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13348700000025

第25章

此節返顯人要實學。比見叢林凋喪。學者道不實學。德不真修。少節義無廉耻。返去譏誚性淳質素之人。為之鄙朴。獎美囂頑浮薄者為之俊敏。是故晚輩識見不明。猶如涉水捕魚。獵山取獸的相似。東抄[鹵-※+夕]寫。謀聚些語言文字以為實學。用助口舌之辯。今日滋培。明日浸長。久久之間。遂成澆漓淺薄之風。及至問他聖人之至道。口似磉盤。眼如瞢瞽。四面不通如覩墻壁然。如此等人。殆乎不可救也論語云。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曰。人而不為周南召南。猶面墻而立也歟。言其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也學者所謂究心也。得心而後可以合天下之異以為同。融萬類之疎以為親。抄寫之學。徒喪光陰。復何益也。

此篇警後人各知所守。以利人為急也。

玅喜曰。昔晦堂作黃龍題名記。曰。古之學者。居則巖穴。食則土木。衣則皮艸。不係心於聲利。不籍名於官府。自魏晉齊梁隋唐以來。始剏招提。聚四方學徒。擇賢者規不肖。俾智者導愚迷。由是賓主立。上下分矣。

此節言當正名分。謂昔日晦堂作黃龍題名記曰。上古之學道者。居則高巖深穴。食則土菜木果。衣則樹皮草葉。不關心於聲利。不投名於官府。此真天地間閑人也。自曹操稱魏時。司馬懿稱晉時。蕭道成稱齊時。蕭衍稱梁時。楊堅稱隋時。李淵稱唐時。諸朝代已來。始創建招提。聚四海之廣眾。選有德者規正夫不肖。令智慧者引導乎愚迷。由是賓主立。上下分矣。

夫四海之眾。聚於一寺。當其任者。誠亦難能。要在總其大捨其小。先其急後其緩。不為私計。專利於人。比汲汲為一身之謀者。實霄壤矣。今黃龍以歷代住持。題其名於石。使後之來者。見而目之曰。孰道德。孰仁義。孰公於眾。孰利於身。烏乎。可不懼乎(石刻)。

此節謂當全道德。夫四海之多人。聚集于一院。擔荷此大任者。誠非容易所能為。要在總其大綱。捨其小節。先其當急。後其可緩。更不為私自作計。專以利人為要。較之於切切為自己一身謀受用者。實如天地之隔矣。今黃龍以歷代住持。題其名勒之于石。使後來繼住此者。見而目之曰。誰是有道德者。誰是有仁義者。誰能公于眾。誰獨利于身。烏乎。為住持者。可不懼乎者箇名字怕殺人。難當難當。若不慎思力行。未免不失身于世。津津為人唾棄也。

此篇謂舉首領須是其人。否則無補於法門也。

張侍郎子韶謂玅喜曰。夫禪林首座之職。乃選賢之位。今諸方不問賢不肖。例以此為僥倖之津途。亦主法者失也。然則像季。固難得其人。若擇其履行稍優才德稍備。識廉耻節義者居之。與夫險進之徒。亦差勝矣(可菴集)。

曰夫叢林中首座之職。乃人天眼目。實是選賢才之位。今諸方竟不管賢不肖。一槩以此為僥倖之津路。藉此射名網利。破壞規模。亦皆是主法者之失于用人也。雖則末法中。本難得好人。也須要擇其操履行事稍勝于人。才力德業稍備于己。要識些廉耻。有些節義者居于此位。方纔稱職。比夫冐險競進之徒。差可以勝些些也近今居此位者尤然可耻。法門大體不顧。人間利害不知。正猶蛇虎睥睨其傍。蜋雀不顧其後也。惜哉。

