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13071700000015

第15章 用《周易》的智慧开创人生(1)

初次相识李保正

2007年的高中同学聚会时,我去北京开会了,住合肥的校友李群带给我一本有关周易的书,被王稼祥纪念馆馆长王善德接了二把,我并不在意,因为国学基础不好,看不懂《周易》,而这男同学尽管是政府官员,但对于《易经》感兴趣,他留着也物有所值。今年的同学会上见到这个女同学,说书是她哥哥写的,她哥当过铝制品厂厂长,海南办事处主任,曾经在芜湖响当当的企业当领导,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怎么会写这样“唯心”的著作呢?我顿时来了兴趣。可是书已经要不回来了,李群就让他哥给我送来一本,这样我才见到了书的作者李保正。

书做得很雅致,淡黄的封面上,一个古人仰卧榻上,似乎是编者的代表人物,悠闲而大度,书名是《大众周易160问》,竖排,古色古香透着典雅之光。封面人物当然不是《周易》的编撰者,但书的作者李保正坐在我面前,与我设想的干巴枯瘦、神秘莫测的人完全不一样。

长期以来,算命的,看风水的,看手相的,因《周易》的名声很大,所以都拿它做招牌,使人觉得它是一本宣传封建迷信的书。通过这本书,我走进了《周易》,走近了作者:他的儒雅、稳重、睿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才明白《周易》是文学、中医学、哲学的源头,是充满大智慧、大哲理的书,《周易》的智慧指导开创了作者的一生。

早就听说,李群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有知识的文化人,但是在唯成分的年代,父母的不幸遭遇也给他们求学的道路铺上了阴影。然而,哲学是讲究辩证唯物论的,充满了变数,对于他的人生也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不可能为之而为之,使他的人生之路也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奇迹。奇迹之一,是他居然还能考上大学。

不是上天有意关照,就是他从小就吸取了母亲灌输的《周易》教育,尤其是出自《周易》的成语“自强不息”给他极大的鼓舞。母亲给他说过,原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意思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应当学习天道,永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父母亲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在交通大学学无线电专业,开始在国民党南京政府伪国防部工作,抗战时到重庆成为总统侍从室特别电台台长,在国民党上层工作。解放后,由于政治历史原因,以历史反革命罪被判刑8年,留场管制5年。

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艰难度日,每天粗茶淡饭,却都有一个保留节目:那就是在默默无语的晚饭以后,连碗筷也不收拾,大家围坐在桌子边听母亲讲话。不仅点评他们各人的表现,也给他们灌输《周易》的人生的哲理,她用八卦卦象歌诀“乾三连,坤六断”,教儿子绘制八卦卦象,《周易》中的名言就成了他们的人生格言。在这些充满睿智的《周易》哲理影响下,李保正人生的道路没有走偏,以后他上大学,进入社会,始终没有放弃对《周易》的研究,随着阅历的增多,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其哲理既能充分发挥其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也对以后事业的启示影响也十分显著。

事业在工厂起步

李保正在芜湖一中读的高中,品学兼优,却不敢做考入大学的美梦。但幸运还是降临到他的身上,尽管是安徽农学院,尽管学的木材机械加工专业,尽管分配到集体所有制的芜湖第二机床厂,但大学里学得扎实,小厂分工不细,特别锻炼人,从设计到工艺,几乎所有的机械设备他都摸过,自己的技术都能用上,工作兢兢业业,技术全面专业,在厂里得到群众的赞誉,两次当上市人大代表,一次当上区人大代表。一个背着家庭历史问题的技术人员,依靠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命运第二次给他打开第二道大门。

1981年,芜湖铝制品厂因大型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生产流水线不能正常运转,市经委在全市寻找能够解决流水线生产的技术干部,将已经是高工的李保正一纸调令,调去当铝制品厂管理技术的副厂长,他顿时有“否极泰来”的感觉。新产品、新设备,他运用大学的专业与在二机床的实践经验投入生产,以果敢的行动来培训自己的优良品德,“果行育德”,脱颖而出,杰出的才干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勤政奉公的良好口碑得到职工的拥戴,命运第三次向他微笑——提拔他担任企业的第一把手。

那是1987年,正是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可也正是他家庭内外交困的时候,父母已经年老体衰,两个儿子正在毕业考试的当头:一个即将参加高考,一个正要中考,而妻子患了脑瘤,需要到上海手术,恨无分身法,何况还是千多号人的一个中型企业,他应该请假照顾家人,哪里有精力为企业挑大梁?

