视,回家不受欢迎等,都不算特别新。但有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当年的另两个小混混竟当上了警察,他们把走投无路的阿里克斯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私人鉴定]

如何对待变坏的未成年者,我们国家的做法是管教结合。可《发条橘子》所宣扬的是以暴制暴,直到你本能地讨厌“暴”为止。你可以想象观赏这样的片子会有是怎样一种感觉,起码在生理上会难受,近似于片中男主人公阿里克斯的感觉。虽然像性、暴力和音乐是一些西片中所常有的元素,但在这里,真的有一点“渲染”的味道。你就会感到监狱里为让阿里克斯改过自新的那种实验真的是极不人道。他们在干坏事时,如果有音乐来伴奏就更来劲了。

片子掺进了很多反社会、反政府的元素。这从另一层面说,是不是也属于政府以暴制暴的一个部分呢?一个喜欢贝多芬的青年,终于成了这个社会的牺牲品。他或许从此不会再犯罪了,但他也因此而成了一个废人。

《大逃杀》

出产地:日本

出产期:2000年

导演:深作欣二

主演:北野武、藤原龙也、前田亚季、山本太郎、安藤政信

[故事]

这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讲在新世纪之初,日本政府出台了一个“BR法案”,即《新世纪教育改革法》。根据这个法,在全国的初中3年级中,每年随机地选出一个班级,并把学生们送往受行动范围限制的、荒无人烟的地方。发给每个学生地图、粮食、各种各样的武器,让他们自相残杀,最后只有一个幸存着才能活下去。时间限度为3天。学生们必须佩戴违反规定即自行爆炸的特殊项圈。在此期间的学生杀人、致人伤害、持带枪械等违法行为都不受法律限制……城岩学园3年级B班被选中了,同时参加的还有前一次的两名获胜者,于是42名中学生在三天时间里,开始了残酷的相互屠杀。有平时就带着怨气嫉妒的,有误会而残杀的,也有天生就好杀的。在这些同学中,也有想出求生本领用黑客的办法破坏系统的,有死在恋人手里临死才表白自己的暗恋的。最后存活下来的是一对恋人秋也和中川,他们没有杀人的动机,在整个行动中只是自卫,而他们的武器也只是锅盖和望远镜……

[私人鉴定]

荒诞是第一印象,凶腥是第二印象,第三就是强烈的悬念了,到底谁能成为最后一个幸存者?看完片子后我觉得凶腥依旧,而荒诞却不复存在,虽然从大的立意看,《新世纪教育改革法》是荒诞的,但整个故事的展开,人物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些中学生都是带着问题进入屠杀的——也就是以前常说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和恨不仅仅建立在一个逃杀和求生的基点上,还有一个当下了断的味道,即爱要了断,恨也要了断——而这一切的出发点,从秋也和中川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读到了他们对成年人的那种恨,但是他们必须从未成年进入成年呀,这就有一个怎样进入的问题了。

影片中42个学生都有戏份,其中主要的也有十个人物左右,影片像一张严密的网,结构布置非常巧妙。影片最为出彩的是由北野武扮演的北野老师到最后用水枪向学生射击,死了之后还若无其事地起身接了一个家人的电话。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如果说此片是个年轻导演所拍,好像不奇怪,但深作欣二已经70高龄还如此惊世骇俗,实在让人佩服。老导演曾拍过《莆田进行曲》等片,也是他最早拍了北野武的处女作《凶悍的男人》。

此片也有译作《东京圣战》的,目前已有续集问世。另外从这个片子也可看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影子,虽说故事是建立在荒诞的基础上的,但是这倒让我们想起现在的所谓“野外生存训练”以及“拓展训练”等。

《白色婚礼》

出产地:法国

出产期:1989年

导演:让·克洛德·布里索

主演:瓦妮莎·帕拉迪、布鲁诺·克迈尔、鲁德米娜·米卡耶尔

[故事]

还是一个师生恋的故事。问题少女叫玛蒂尔德,哲学老师叫弗朗索瓦。老师想帮学生,谁知却擦出了火花——问题少女爱上了老师,老师有妻子,开书店兼写专栏,应该说生活不错。老师对少女说,再十年后我就是个老头子了,少女说你说这话就像个老头子,并且追问道;你见过长久的婚姻吗?老师是研究哲学的,在课堂上讲尼采和弗洛伊德讲无意识的问题,但是他让17岁的少女成为了女人,少女让他离开妻子,他离不开,但是情欲又折磨着他——一个哲学老师的情欲。

