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渭河的明天: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集
13176200000008

第8章 投资规模及其效果评价

第一节 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

根据规划阶段的初步匡算,渭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投资规模大约为229亿元,其中,防洪工程建设投资90亿元,水资源配置投资64亿元,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投资23亿元,水土保持投资48亿元,前期工作及科学研究4亿元。具体工程建设安排和投资计划,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则,按建设程序报批。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投资需求量大,应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第二节 投资效果评价

渭河重点治理规划项目的实施,将使渭河流域所面临的下游防洪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和缓解,有效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障渭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初步建成较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

渭河防洪工程项目的实施,可初步建立渭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渭河流域的防洪能力。从而保障渭河下游平原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避免城镇、工业、交通干线、灌排渠系、生产生活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提供防洪安全保障,同时上中游重点防洪河段的洪水得到有效控制。防洪工程建设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渭河下游堤防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后,渭河下游主要堤段将得到加强加固,堤防高度、宽度基本达到设防要求,防洪能力基本满足50年一遇设防标准,特别是161.1km堤段将基本消除质量差和各种险点隐患。

二是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可以初步控制下游河势,理顺中水流路,控导主流,减少河道摆动范围,防止河势发生较大变化,有效减免“横河”“斜河”顶冲堤防,提高堤防的安全保证程度。

三是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工程实施后,可保障移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移民在20年一遇洪水时生命安全,改善三门峡库区的抗洪能力,减少库区移民的洪涝灾害和损失,保护土地基本不再减少。围堤防护区可以基本免除5年一遇以下洪水灾害,库区南山支流防洪能力由2-3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

四是南山支流堤距展宽和加高加固堤防后,增加了河道过洪能力,提高了堤防强度,减少冲决破坏的几率。增强“二华”地区的排水除涝能力,对降低渭河下游两岸的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碱化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五是建设东庄水库将使泾河下游防洪能力由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提高渭河下游的防洪能力,还可拦沙22.8亿m?。

六是防洪非工程措施和工程管理设施建设,将大大提高渭河下游防洪调度指挥能力和防汛抢险的技术水平,为防洪工程的正常运行奠定基础。

二、保证生态环境低限用水

规划实施后,按照水资源配置方案,可保证河道内生态环境低限用水,入黄水量由20世纪90年代平均44.5亿m?增加到51.1亿m?,主要控制断面林家村、华县和埝头站下泄水量分别为15.1亿m?、45.7亿m?和5.4亿m?,渭河干流宝鸡峡、咸阳、华县断面非汛期低限环境流量分别为10m?/s、15m?/s和20m?/s,保证了渭河干流不断流,大大改善河道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

三、初步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节水型社会

通过10年时间,渭河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一是新增节水面积750万亩,使渭河流域66.6%的灌溉面积达到节水标准,陕西省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8提高到0.6以上,甘肃省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左右提高到0.7以上,宁夏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5提高到0.7以上,减少灌溉需水量6亿m?,可减少引渭水量和超采地下水,增加城市和工业供水量,缓解渭河流域的缺水状况,提高渭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建立节水型社会打下基础。二是可有效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单方水粮食产量提高15%左右;对于灌区水源不足的地区,可提高灌区用水保证率,发挥灌区效益;同时,灌区节水改造还具有节地、节能等综合效应,并将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三是可以显著改善部分灌区的生态环境。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避免或减缓因地下水漏斗造成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通过井渠双灌,科学调控地下水位,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

工业节水措施实施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现状的40%提高到70%-80%,综合万元产值取水量降至35m?。城市供水管网损失率下降到10%以下,新建住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通过10年治理,按照渭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要求,实施有效的污染源防治工作,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0%以上;建设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308万t/d,特大型和大型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加强重点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城市水源地达到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Ⅰ-Ⅲ类水质要求;保证河道一定的基流量,渭河干流基本达到功能区划目标,消灭Ⅴ类和超Ⅴ类水质,使渭河水环境有较大的改观。

渭河流域水质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后,将进一步提高渭河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监管能力,可全面及时了解全流域的水质状况,掌握省界断面水质变化情况,全面掌握各功能区入河污染物排放量及变化情况,为渭河干流总量控制的实施和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为改善水质和保障供水安全创造条件。

五、取得较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果

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施,将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流域内地面植被增加,有效减缓土壤面蚀,特别在大量治沟骨干工程、淤地坝建成后,随着沟道基准面的抬高,将基本遏制沟头延伸、沟谷下切、沟岸扩张等沟道侵蚀,有效减少入渭、入黄泥沙。通过10年治理,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少入渭泥沙1.1亿t,将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新增初步治理面积23734km2,治理程度将由35%提高到44%。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和依靠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增加林草植被面积15186km2,对减轻自然灾害和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起重要作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得到合理的调整,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年均增产粮食6.1亿kg、果品6.3亿kg、饲草50.1亿kg,将有助于加快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方案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但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一、有利影响

(一)缓解渭河中下游防洪严峻形势

渭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实施后,将增加渭河中下游堤防强度,提高其抗御洪水的能力,减少畸形河湾发生及工程出险几率。可基本解除渭河中下游防御标准内的洪涝灾害,保证渭河中下游的防洪安全;库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可为返迁移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少受损失提供可靠保障。

(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规划方案实施后,通过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用水得到合理安排,主要断面水量得到有效控制,基本保证河道内低限生态环境需水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三)控制地下水超采现象

规划方案实施后,超采地下水的现状将会得到控制,因超采地下水而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将逐步得到缓解和改善。

(四)遏制水质恶化趋势

规划方案实施后,将大幅度提高流域污水处理及监控能力,预计处理废污水能力可达到废污水排放总量的80%。流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将逐步得到遏制,污染较重河段水质得到改善,饮用水水源区水质逐步恢复水功能区和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渭河入黄水质的改善将有利于黄河下游水体功能的恢复,为黄河下游的供水安全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保障。

(五)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规划方案实施后,水保生物措施种植的1679万亩水保林、598.9万亩人工草地、410.3万亩坡耕地改造和堤防种植的48.2万株防浪林和柳荫地,将大大增加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在有利于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同时,也为陆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

规划区大面积的造林可降低风速,降低林内地面和大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净化空气等,有利于改善局地气候,防止干热风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

规划实施后,将使长期以来因污水灌溉所导致的土壤板结、碱化、农作物质量下降、农业减产等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流域水体质量的改善将为渭河流域鱼类的繁殖、生长及资源的恢复提供条件;处理过的污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防尘和中水回用等,使水资源得到重复利用,从而增加流域的可供水量,使流域内工农业用水长期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状况得到改善,为提高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绿化国土、维持流域生态平衡奠定基础。

(六)减缓下游河道的淤积,改善土壤的可耕性

规划水土保持方案实施后,年均拦蓄径流量4.6亿m?,减少入渭泥沙约1.1亿t,将有效减缓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缓解渭河下游洪水威胁。

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将拦蓄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水分,保持土壤肥力。将很大程度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改善土壤的可耕性,提高粮食作物单产。

(七)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规划方案实施后,预测可增加工业产值2435亿元;将提高规划区的土地利用率,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可以保证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不利影响

施工活动将对植被、水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及水土流失产生微弱、且是短期的和可逆的不利影响,但会随着施工的结束而消失。施工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综合评价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是一项旨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发展的项目,其不利影响微弱,且采取相应措施可得到有效缓解。规划方案实施后,将提高渭河中下游堤防的防洪能力,缓解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流域水质污染现状,提高流域林草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减轻流域水土流失,减少入渭泥沙,促使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发生逆转,向良性循环发展,为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本规划方案是一项有利于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系统工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