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13348700000024

第24章

楚衡雲峯智祥述

此篇見古人雅尚賢德。恭儉如此也。

妙喜杲和尚曰。湛堂每獲前賢書帖。必焚香開讀。或刊之石曰。先聖盛德佳名。詎忍棄置。其雅尚如此。故其亡也。無十金之聚。惟唐宋諸賢墨蹟。僅兩竹籠。衲子競相詶唱。得錢八十餘千。助茶毗禮(可菴集)。

謂湛堂和尚。每得前賢書集筆帖。必欲焚香而後開展讀之。或將之刊於石。乃曰。此皆先聖之盛德佳名。豈忍棄置於高閣。而不永垂於世耶。其雅愛尊尚前輩有如此。故去世之日。撿點所存無十金之聚。唯所蓄唐宋諸賢墨蹟字帖。僅兩竹籠。比時諸衲子輩。爭相詶唱。得錢八十餘千。以資茶毗之禮。梵語茶毗。此云火化尊前賢。存遺德。正所以見胸襟磊落。誠敬難似也。錢穀奴。曷克臻此。

此篇言上下名分當正。不可忽也。

玅喜曰。佛性住大溈。行者與地客相毆。佛性欲治行者。祖超然因言。若縱地客。摧辱行者。非惟有失上下名分。切恐小人乘時侮慢。事不行矣。佛性不聽。未幾果有莊客弒知事者(可菴集)。

潭州大溈佛性法泰禪師。漢州李氏子。嗣佛果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住大溈日。行者與地客相打。地客。即佃民也。佛性欲以叢林規法處行者。祖超然不肯。因而言曰。若縱佃戶。摧辱行者。不獨有失上下名分。切恐小人乘機生事慢主輕僧。則常住之事不得而行矣。況行者佛子上也。地客佃民下也。各有名分所存。不宜失也。佛性不聽。必謂僧家豈有與人交拳相打。宜當處之。未久之間。果有佃戶弒知事者。以下殺上曰弒。此見超然之有識如此住持處斷必應得宜。權不可失。況小人不知法。情不可縱。失之縱之。羣機生矣。

此篇謂小人狡猾。當預知之也。

玅喜曰。祖超然住仰山。地客盜常住穀。超然素嫌地客。意欲遣之。令庫子行者為彼供狀。行者欲保全地客。察超然意。抑令供起離狀。仍返使呌喚。不肯供責。超然怒行者擅權。二人皆決竹篦而已。葢超然不知陰為行者所謀。烏乎。小人狡猾如此(可菴集)。

臨安府佛日超然文祖禪師。嗣天衣懷禪師。青原下十一世。住仰山時。地客盜常住穀。超然平素極嫌地客。意中必欲遣去。令庫下行者為彼以盜穀事特去呈狀。以便逐去。而不知行者亦小人類。不惟不呈狀。而返欲保全地客。察知超然有強令地客供起離狀之意。仍返使地客呌喚不服。不肯供呈其責。超然怒行者擅自行權。返與地客作主。如是二人只好俱決竹篦而止。竟不能遣也。葢超然不知小人黨與暗地商謀已就。竟不能驅逐之也。烏乎。小人奸詐狡猾勢有如此。狡猾者。奸頑多詐也古人舉此一章以為後人法令。須知小人肝膽極險極惡。不可不察也。

此篇言愛惡不可輕信。有妨大體也。

妙喜曰。愛惡異同。人之常情。惟賢達高明。不被其所轉。昔圓悟住雲居。高菴退東堂。愛圓悟者惡高菴。同高菴者異圓悟。由是叢林紛紛然。有圓悟高菴之黨。

此節謂聽言須當審察。謂愛與惡相返。異與同有別。此人人之恒情也。惟有賢達高明。不被其情之所轉。昔圓悟和尚住雲居。高菴禪師退東堂之時。有一等愛圓悟者。即惡高菴。又有同高菴者。便異圓悟。由是叢林中到處皆紛紛紜紜。有圓悟高菴之黨類。