少女报复少女骚扰少女跟别的男孩在老师面前做爱,老师终于被激怒,打少女的巴掌,一下,两下,少女感到幸福,这不是爱的受虐,而是爱的幸福。终于,情欲之堤又一次决口,大河奔流,就在教室里,不顾一切,最后终于被其他学生看见还喊了出来——老师在操光屁股的女生……

老师调离,他去了另一个城市教书,妻子离开,少女开除。有一天,老师接到一个电话,说有一个少女自我了断了,让他去认尸,老师赶去,一切都为时过晚,少女已经赶到那个城市,少女有一本老师的书,少女进入了地狱,或者叫天国。

[私人鉴定]

搞不清为什么是这样一个片名,很容易让人想起《教室别恋》,不过这个片子的重点似乎是落在哲学老师身上的。他的对生命的思索,通过他布置的哲学讨论题可以看出来。这个片子的一个看点是,如此成熟的一个老师在青春的肉体面前也得败下阵来。最理智的碰到了最性感的。或许少女的爱多少有点疯狂而病态的。本来老师应该可以控制得好的,但是最后竟然也非常之失态,而少女以死实现了自己的爱,这只能使活着的哲学老师感到苍白,或者说任何的哲学理论在死亡面前都会变得苍白。

[获奖记录]

获法国恺撒奖新秀奖。

《教室别恋》

出产地:丹麦、瑞典

出产期1995年

导演:伯·威德伯格

主演:祖安·威德伯格、玛莉卡·拉格克兰茨

[故事]

发生在二战期间的一个故事。15岁的男生史迪,因一个37岁的女教师薇拉的到来而改变了他的生活。薇拉是个有夫之妇,他丈夫是个推销员,经常出差在外,回来也总是沉溺在酒和音乐中,所以薇拉是个寂寞的女人,她从史迪的青春的身体上找到了自己的安慰。平常借着补课的借口把史迪带回家,在床上给他“补课”。一时之间,史迪也被搞晕了,对女生丽莎投来的示爱的目光也完全是视而不见了,一直到哥哥在前线牺牲的消息传来,这个男生才突然从肉体的快乐中惊醒过来,他意识到生命中有比薇拉的肉体更重要的东西……

[私人鉴定]

一个15岁男生和37岁女教师之间的恋情,于道德伦理肯定是不容的,或者说它在现实面前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的,但是在电影中,特别又是在瑞典电影中,那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

一开始很难说清是学生爱上老师,还是老师爱上了学生,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恋情背后的东西,或者说叫细节。史迪等一批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们蠢蠢欲动,欲望和梦想一样多,尽管天上飞机轰鸣,战火在烧,史迪的哥哥在前线阵亡。而青春是比战火更汹涌的一种东西,它要么焚毁自己,要么春风吹又生。实际上《教室别恋》的感人之处并不在于恋情本身,而在于通过恋爱让少年史迪懂得更广义的爱,诸如怜悯、同情等等。影片中的两个男人,史迪的哥哥和女教师的丈夫,都是最终能影响史迪成长的因素。特别是在女教师的丈夫知道妻子是在床上给这个少年“补课”时,他并没有表现出你能想象出的那种愤怒和耻辱,他的“无能”只让他沉浸在音乐中,但正是这种“无能”和音乐,让少年感到肉体以外的东西。谁都有可能学会做爱,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正义善良等品质。所以相形之下,女教师的形象由好玩、滑稽而变成了丑陋,而史迪却变得深沉成熟了。

从一个女人身上获得“成长”,或者说从一场恋爱中获得某种成熟,这也就是本片给我们的一点启示。当然像《教室别恋》这种的只能算是个特例,“老少师生恋”套路的,往往是问题少女的比较多,像《白色婚礼》《不伦之恋》。