此篇舉有德人。為後學之法式也。

玅喜謂子韶曰。近代主法者。無如真如喆。善輔[弓*丙*弓]叢林。莫若楊岐。

此節雙標二美。謂近代之主持大法者。無有如真如喆禪師。善輔[弓*丙*弓]叢林者。莫有過于楊岐和尚。

議者謂慈明真率。作事忽略。殊無避忌。楊岐忘身事之。惟恐不周。惟慮不辦。雖衝寒冐暑。未甞急己惰容。始自南源。終於興化。僅三十載。總柄綱律。盡慈明之世而後已。

此節明輔弼之實行。有議論者。謂慈明為人真誠槩率。作事忽略。無廻避。無忌諱。楊岐忘其身以奉其事。惟恐一事不周全。惟慮一法不具辦。雖即衝嚴寒冐溽暑。未甞有急于愛惜自己。生懈惰之容。自慈明始受宜春太守黃守旦南源之請。次受定林沙門本延道吾之請。後遷石霜。及福嚴。終于興化諸剎。且三十載。總柄叢林紀綱法律。以至盡慈明終世而後方止。由此知其補弼之實也。

如真如者。初自束包行脚。逮於應世領徒。為法忘軀。不啻如饑渴者。造次[真*真]沛。不遽色。無疾言。夏不排窻。冬不附火。一室翛然。凝塵滿案。甞曰。衲子內無高明遠見。外乏嚴師良友。尠克有成器者。

此節明主法之清嚴。又如真如者。始自出家束包行脚做禪和子時。至于出世領眾匡徒。弘法忘身。不止如饑渴者而求飲食相似。造次者。急遽苟且之時。顛沛者。傾覆流離之際。當此之時。不見有勃然而變其色。疾然而出其語。夏不排窻取凉。冬不附爐求煖。一丈室翛然。無物自如。唯凝塵滿案而已。即此知其奉法之誠也。甞曰。衲子家自己心內。無高明遠見。而外又乏嚴師良友。罕有能成器者。

故當時執抝。如孚鐵脚。倔強如秀圓通諸公。皆望風而偃。嗟乎。二老實千載衲子之龜鑑也(可菴記聞)。

此節總結楷模。故當時執抝如孚鐵脚。孚即長蘆應天永孚禪師。嗣泐潭懷澄禪師。青原下十四世。執抝者。謂剛硬孤高不近人情也。師行脚時。夜至一旅邸。有娼女為母逼惑。師趺坐達旦。女告母。母嘆曰。真佛子也。師性好遊歷。故叢林有平生孚鐵脚。道價喧宇宙之語。倔強如秀圓通。倔。梗也。強。孤硬也。諸公者。指同時出世諸知識。見真如與楊岐二師。如此認真。皆望風而偃。偃者。仆也。倒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嗟乎。以此而知真如之與楊岐二大老。實為千載已下衲子之神龜寶鑑也龜知未來之禍福。鑑照現在之妍[娟-月+虫]自古德風拂人。快有餘想。至千百年猶清涼不已。人何其不為也耶。

此篇言為法者不顧身。義有所在也。

子韶同玅喜萬菴三人。詣前堂本首座寮問疾。玅喜曰。林下人身安然後可以學道。萬菴直謂不然。必欲學道。不當更顧其身。玅喜曰。爾遮漢又[真*真]耶。子韶雖重玅喜之言。而終愛萬菴之語為當(記聞)。

謂三人同往前禪堂本首座寮問安。本即博山悟本。妙喜曰。林下人身安然後可以學道。萬菴直言不廻互也。以謂不然。必欲造進此道。不當要更顧惜此身。忘身乃可以學道也。妙喜曰。爾者漢又顛耶。即今爾我來此。原為安慰病者之心。又作與麼說話。子韶雖重妙喜之言。而終愛萬菴之語以為切當。當字去聲。謂發言之中節也玅喜以情通為言。萬菴唯據理而論。各有所見。慎勿泥矣。

