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水规划办字第255号
安启元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建议把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提案收悉,现就有关水利问题答复如下:
渭河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关中平原,于潼关注入黄河。沿河两岸土地肥沃,灌溉农业发达,城市集中,人口密集。渭河流域农业用水量较大,用水时间集中,沿河城市生活和工业主要采用地下水。由于连年大量超采地下水,关中地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已形成了多处下降漏斗;加之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渭河水污染状况日趋恶化;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不完善,堤身质量较差,抗洪能力低。为适应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要求,保障渭河干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渭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对渭河干流进行综合整治是十分必要的。
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包括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在充分考虑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规划,加大节约用水力度,对现有灌区实施节水改造,限制耗水型工业的发展。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应按照工程规范的要求,开展深入的前期工作,并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报批。
我部对渭河干流综合整治问题十分重视,在“九五”期间,已安排建设了渭洛河下游近期治理工程和部分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目前,我部已组织对《陕西省渭河中游干流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三门峡库区陕西返迁移民防洪保安工作可行性研究报告》及《陕西省三门峡库区渭洛河下游近期治理工程调整概算报告》进行了审查。陕西省正在进一步完善有关前期工作,落实工程建设条件。
渭河中下游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我部对渭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也非常重视,已将关于陕西省泾河东庄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的审查意见报送国家计委。已组织包括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有关单位专家,对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及引洮入渭工程沿线进行了实地查勘。我部已委托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展引洮入渭有关规划问题研究工作。
目前,陕西省报批的工程项目较多,建议请陕西省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全省水利建设规模和投资可能。确定工程建设排序,研究合适的建设时机。我部将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有关精神,在渭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的指导下,对工程的立项建设予以支持。我部将会同国家有关部门,根据陕西省渭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对渭河规划工作和有关工程进行咨询、指导,以便使渭河干流综合治理工程有关方案和措施更加合理。
感谢你们对水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1年8月29日
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第3525号
案由:建议把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工程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家计委、水利部、环保总局分别研究办理
内容:
一、渭河是陕西母亲河
(1)渭河概况。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全河长818公里,流域面积6.24万平方公里,于凤阁岭进入陕西,至潼关县注入黄河。陕西境内流长502.2公里,流域面积3.3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渭河全长和总流域面积的63.33%和53.7%。渭河干流宝鸡峡林家村以上为上游,为土石山区与黄土丘陵区;林家村以下至潼关为渭河平原,其中林家村至咸阳铁桥为中游河段,长176.6公里;咸阳铁桥到潼关属下游河段,长209.8公里。渭河(陕西段)流经宝鸡、虢镇、岐山、眉县、扶风、杨凌、武功、周至、兴平、户县、咸阳秦都区、西安、高陵、临潼、渭南、华县、华阴、大荔、潼关等数十城镇,包括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大城市与杨凌区。
(2)渭河流域关中地区是陕西持续发展的基础。渭河流域关中地区集中了全省52%的耕地,75%的灌溉面积,60%的人口,85%的工业,65%的农业,75%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与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构成陕西省新世纪的“关中高新开发带”,是陕西持续发展的基础。位于关中中部的西安市是陕西省会城市,也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旅游的中心。机械工业是本区工业体系的重心,在工业各部门中居主导地位,民用机械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列全国第五位,西北第一位。在20多个行业中,电力机械、仪器仪表、精密机床、重型道用机械、石油机械、工程起重机械等六个行业在全国具有优势和竞争实力。国防工业规模大、实力强、门类齐全,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列。