大家都说企业需要他,否则“群龙无首”啊。他心中有数:在《周易》里,原来的意思正好相反,“见群龙无首”是说天空中出现了一群龙,但都不以首领自居,比喻一群能干的人,没有领导也是可以的。但是,他也知道,企业是不可以的。在担任副厂长的四年中,他早已经诊断出企业的弊病,也有发展生产的规划。他想起了出自《周易》清华大学校训为“厚德载物”这几个字,原句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突然有了启发:应该学习大地的厚实和顺气势,载育万物。

在个人的困难与单位的需要平衡中,他力量的天平倾斜到事业一边。匆匆把妻子送到上海,手术结束后,托付单位驻上海办事处的小吴和他的家人照顾病妻,他赶回芜湖,投入到企业的管理中。那段时间,家里厂里学校医院,几处牵肠挂肚,睡觉时间都只能在车上,那种疲于奔命的感觉几乎让他崩溃,但通过那段时间的考验后,再大的困难也能抵抗过去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老子的哲理,他认为“小鲜”是小鱼,烧小鱼是不能频繁地翻来覆去,折腾多了一定会一团糟。所以,在百废待兴中他只是循序渐进,慢慢地作一些微调,保持企业的平稳发展。也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周易》中倡导的“贤德善俗”那样,以自己的优秀品格改善企业的不良风气。生产发展了,利润增加了,厂房建设起来了,职工宿舍也盖起来了,一改过去那破破烂烂的形象,千人企业,税利百万以上,铝制品厂成为二轻系统屈指可数的明星大户、优秀企业。担任厂长不到几年就彻底改变了面貌,他应该有功成名就的自豪感了,但他越来越不看好自己的产品,一天需要铝几十吨,只是一个熔化加工的过程,而且/加工链太长,产品将被淘汰,是个夕阳工业,他1987年就写下了《铝制品行业关键设备最佳更新时期的探讨》,被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三等优秀学术论文,1989年,他写下了《铝制器皿毒性分析及其正确使用》,被评为省科学技术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那个时候就开始考虑到企业设备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童年时受到母亲的教育就有“物极必反”这条辩证法,因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周易》中“否极泰来”这是好的走向,但反过来说呢?“盛极必衰”也时刻提醒他居安思危。

他认为:“智慧与知识不一样,知识可以爆炸式地增长,但人生的智慧却远没有那么多,能够产生火花光华、给人震撼与启示的智慧就更少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一种大智慧,只有不断变革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987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李保正也发现了商机:那时尽管用电还处于控制阶段,但洗衣机、电冰箱已经开始普及,下一步家电应该是空调了,它一定是朝阳产品,能够尽快大批量生产一定有生命力。

他到外地参观,各地都刚刚起步:格力空调还在楼梯档里安装,科龙空调的简易生产线也是安放在竹棚下的泥巴地里,而当时李保正企业的起步比起它们还算正规:他一个老师跟日本人干了三年,拥有全套的正规的软件资料,这是技术的可靠支持。他的厂房与车间改造后颇具规模,硬件符合条件。那时候合肥的小天鹅空调已经上马,可批量很少,他想去取经,但那是军用企业,不让人参观。他带着技术人员找老师帮忙,趁中午职工吃饭的时间溜进车间偷偷摸摸地看,对那里流水线生产现场有了概念,回来改造了厂房,调配了四个大学生,专门负责空调的生产与技术。带着技术人员投入空调的试制。1992年12月,他开发的“KC—15A小型窗式空调器”获得了芜湖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因他在促进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也得了芜湖市政府的先进工作者的称号,被国家轻工业部评为全国轻工业先进科技工作者。这两项奖励后来使他的退休工资增加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