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小故事,好方法
13149800000012

第12章 指导学生热爱生物的方法

初中阶段的生物在众多科目中处于“次科”的地位,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热情不高,这种现状为教师的教学提高了难度。

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热情是密切相关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积极性就高,更能使其把学习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来享受。全身心投入,学习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必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为了使自己所讲的知识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兴趣和思想着手,让学生知道当前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及应用领域的关系,从而知道学习这一学科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采取“满堂灌”的强制性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只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强迫记忆。

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只知道背诵,而不知道应用,这种状况,成绩再好,也只不过是“死读书,读死书”,试考完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脑海里残留的记忆也随之消失,跟没学习过一样,没有一点效果。如果是热情高涨、理解记忆,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通过教学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呢?

培养学生重视生物科学的兴趣

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就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思想感情和探索生命科学规律的兴趣。

在初一上第一节生物课的时候,我们教师可以用富有激情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描绘一个绚丽多彩、奥妙无穷的生物世界外,还要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以及在我们的家园——地球存在的生命现象。

解释有关于生命的基本问题,联系我们周围存在的问题,如:农业生产,家庭保健,生老病死,环境污染等,告诉学生生物与医学的关系,学好了生物就是“半个”医生;介绍当前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技术和进展,如: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等,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意识到生物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接着可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如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1999年成功克隆大熊猫胚胎,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中1%的测序任务等等,说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走在生物学研究的世界前列,我们后来人通过努力必须要而且也一定能学好生物这门学科。

如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中国最高科学奖500万,杂交水稻的成功使世界25%的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又如中国遗传学家谈家桢,他对果蝇进化遗传学研究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中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的重视。1985年被美国科学院授予国外院士称号。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无以不是从最基本的生物学起的。

这样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整个身心都融于生生不息、奥秘无穷的生物界之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是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的内容涉及到抽象概念及微观领域的理论非常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直观的感性认识,理解这部分知识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放映细胞的各种结构,并配上文字说明各个结构的功能及对动植物作用,以重叠渐进的方式出现,它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便于学生的大脑皮层迅速建立适宜的兴奋灶,形成感性认识,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活跃了枯燥无味的课堂气氛。

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化微观为宏观,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讲《细胞分裂和分化》时通过动画来演示并分析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全过程,讲《植物种子的萌发》时,通过动画来演示种子到植物实体的一个全过程。这些可以通过动画,把微观变为宏观,把平时肉眼难以观察变为直观,通过图像变化来观察整个演变过程,轻而易举地达到了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它能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能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形象可见,更能打破空间的界限,在微观世界体验生命的神奇,促使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探索这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动手实验体验成功的乐趣

生物学是一门突出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实验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新教材除了在整个教学过程都渗透着探究学习的要求外,还独立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因此要结合校学生人数和生物实验室,易于开展探究实验的实际,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力做到将能开的实验全都开齐、开全。

如在《洋葱头鳞片叶的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中,有些学生制作的标本在显微镜下竟然看不见,而同样的标本在一些同学的操作下却能观察得到,好胜的他们不服输,经过他们的数次操作,成功的喜悦浮在脸上,并从中得出不是物镜离标本越近,标本就越清晰的结论。

又如《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需要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才能做,须将暗处理两天后的蔬菜其中的两片叶子遮住再光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行,实验中由于选择的菜叶太大,隔水加热的酒精太少,结果酒精沸腾后快挥发完,菜叶的叶绿素还没溶解完,使得实验失败,学生并不甘心,又一次次的将暗处理后的菜叶剪小,加热的酒精备多,直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为止。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探究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学生掌握现在的知识点,而且也为往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烈等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及互相交流学习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时,思维得到启发,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运用探究的方法,做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把他们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正是在“做中学、学中做和学会做”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另外,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有主动表达意见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他们能够把小组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有的学生性格内向,适于写文档;有的学生则善于表达交流,负责活动后的小结;有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极强,他们在实验方面的表现就很出色。所以要合理利用各个学生的长处,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效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学好这一门学科的自信心。

总之,要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并不难,难的是教师肯不肯去想办法,是否愿意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去调整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