此篇謂住持得衲子。使法道隆而己事盡也。

子韶問玅喜。方今住持何先。玅喜曰。安著禪和子。不過錢穀而已。時萬菴在座。以謂不然。計常住所得。善能樽節浮費。用之有道。錢穀不勝數矣。何足為慮。然當今住持。惟得抱道衲子為先。假使住持有智謀。能儲十秊之糧。座下無抱道衲子。先聖所謂坐消信施仰愧龍天。何補住持。子韶曰。首座所言極當。玅喜回顧萬菴曰。一箇箇都似你。萬菴休去(已上竝見可菴集)。

子韶問妙喜曰。于今叢林住持。以何務為先。妙喜答曰。安著禪和子。不過要銀錢米穀而已。時萬菴在座。以謂不然。若論錢穀。有好執事。計較常住所有或多或少。善能撙節。撙節者。量其所入度其所出。無使浪費。用之有道。則錢穀不勝其多矣。何足為慮。然當今住持。惟得抱守道德之衲子。最為先務。假使住持人有智能有謀略。能儲積十年之糧。座下若無得箇抱守道德之人。先聖謂之坐消信施。仰愧龍天。于住持者有何所補。子韶美之曰。首座所言甚為當理。誠不謬為人天眼目。妙喜回首顧視萬菴曰。人之智識深淺不同。一箇箇都像似你。萬菴休去。默然領之也聖賢應世。原為了一大事因緣。必以得人為要。不得人。乃古人之隱憂也。

此篇謂主法者要自重。不可率然而語也。

萬菴顏和尚曰。玅喜先師初住徑山。因夜參持論諸方及曹洞宗旨不已。次日音首座謂先師曰。夫出世利生。素非細事。必欲扶振宗教。當隨時以救弊。不必取目前之快。和尚前日作禪和子。持論諸方。猶不可妄。況今登寶華王座。稱善知識耶。先師曰。夜來一時之說焉。首座曰。聖賢之學。本於天性。豈可率然。先師稽首謝之。首座猶說之不已。

江州東林萬菴道顏禪師。潼川鮮于氏子。嗣大慧禪師。曰。玅喜先師。初住徑山。因夜參。持論諸方法道有深淺不同。及論曹洞所立宗旨。說之不已。曹洞者。即撫州曹山本寂禪師。嗣洞山良价禪師。初離洞山。入曹溪禮祖塔。回吉州之吉水。眾響師名。遂請開法。師擬曹溪。凡所居處。立曹為號。洞山之道至師大弘。諸方推尊故稱曹洞宗。次日音首座乃謂先師曰。夫出世本為利益眾生。原非細事。必要扶持法門。大振五宗之教化。正好隨時以捄末法之積弊可也。不必要趂目前一時快意穪性而談。和尚昔日做禪子。持論諸方。猶不可妄。恐有失言之過。況今日已登寶華王座。弘宣大法。稱為善知識耶。先師曰。昨夜偶爾一時之說耳。首座曰。為聖賢之學。本出乎人之天性。豈可率然語耶。率然者。忽略也。先師稽首謝之。首座猶說之不止首座有直言敢諫之誠。和尚有寬宏納諫之量。咸可以為人天法式。

此篇謂德人臨難猶為人慕戀不已也。

萬菴曰。先師竄衡陽。賢侍者錄貶詞。揭示僧堂前。衲子如失父母。涕泗愁歎。居不遑處。音首座詣眾寮白之曰。人生禍患。不可苟免。使玅喜平生如婦人女子。陸沉下板。緘默不言。故無今日之事。況先聖所應為者。不止於是。爾等何苦自傷。

