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阎锡山“绥西屯垦”研究
13148800000002

第2章 相关地理范畴的界定

“绥西屯垦”的历史渊源

屯垦产生于西汉武帝时期,是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历代统治者为取得军事上的主动权,加强边防,特别是在战乱年代或与少数民族发生大规模战争时,往往开办屯垦;在大乱之后,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时,有的统治者也推行屯垦,把屯垦当作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

清代之前,绥远地区并不具备全范围开垦耕种的自然地理条件。清初绥远为内蒙古之一部,人民以游牧为生。康熙年间,清廷为征讨准噶尔部开始在绥远着手屯垦,自此至宣统三年(1911)200多年的时间内,清代对绥远屯垦的开发时兴时废。民国时期傅作义、阎锡山在绥远办理垦务,使绥远屯垦事业进入发展时期。总的来看,绥远屯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未开垦时期、垦务创办时期、垦务低迷时期、垦务复兴时期、垦务发展时期、垦务没落时期。

为了行文方便,对于与本研究密切相关,并且在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地理名词,这里先进行一个基本界定。

一、河套

关于河套的界定,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河套是黄河中上游的沿岸地区。何丙勋在《河套图考》序中指出:“河以套名,主形胜也。河流自西而东,至灵州西界之横城,折而北,谓之出套。北折而东,东复折而南,至府谷之黄甫川,入内地迂回二千余里,环抱河以南之地,故名曰河套。”一种说法认为,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即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部和陕西省北部的部分地区。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内蒙古政协、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联合主办的“2006中国河套文化研讨会暨河套文化研究会年会”的与会者认为,“河套”所指的地域范围,是以今天的巴彦淖尔市后套地区为中心,西抵宁夏一带、东与山西接壤、南跨黄河、北依阴山山脉的一个地区。

关于河套的分法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河套平原一般分为被称为“西套”的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被称“后套”的巴彦高勒与西山嘴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和称为“前套”的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另一种说法认为,“河套”用来指贺兰山以东,狼山、大青山南的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河套平原包括宁夏的青铜峡到内蒙古喇嘛湾之间的黄河两岸平原,即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巴彦高勒与西山嘴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平原;包头、呼和浩特、喇嘛湾之间的平原,又称土默川平原。

河套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种说法认为,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河套志》卷四载:“自宁夏横城之燕北石嘴子起至榆林之黄甫川正北止,北面一带皆名河套也。”今内蒙古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黄河沿岸的地区,统称河套,这是广义的河套。狭义的河套,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

本书中出现的“河套”是以今天的巴彦淖尔市地区为中心,西抵宁夏、东至包头、南临黄河、北依阴山山脉的地区。

二、后套

一种说法认为“后套”是指巴彦高勒与西山嘴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另一种说法认为,从乌拉特前旗、五原、临河到磴口、杭锦后旗一带属后套;有人认为,后套地区是今内蒙古五原、临河、固阳、达拉特旗一带;也有人认为,从磴口(巴彦高勒)至包头之间的一段,称为后套。本书中的“后套”是指狼山之南,黄河之北,东抵乌拉山与包头县接壤,西至乌拉河与阿拉善为邻的地区。

三、绥西

本书所指的“绥西”即绥远西部,具体来说是指东至包头,西至宁夏,南至黄河,北至狼山,俗名曰“后套”的地区和包头河西之一部分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