竊觀二大士。播大名於海上。非常流可擬。惜乎昧於輕信小人諂言。惑亂聰明。遂為識者笑。是故宜其亮座主隱山之流。為高尚之士也。

此節言輕信必然成累。竊觀二大士。大士者。有德之稱。謂常代英賢志拔群類。才出眾情。弘道利生。故稱大士。此二老播揚大名於海內。非泛常人物之可擬。惜乎輕信小人諂媚之言。以致惑亂自己之聰明。遂為有智識者所笑。以此觀之。為人最難。與其出世不如避世為高。宜乎亮座主與隱龍山之流。誠為高尚之士也亮座主西蜀人。頗講經論。因參馬祖發明大事。隱于洪州[鹵-※+夕]山。更無消息。至北宋政和間。有熊秀才遊[鹵-※+夕]山過翠巖。謁思文長老。文與秀才俱是鄱陽人。故遣二力士輿送。所經林壑草木蔭翳。偶見一僧貌古神清。龐眉雪頂。編葉為衣。坐于盤石。如壁間畵佛圖澄之狀佛圖澄[鹵-※+夕]域人。在臂傍有一孔。圍四五寸。以帛塞之。齋後就水邊取膓胃出洗之。復納孔中。夜則除帛。讀經光照一室熊自謂曰。今時無這般僧。甞聞亮座主隱于西山。疑其猶在。出輿踧踖而前曰。莫是亮座主麼。僧以手向東指。熊方與二力隨手東看。遂回視失僧所在。時小雨初歇。熊登石視其坐處猶乾。躊躇四顧大息曰。宿緣不厚。雖遇而不遇也隱山即潭州龍山禪師。亦參馬祖。發明心要。後隱龍山。一日洞山與密師伯遊山。見溪流菜葉。莫有道人居否。遂撥草循溪行六七里。忽見師在菴前。便問。此山無路。闍黎何處來。洞曰無路且置。和尚從何而入。師曰我不從雲水來。洞曰和尚住此山多少時。師曰春秋不涉。洞曰此山先住。和尚先住。師曰不知。洞曰為甚麼不知。師曰我不從人天來。洞曰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師曰我見兩箇泥牛鬥入海。直至如今絕消息。洞山良久具威儀禮拜。便問。如何是主中主。師曰長年不出戶。洞曰如何是主中賓。師曰青山覆白雲。洞曰賓主相去幾何。師曰長江水上波。洞曰賓主相見有何言句。師曰清風拂白雲。洞山辭退。師乃述偈曰。三間芽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辯我。浮生穿鑿不相干。自此焚菴。遁入深山不知所在。因號隱山出世避世。各有作用。未可槩論。以不出為高。但輕信二字。最要理會。

此篇謂住持能遷善改過。乃足為法則也。

妙喜曰。古人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率德循行。思勉無咎。所患莫甚於不知其惡。所美莫善於好聞其過。然豈古人之才智不足。識見不明。而若是耶。誠欲使後世自廣而狹於人者為戒也。

此節舉古法為戒。古之人見人有善。我即遷改而從之。自家有過。即時革除而悔之。率。遵修也。遵修其德。依操其行。而每每常思勉其無過耳。人之所患者。莫甚於不知己之惡。所美者。莫善於好聞己之過。如是慎謹。豈古人之才智不足。識見不明。而如此耶。非也。誠欲使後世自尊自大而卑小于人者為戒也。

夫叢林之廣。四海之眾。非一人所能獨知。必資左右耳目思慮。乃能盡其義理。善其人情。苟或尊居自重。謹細務。忽大體。賢者不知。不肖者不察。事之非不改。事或是不從。率意狂為。無所忌憚。此誠禍害之基。安得不懼。或左右果無可咨詢者。猶宜取法於先聖。豈可如嚴城堅兵無自而入耶。此殆非所謂納百川而成大海也(與寶和尚書)。

此節明事當謹畏。夫叢林建置之廣。四海儕類之眾。固非一人所能獨知。必竟要假左右之耳目。眾人之思慮。乃能盡其經常之義理。善其海眾之人情。若使主人尊居自重。細末之事毫不放過。大體段處忽略不經。賢者竟不能知。不肖者自不能察。自己所行非處不知改。眾人所作是處不肯從。縱意妄為。全不忌憚。如此誠為滋培禍害之基本。如何不畏。若使左右之耳目。眾中之思慮。果無有可扣問者。即當取法則于先聖之成言。豈可自封己見。如嚴禁之城。堅勇之兵。竟無門無路而可入也耶。即此取法先聖亦一路也。住持人若不能取法于先聖。又豈得所謂收納百川而成大海之胸襟也自滿自大。玅藥難醫。能革能遷。聖域可躋。學者不可不知此。

此篇言舉人貴要端正。可以救今時之利弊也。

玅喜曰。諸方舉長老。須舉守道而恬退者。舉之則志節愈堅。所至不破壞常住。成就叢林。亦主法者救今日之弊也。且詐佞狡猾之徒。不知羞耻。自能諂奉勢位。結托於權貴之門。又何須舉(與竹菴書)。

謂今諸方舉長老出世為一方主人者。必須要舉箇有道德節義。及恬靜退守之人乃可當也。葢此人一舉出。則其所守之志。所存之節。轉加堅固。凡所至之處。自然不破壞常住。事事俱能完美。成就叢林。此亦是今日主法者。具擇賢之能。得賢人繼席。正所以救今日之弊病也。若是那一等詐佞狡猾之徒。不知羞耻。若使居其位。必欲諂奉有勢位之人。結托于權貴之門。如是者用亦何為。則不必舉也舉人者宜諦審諦思。稍一不法。其害非細。關係亦非小可。

此篇謂叢林舉人若合公論。自無缺失也。

玅喜謂超然居士曰。天下惟公論不可廢。縱抑之不行。其如公論何。所以叢林舉一有道之士。聞見必欣然稱賀。或舉一不諦當者。眾人必慽然嗟嘆。其實無他。以公論行與不行也。烏乎。用此可以卜叢林之盛衰矣(可菴集)。