此節示其素分。昔先師因侍郎張九成未第時。談及楊文公。呂微仲諸儒。所造精妙。皆由學禪而至。於是慕禪學。聞寶印楚明禪師道風。敬往參請。明舉栢樹子話。令時時提撕。一日聞蛙鳴。釋然契入。有偈曰。春天月下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脚痛有玄沙。宋高宗紹興七年七月十一日。詔玅喜住徑山能仁寺。至紹興十一年。張九成與諸大夫輩往謁。評議格物話。玅喜曰。公祗知有格物。不知有物格。諸公茫然。妙喜大笑。公曰。師能開諭乎。喜曰。不見小說載。唐人有安祿山叛者。其人先為閬州守。有畵像在焉。時唐明皇幸蜀。見之怒。令使臣以劍擊之像首落。時其人隱居陝[鹵-※+夕]。首忽然墮地。公聞頓領深旨。呈偈題于軒壁曰。子韶格物。妙喜物格。欲識一貫。兩箇五百。妙喜重其悟入。時為上堂。引神臂弓一發。透過千層甲。老僧拈來看。直甚臭皮襪之句。是時軍國邊事。方議神臂弓之用。右相秦檜以為譏議朝政。五月民佛日竄衡陽。貶九成為南康軍。妙喜自紹興七年住徑山。至十一年五月內。貶衡州府衡陽縣也。了賢侍者。嗣大慧禪師。錄貶詞揭示僧堂前。揭示者。高舉張示也。衲子見之如失父母。涕泗愁歎。居處不安。音首座往眾人寮中白之曰。人生于天地間。禍與患難原不可苟免。設使妙喜平生。如婦人女子。但有閨門之志。而無境外之心者。又或如陸行水宿居于下位者。緘封其口默然無語者。故無今日之事。況先聖如獅子尊者罹難。二祖鄴都償債。皆所當為以示現于人者。又豈止如此耶。爾等何苦自傷自痛。

昔慈明。瑯琊。谷泉。大愚。結伴參汾陽。適當西北用兵。遂易衣混火隊中往。今經山衡陽相去不遠。道路絕間關。山川無險阻。要見玅喜復何難乎。由是一眾寂然。翌日相繼而去(廬山智林集)。

此節明欲見不難。昔慈明瑯琊。南嶽芭蕉葊大道谷泉禪師。泉州人。嗣汾陽昭禪師。南嶽下十世。瑞州大愚山守芝禪師。亦嗣汾陽。結伴參汾陽。即汾州太子院善昭禪師。大原俞氏子。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適當西北用兵。時澤州潞安一帶屯兵無敢往者。慈公六人。不顧危阻。渡榮澤河。登太行山。易衣混兵隊中。露眠艸宿。不辭勞苦。而往參汾陽。今徑山與衡陽相去不甚遠。道路中本絕間關。且無妨礙。山川又無險阻。一直可往。要復相見于妙喜。有何難乎。由是大眾寂然。明日相繼而去莊子曰。豚子之不飼于死母。非愛其形。愛其使形者。衲子之奔趨于衡陽。德所致也。

此篇謂評議人品。須異跡原心。不可以偶然貶抑論也。

萬菴曰。先師移梅陽。衲子間有竊議者。音首座曰。大凡評論於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詎可於無過中求有過。夫不察其心。而疑其跡。誠何以慰叢林公論。

玅喜既貶衡陽。因集正法眼藏三帙。被人重譖。復貶廣東潮州府梅陽縣。未幾詔復形服。時四方虗席以邀不就。紹興二十年十一月。詔住明州阿育王寺。二十八年。詔再住徑山。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初一日示寂。宋時自秦檜專國士大夫名望者。悉屏之遠方。齷齪委靡不振之徒一言契合。即登正府。仍止除一廳。謂之伴拜。稍出一言斥而去之。不異奴隷也此節言評人不可妄議。衲子間有竊議者。音首座曰。大凡評論于人。當于有過失之中。求他一段無過失之理。使人所有之過。亦可改革。豈可于無過失中。返去求其有過。此非理也。夫不察妙喜集書之心。而但疑再貶之跡。誠何以安慰叢林之公論。

且玅喜道德才器。出於天性。立身行事。惟義是從。其量度固過於人。今造物抑之。必有道矣。安得不知其為法門異時之福耶。聞者自此不復議論矣(智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