其中航空、航天和精密机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全区具有目前全省最发达的交通网络。区内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5处,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与秦岭自然风光使旅游业成为陕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关中盛产小麦等农产品,其中油料作物是全区第二大经济作物,水果的产量也占全省2/3以上。关中不仅是陕西的经济发展带,而且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中枢,西北之门户,是西部开发的第一阶梯。关中地区集中了40多所高等院校和30多所民办高等院校,是全国最大的教育基地之一。以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和西安、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区、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关中将和北京、上海并列为中国的三大“硅谷”,是支持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3)渭河是稳定关中环境的支柱。渭河南依秦岭北麓,北靠黄土原,成为关中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中水利历史悠久,九大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已达96.5万公顷,渭河不仅灌溉着关中1500万亩土地,而且补充沿岸33处大中型傍河水源地,以保证每天提供169万吨洁净水供沿渭十余座城市工业和生活之用。此外还有21处备用水源地,日可供水191万吨。渭河具有泄洪、纳污、灌溉、补充地下水、景观、生态等诸多功能,是稳定关中整体环境的支柱之一。
二、渭河的主要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1)资源型缺水及争夺性利用使河道径流量逐年减少。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人均394立方米,亩均307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人均360立方米,亩均274立方米。远低于全省人均、亩均资源量(1246立方米/人,797立方米/亩),更低于全国人均、亩均资源量(2700立方米/人,769立方米/亩)。根据国际水资源丰富程度指标,关中地区人均资源量小于500立方米,而水资源利用率高于50%,属于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资料分析表明,1970年以来,渭河咸阳以上年降雨量仅减少1.7%,但年径流平均减少25.7%,关中东部地区地下水水位降低3-5米。加之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河流含沙量高,渭河基本无调节工程。关中水资源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
(2)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黄洛渭汇流区泥沙淤积严重。三门峡建库前,潼关高程为323.4米,渭河中下游河道冲淤量基本平衡。水库蓄水运行之后,潼关高程迅速抬高到328.4米。虽经两次改建,潼关高程至今仍在328米左右波动。潼关高程对渭河下游冲淤变化起局地基准面的作用。建库以来,黄河小北干流淤积泥沙22.7亿立方米,渭河下游淤积泥沙13亿立方米,北洛河下游淤积泥沙2.7亿立方米,三门峡陕西库区共淤泥沙约47亿吨。
(3)黄渭洛汇流区生态环境逐年恶化,洪涝灾害频繁发生。渭河下游河段地淤高2-4.5米,渭河下游部分河段及入渭支流已成悬河,西安草滩地区也出现了明显的临背悬差。黄河小北干流自潼关至黄淤59断面间淤高约4.5-2米,洛河下游平均高约4米。河道淤积使原来的一些天然节点失去了对河势的控制作用,河道摆动频繁,塌岸严重。河道曲流发育,新弯险情不断出现,一遇洪水,对沿岸堤防和村镇威胁很大。黄河小北干流西倒夺渭形势日趋严重。自1969年以来,渭河口已上提约5公里。渭河口上提进一步加剧黄河洪水对渭、洛河倒灌顶托的影响。1967年曾发生渭河尾闾段淤死8.8公里的情况。渭河下游的12条南山支流,出口段均遭受渭河倒灌、顶托而抬升或淤平,多数支流成为悬河,加之支流河堤年久失修,堤身单薄,质量差,隐患多,一遇洪水,极易决口,酿成灾害。库周地下水排泄不畅,内涝严重。地下水位平均抬高2-3米,已形成若干封闭式的洼地,盐碱面积约有60多万亩。各灌区修建的排水系统大部分丧失了自流的条件,被迫改为抽排。而抽排设备陈旧,能力低弱,内涝排水得不到解决。目前,335米高程以下的未设防库区和二华夹槽地区有20万人口60万亩耕地安全无保证。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通讯设备不全,既无工程设施,又无救生设备,一旦发生洪水,安全难以保障。
(4)渭河污染水质恶化逐年加重。渭河自1972年以来,污染指数平均每年增加3%;1987年以来,污染指数平均每年增加9%,呈现持续加剧的恶化趋势。目前,渭河13个监测断面,除宝鸡峡林家村断面外,全部超过五类水质标准。渭河兴平段的专项调查表明;兴平下断面水样对小鼠精子有显著致畸作用,对人类存在潜在致癌性。另外河道径流减少,供水不足,加大地下水的开采,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5)长此下去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目前,渭河下游已经形成“小流量、高水位、大灾情”的局面。如“92·8”、“95·8”、“96·7”洪水均造成沿河工程出险,南山支流决口,洪水漫滩,村庄进水,房倒屋塌,一片汪洋,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95·8”洪峰流量只有1500立方米/秒,造成的水位竟相当建库初期4500-5000立方米/秒的洪水位。“96·7”洪峰流量仅3450立方米/秒,竟造成渭河华县历史最高水位324.24米,比“92·8”3950立方米/秒洪水位还高出1.29米。“96·7”洪水,曾使渭南“二华”夹槽广大地区受到来自渭河与南山支流的南北洪水夹击,损失之大,时间之长,情况之惨烈,令人目不忍睹。该区北面渭河河床平均淤高4米,南面支流皆为悬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2-4米,如遇不利的水沙组合,或者连降大雨,其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下游淤积继续发展,危及西安,绝非危言耸听,因为临潼断面至今已经淤高1.5米,且淤积仍在发展。
三、建议