郡王趙令衿字表之。號超然居士。任南康。嗣圓悟勤禪師謂公論乃天下古今之正議。不可廢也。縱使勉強抑止之不行。又怎奈公論何。所以叢林中或舉一住持。或立一首職。若是箇有道德節義之人。聞見必欣然稱賀者公論也。若舉道行不諦實之人。眾人必慽然嗟歎之。慽。憂也。其實無他。以至公之論有行與不行故也。烏乎。以公論推之。則可以卜知叢林將來之盛衰矣大抵一切是非真假不可固執。有公論在。公論在。則天下之至正在矣。

此篇明修身入道。以節儉為要也。

玅喜曰。節儉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歷觀古人。鮮有不節儉放下者。年來衲子遊荊楚買毛褥。過浙右求紡絲。得不愧古人乎。

世人為貪毒所害。累劫縈纏。如今欲超凡入聖。第一要放得下。有節度能簡儉。所謂頓捨塵勞。便是修身之基。入道之要也。細看從上古人。誰不是能節儉能放下者。近年已來衲子。遊荊楚者。便去買幾件毛褥氈子。過浙右者。便去買他些紡絲紬物。如此行脚。豈得不有媿于古人乎此說搜盡時人放不下的弊病。讀者當生慚愧。

此篇教住持當存大體合公論也。

玅喜曰。古德住持不親常住。一切悉付知事掌管。近代主者。自恃才力有餘。事無大小。皆歸方丈。而知事徒有其虗名耳。嗟乎。苟以一身之資。固欲把攬一院之事。使小人不蒙蔽。紀綱不紊亂。而合至公之論。不亦難乎(與山堂書)。

謂古人立住持。原只為主持大法。提獎衲子。本不教親理常住事件。一切所有悉付與知事人掌管。此大體也。于今作主人者。自恃才力有餘。凡事不論大小。俱皆要歸于方丈掌管。而知事者。徒有其虗名而已。嗟乎。苟以一身之資力。固欲把持主張一院之事。而欲使小人不來蒙蔽。法令不致參差。又要合于至公之論。豈可得乎凡事合公論至要也。一涉私足為小家氣象。

此篇教學道須要及時。光陰不可虗棄也。

玅喜曰。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盛衰相乘。乃天地自然之數。惟豐亨宜乎日中。故曰日中則昃。月滿則虧。天地盈虧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

此節明陰陽迭變之理。謂世間循環。總不出陰陽之數。如純陽既盡。則一陰生于其下。純陰既極。則一陽生于其下。有盛有衰兩相乘除。乃天地一定自然之數也。惟豐亨宜乎日中上震為雷。下離為火。名雷火豐卦。豐者。大也。以明而動。盛大之勢也。故其占有亨道焉。然盛極將衰。又有憂道焉。聖人以為徒憂無益。但守常不至過盛。故彖辭云。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虗與時消息。而況人乎。況于鬼神乎。葢言豐盛難常。以常為戒也。日中盛極。則當昃昧。月望盈極。則有虧缺。天地之盈虧。尚隨時消息。況人生于天地之間。鬼神為天地之氣。豐盛之時。以此為戒。欲人守中不至於過盛也。處豐之道。豈容易哉。陰死為消。陽死為息。

所以古之人。當其血氣壯盛之時。慮光陰之易往。則朝念夕思。戒謹彌懼。不恣情不逸慾。惟道是求。遂能全其令聞。若夫隳之以逸慾。敗之以恣情。殆於不可救。方頓足扼腕而追之晚矣。時乎難得而易失也(薌林書)。

此節見古人究心之切。所以古人當年少血氣壯盛之時。便自痛惜光陰之易去。歲月固難留。朝也念道。夕也思道。必謹必戒更加恐懼。不敢恣縱于七情。不敢放逸于五欲。時時惟以守道為心。遂能保全生平之美名也。若使放縱于五欲。其身則隳壞矣。恣蕩于七情。其心則滅裂矣。其危亡必至于不可救之地。然後纔頓足扼腕追之晚矣。足見時字最為緊要。時乎難得而易失也李左軍謂韓信曰。夫功難成而易敗。時難得而易失。謂時乎時乎不再來古云難平者事也。易失者時也。若非從深定中融會過來。畢竟究不到這等細密處。慎勿輕易看過。

此篇教學者名節當立。而自思造入也。

玅喜曰。古人先擇道德。次推才學。而進當時。苟非良器。置身於人前者。見聞多薄之。由是衲子。自思砥礪。名節而立。

此節以道德才學為本。謂古人揀選學者。先擇道德。須是見地明白。德業正當。次則方取他才學。而進用須當其時。倘不是美器。將他置于眾人之前。見聞者多是輕之薄之也。由是衲子。自己思量必須琢磨。操守名節而成立焉。

比見叢林凋喪。學者不顧道德。少節義無廉耻。譏淳素為鄙朴。獎囂浮為俊敏。是故晚輩識見不明。涉獵抄寫。用資口舌之辯。日滋月浸。遂成澆漓之風。逮語於聖人之道。瞢若面牆。此殆不可救也(與韓子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