此片又译《万事美好》,有很强的可看性。有意思的是片子饰演史迪的是导演的儿子,而演女教师的是导演的现任妻子,儿子的继母,这样的角色安排,据说是导演为了让儿子放开去演,让他最大限度地体验“青春期的激情和残酷”,这也算是一种“不伦之恋”吧。

[获奖纪录]

获第46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不伦之恋》

出产地:法国

出产期:1981年

导演:贝特杭·布里叶

主演:帕特里克·杜瓦尔

[故事]

一个长得优雅的钢琴家名叫雷米,与一个叫玛汀的女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做爱的声音曾是玛汀的女儿玛丽的催眠曲。影片一开头,是以这样的叙述方式开始的——一晃八年过去了,6岁的玛丽长到了14岁,22岁的雷米到了30岁,然后年老色衰的玛汀出了车祸……

玛丽是有亲生父亲的,但是她现在更愿意和继父雷米住在一起,她既然是在母亲跟继父做爱的喘息声中长大的,当母亲的位置突然空了出来之时,她就要填补这个空白,她就要开始占领这位钢琴师了,而且是出于崇拜,出于这八年来继父和母亲的那条一种爱。雷米一开始还是紧紧把持着自己,他反复对玛丽也对自己强调:我是(你的)父亲啊我是父亲啊,但是这种强调正如伦理纲常对人性的束缚一样有时竟会显得软弱无力,同在一个屋檐下,就两个人,条件已经有了,不管是在女儿的床上还是继父曾经跟母亲的那张床上。影片在表现这位钢琴师时还是很有意思的,他有那种很精致很洁癖的感觉,雷米处处意识到这份不伦之恋的罪恶,而玛丽则沉浸在男欢女爱中,即使跟生父去野外滑雪,也不可抑止地要雷米前去陪她……

[私人鉴定]

叫《不伦之恋》的电影有好几本,而这一部能给人一种洁净之感,如美丽的雪花挥挥洒洒,影片的气氛并非是纵欲的,相反它精致它唯美它不断挑逗观众潜在的一种欲望——人们想窥视玛丽艳美的胴体,想听到她从床上发出的喊叫,但是雷米不同意,雷米悄悄地撤退,为了摆脱玛丽,他又找上了一个女钢琴家,女钢琴家有一个5岁的女儿,小孩有一次推门进去,看到母亲正和继父作爱……又一个八年过去了,女钢琴家因故去世,雷米38岁,女钢琴家的女儿13岁,这个时候作为钢琴家的手,他已经很粗糙了,他只能永远在酒吧和女儿的身上弹奏了吗?

一种轮回,像一首乐曲的终止处,同时又是另一首乐曲的开始,也更像是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龙,因为没有那种悲剧性的结果,所以此种不伦之恋也得以延续……

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父女之恋都能这样干净的,我所说的这种干净起码没有一种罪恶感,它只是赋予人物一种罪恶感,但如果拓宽一些父女之恋不伦之恋的概念,我们发现这里面的罪恶感又是显而易见的。

[获奖记录]

1982年波士顿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8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提名。

《冰风暴》

出产地:美国

出产期:1997年

导演:李安

主演:凯文·克兰、琼·艾伦、克里斯蒂娜·里奇

[故事]

这是根据美国作家里克·蒙迪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此小说写于70年代,但是到了1994年才正式出版。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73年,地点在康涅狄格州郊区的一个小镇上。主人公是一对夫妻:班胡德与埃莲娜,他们是一对住在小区中的平凡夫妻,班天天上班就盼着能升迁,但当知道升迁无望后便终日眉头深锁,埃莲娜一心相夫教子,但温情得不到回报,他已知道丈夫跟女邻居有私通关系。

而胡德家的两个小孩也不是省油的灯:16岁的保罗努力想成为一个吸引女生注意的帅哥,他正在追求班里的一个富家女;14岁的温蒂则跟邻家男孩玩着性游戏,同时又对政治颇感兴趣,每天粘在电视机前看水门案的听证会,并且也为自己的“早熟”感到一点点的苦恼。