(1)“九五”期间,渭河综合整治所做工作及成效。由于渭河水环境形势的严峻和对关中的极端重要性,“九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遏制渭河污染、保证生活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在立法、工业污染控制、水源保护区划定、生活污染处理厂建设、引水工程和渭河水资源配置与生态保护研究等六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①标准与法规建设。颁布实施了《渭河水系(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和《渭河干流(陕西段)地面水域功能区划标准》两项地方环境标准,同时审定批准了渭河关中地区70条一、二级支流,33个水库的地面水域功能区划。省人大1998年8月22日,通过了《陕西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②污染源削减工程。到1996年9月30日全省关闭了1300多家严重污染环境的15种小型企业,特别取缔和关闭了沿渭河的近500家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企业。1997年省市县各级政府下达了249家企业的限期治理指令,到2000年底,90%以上企业完成了治理任务,通过了各级环保部门验收。③地面水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与验收。1997年4月到目前为止,省环保局会同水利厅、地矿厅、卫生厅、建设厅等部门,验收了渭南、宝鸡、咸阳、铜川、西安等所辖市县的40多处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地,其中地表水源8处,地下水源32处,涉及400多万人,年取水量约34000万吨。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包括已建或在建的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西安市邓家村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西安城河治理工程,此外铜川市污水处理厂、渭南市污水处理厂、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污水处理厂、宝鸡市污水处理厂、咸阳市污水处理厂均在准备或前期准备阶段。⑤实施中的石头河、黑河引水工程,及其水源保护研究工作。目前正在抓紧进行,预计明年可以全部竣工。⑥国家“九五”课题攻关。《关中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保护研究》,国家投资300万元,地方配套150万元,组织150多位专家,分3个专题,14个子题,其成果已经通过国家水利部、国家科委主持的验收。
(2)《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内容。《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渭河流域关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方面。其内容涉及对渭河问题的再认识,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水资源利用紧紧围绕节水及其合理调配;生态环境保护紧紧围绕水土保持、拉沙疏浚、堤防加固、污染控制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城市建设、特色经济、高技术产业、环境安全等;此外还将就水资源统一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等项战略问题进行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出成果、边实施的做法,使之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
(3)实施《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的意义。渭河流域关中平原是华夏子孙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黄河文明的源头。这里曾演绎过中华民族的鼎盛和辉煌,创造过光辉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陕西关中被誉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然博物馆,其“古、特、丰、全”的特点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博大与深邃。保护渭河及其平原故地就是保护炎黄子孙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目前,全球气温趋暖,降水减少,用水量日大,渭河水量日渐枯竭,挟沙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有增无减,下游长期滞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暴发埋下了隐患,同时也为加重灾害的破坏后果提供了条件,加上“三废”的大量堆积,随时都有酿成污染事故的可能。一旦遇到不利的水沙组合,将使关中失去安全保障,对陕西乃至西部开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陕西是西北之门户,渭河问题的解决不仅为关中高新技术带的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屏障,对黄河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也同样贡献巨大。渭河整治是综合系统工程,对陕西乃至西部开发影响深远。如能成功,将为西部开发提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完美结合的经验,树立样板。因此,保护渭河不仅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西部开发,国家第三步战略的实现意义重大。
四、请求
请全国政协将《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提案列为调研的重点提案,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对渭河关中进行调查、座谈、会诊、指导,形成意见,进一步建议国家将《渭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列为国家“十五”规划的重点工程,从政策、财力、技术诸方面予以扶持,使之成为国家西部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样板和标志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