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公交车上遇见爱因斯坦
13170500000008

第8章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等到完美时

很多时候,我们的想象都是完美的,这在意识形态里可以,但要表现在行动上,就不能等到完美时。因为没有事情是完美的,如果非要等待事情变得最好时才开始行动,那么你会错失很多良机,也会降低成功的机率。

日本人仓内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

茶师千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于是,少庵又花了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凳也擦拭了多遍,树木也洒过了水,苔藤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训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像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做事太苛求绝对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巴贝吉是电子计算机研究的先驱者。他研制成功了一种能计算多项式的机器——差分机,提出了计算机自动运算的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计算机设计图纸和手稿。

他有很高的天分。刚进大学,他在数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数学教授。他对数学有特殊的敏感。图形给他以美感,数字给他以欢乐。

他从一个梦中得到启发,制造出了一台计算多项式的差分机。他从自动提花机中得到启示,提出用穿孔卡片的方法给计算机下达指令。这种让机器自动运算的卓越思想,是现代计算机的灵魂。

但是,他孜孜地研究了几十年,终其一生,只造出了一台小型差分机。他曾全力从事大型差分机的研究工作,耗费了银行家父亲留给他的大笔遗产,也耗费了英国政府给他的大笔资助,最终却没有研制成功。他从事大型差分机的研制工作长达40年,最后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除了留下画有几百万个零件的图纸和一大堆科学史家可能感兴趣的笔记外,他始终没有造出一架真正的计算机。就研制“自动计算的机器”这个目标而言,他是一个不幸的失败者。

他不是造不出来,瑞典人中茨在巴贝吉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就造出了一台差分机。这台机器在巴黎展览会上获得了金奖。这说明,巴贝吉完全有可能设计并制造出有相当计算能力的机器来。

巴贝吉的失败有自身的原因。巴贝吉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对大型差分机的设计,完善了还要再完善,修改了还要再修改,改进了还要再改进。

每一次,他的修改还没有完,他便又产生了新的想法,制定新的目标,又开始研制更高级的大型差分机。初战没有告捷,就又摆开阵势,开辟规模更大、任务更加艰巨的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还没有打响,新思想又开始在大脑中酝酿,思想如一匹永不停蹄的快马,不断地向前冲锋,而丝毫不顾及辎重部队和主力队伍还远远地落在后面。他的战线拉得太长,而精力、财力是有限的。

他设计的机器远远地超过了当时的技术能力,他的目标远远地超出了自己的精力和财力。因此,他的设计虽然相当出色,但是机器却终于没有造出来。

巴贝吉的故事带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凡事都要求考虑得很完美以后才愿意付诸行动,那么往往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和结果。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为什么会“三年不成”呢?有人归结为胆小,有人归结为背景不足。其实关键往往是思考得太多、太复杂!秀才都思考些什么?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反”开始入手如何筹备,谁出钱谁出力?兵器打造准备了多少,够不够用?先攻哪里,再攻哪里?如果攻不下怎么办?攻不下又分好几种情况,出现每一种不同的情况又怎么办?如果被官兵事先发觉了怎么办?如果家属受到牵连怎么办?粮草辎重的供给怎么办?如果……第二,“造反”取得小胜后,如何稳固根基?怎样安排家属随军?如何安抚民心?谁负责哪一块,能不能做好?如果官军派大军来围剿,怎么打?打得过怎么样,打不过又怎么样?如果造反一开始就失败了,怎么脱身?被抓住了又怎么应付……第三,“造反”成功后成果如何分配?推举谁为首领?每个人各担任什么职务?以后加入的人怎么分配成果?推行什么样的政策?怎么处置抓获的达官贵族?在什么地方定都?可供选择的几个大城市又各有哪些利弊?首领去世后推举谁为下一位领袖、谁来辅佐……脑海里有太多的“如果”“怎么办”,八字还没一撇,连后面的所有计划恨不得都事先想好了,到时候按部就班地去做。这种追求完美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效率和计划的执行,而且还会阻碍更进一步的想象。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中才会有更好更完美的想法出现。

像天才一样思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这句古训已经在你的心中根深蒂固,请马上跳出它为你设置的陷阱。因为一味的等待不会让你得到期望的结果,只会让你错失良机。所以,遇到困难时,不能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侥幸心理,应该奋力拼搏,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各种困难,开拓出一条平坦大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