一切似乎风平浪静,一切都在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没有太多的悬念,甚至有一点点枯燥。但是当感恩节到来之时,胡德家的问题也逐渐浮上台面——班胡德与埃莲娜去镇上参加一个鸡尾酒会,酒会的一个压轴戏便是进行交换宅门钥匙的游戏,这意味着当酒会一结束,每个妻子可以和别家的丈夫上床,而丈夫呢则可以跟别人的妻子做爱——这就是60年代性解放的产物,一群中年男女继续着这样的游戏,而他们的孩子也在各自悄悄地进行约会,保罗坐车到城里去约会,温蒂与邻家男孩也上了床。当人们都沉浸在一场疯狂的性游戏之中时,一场30年不遇的冰风暴正朝这个表面一本正经、其实充满淫荡的小镇席卷而来,保罗在回家的途中成了这场冰风暴的牺牲品。

[私人鉴定]

这是一本很严肃地讲性革命的电影。以前一谈到性革命,好像就是暴露就是滥交就是作漫画式的处理,李安的高明是他的严肃,在几组看似松散无关的人物中,让它慢慢酝酿着一场悲剧。

性解放的冰风暴,摧垮了一个平和的家庭,起码表面是这样的,这其中两代人的追求性刺激等问题,也正是60年代性革命所带来的问题,一直延续到了70年代初,而当时美国的国情是尼克松水门丑闻、越战后期的厌战情绪等,“要做爱不要作战”仍有着它的影响力。一场冰风暴看似偶然,而一场性革命的冰风暴则不可避免。片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同样是骑着一辆自行车,母亲是去偷情,女儿也是去偷情。这其中的讽喻让人会心一笑。

《爱欲之果》

出产地:捷克

出产期:1997年

导演:维克多·哥德克

主演:米尔斯拉·卡斯拉维卡、戴维·斯维可

[故事]

不到16岁的玛雷克不喜欢读书,喜欢打游戏机,他独自从小镇来到了布拉格,谁知落入了皮条客的手里,他虽然不想做男妓,但是因为钱来得容易,也就误入岐途了。他的同伴大卫也是这样,布拉格的街头有这样一大批少年男妓。在肉体交易中。玛雷克和大卫也学会了通过麻醉药来掠人财物的手段,有一次他们就劫了一位富翁。当玛雷克和大卫的积蓄达到3万元之后,玛雷克一心想洗手不干了,谁知大卫又跟皮条头子去搞合作做生意,结果他们从肉体到心理都受到了摧残。在父亲生日的那一天,大卫回到家门口,但是不敢走进去。而此时玛雷克的父亲也正在寻找儿子。在走投无路之下,玛雷克和大卫又被一个拍色情电影的人所控制,在他人的淫威之下,在镜头面前,大卫和玛雷克这一对朋友也得相互做爱,且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渐渐的,玛雷克也染上了毒瘾。当大卫被警察抓走之后,玛雷克更是感到前途的迷惘,他得知大卫的艾滋检测呈阳性。最后玛雷克举报了拍色情电影的人。在一个车站的厕所门口,前来寻找儿子的父亲再一次跟玛雷克擦肩而过……

[私人鉴定]

什么叫惊心动魄?什么叫惊世骇俗?什么叫惨无人道?看了这本电影,你大概可以略知一二了。以前我看《半熟少年》有这样的印象,现在觉得少年男妓的故事更让人感到无话可说了。

玛雷克一心想逃脱风尘,即使在卖的过程中,还是有着某些原则的,比如他认为一定要用安全套,比如他坚持不吸毒,但是在淫威和绝望之下,他守不住他的底线了。

这个电影的可贵之性,不仅仅展示了少年男妓这一特殊行业,更重要的是把两位少年男妓的心灵世界给表现出来了。一般来说,逼良为娼是容易表现的,但在逼的过程中,主人公还有着自省,这一点对这个片子很重要。因此这个片子译作《毒参茄》或《布拉格小男妓》更确切些。因为在这个片子中,所谓的爱欲不可能自动自发而只是被动被迫的。另外这个片子在节奏上稍稍有点冗长。

[获奖记录]

1999年瑞士日内瓦电影节评审团荣誉大奖。

围墙挡住了春风

连春风也会迷惘的

我们只好站在桌子上

就好像站在了世界之巅

当回首往事

如果还有往事的话

那就属于空空的抽屉

所涉影片:《青青校树》《死亡诗社》《梦精记》《朋友》《小校风云》《年少轻狂》《青春年少》《两个故事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