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君子如茶:李幼谦记人散文集
13071700000014

第14章 坐奔驰的愚公(3)

近百个被水浸润的溶洞,难道就没有进深长、空间大的?国栋不信,这么些洞,只要开发出一两个,就更能提升丫山的价值。为此,他绞尽脑汁,组织了七人登山队,一处处考察摸底。为考察溶洞,他亲自下水探险。有的地方水太深,就用绳子捆在身上,打着手电筒,一步步地朝前摸索,直到水没过胸口、将齐脖子了,他才很不甘心地回返。

这天,他把下属又招集在茶楼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九龙洞里有水,能否开拓一下,蓄积起来?有人说:自然景点要自然,如果造坝放炮,把水炸没了怎么办?他费尽心机想办法,摆几块砖头在地下示范,把他的方案提出来:洞口加大,从芜湖铸造厂订制了两个大闸门,便于人工控制水流。改造好后,一天暴雨倾盆,洞里的地表水被挤压到山顶上。这时候汪国栋叫孙书记到现场观看:“你把时间算好,我们打开闸门,看山上流淌下来的瀑布水量与时间。“闸门一开,可不得了,20来米宽的水面,40来米高的落差,足足流了26分钟。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观!这样的大瀑布如果人工控制水流能够形成,定时给游客观看,等于把贵州黄果树瀑布搬运到安徽来了,于是大喜过望,以为他是歪打正着。其实很少有人知道,汪国栋也是个水电专家。丫山考验汪国栋,溶洞与他捉迷藏。拿秋雨洞来说,如无底洞笔直地深入地底,里面还有什么东西?他从芜湖找来五人探险小组,自己不放心相跟着,看见三个队员垂直下井,对讲机报告:40米下有天桥,但以后越走越窄,50米以后又无路可走了。他纳闷:一个大洞口,怎么里面会没有大量的钟乳石?

开发“五一“洞那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洞口不小,据说大旱时老百姓从里面抽水抗旱,现在情况如何?他想看看洞里除了水还有什么?果断地决定把洞挖开。工程量不小,纵横交错地挖开170米,里面有90米的水道,顺水挖去,下面是河流,五个工人连续干了两年多,投入了二十几万资金,但洞里的容量并不大,到最后,被没顶的地下河水挡住了去路。孙书记亲自下去探明了情况,而且画了图给汪国栋看,他还不甘心:“我听你讲了,看过你画的图了,但是我还是要自己进去看看。“于是,不顾别人阻拦,他头戴矿灯,腰系绳索,深入地底,一步步淌水进去,直到没路可走。他还不罢休,办事迅速,又从市里找了潜水员来,可是里面黑咕咙昸的,水中不知道是否有空间,谁也不敢下,只好无功而返。

开发难,人际关系的处理更难。也怪他开发的力度太大了,性子太急了,按道理说,如果政府出面解决征地问题后再动工,他的压力就小多了。而且,他与政府签订的合同,价格也是政府制定的,但后来,征地价钱的矛盾都落到他的身上。当初敲锣打鼓欢迎他的农民,一旦觉得利益受到损害,也会找他的麻烦,有吵闹的人,有打架的人,有在施工时把挖掘机搞坏的人……最典型的一次是关于大门楼征地的事,好说歹说不同意,农民非要老板亲自来谈。汪国栋只能丢下自己的事去做通了工作,对方答应了才离开。工作人员立即行动扒了地,拔了树,农民却突然反悔,非要恢复他土地的原状,把大门口停着一个副总的小车泼上大粪。后来又有人近期把景区中巴车上也泼上大粪……又非得让汪总亲自出面才解决问题。

处心积虑建设丫山

管理难,战线长,丫山的容量体量都很大,连当地职工都担心资金来源和老板投资的耐心。但汪国栋不担心,他担心的是人才不足。花钱、出力、劳心、受累……对丫山的感情越来越深,还在于了解这里的人文历史,更感觉这里文化底蕴深厚。

因为有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前先在这里出家,“丫”字的来历传说就是他踩下的山凹。其它的寺院、祠堂、石桥等众多古迹,古老的姓氏宗祠,古代摩崖石刻,唐、宋、明、清时建造的十二座石拱桥等遗存,都是丫山宝贵的财富。大诗人李白在丫山居住并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后走上仕途,汤显祖就是在这里观赏了牡丹后产生灵感,回芜湖雅积楼写下了千古名剧《牡丹亭》,还有韦应物、王安石、陈翦、梅鼎祚等历史名流都在这里留下遗踪……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更加珍贵。

于是,他认识到,人才是宝贝。现在的丫山风景区老总金百平,就是他三年交往,三顾茅庐邀请来的。这个充满阳光的年轻老总远离繁华,甘于寂寞,第一天来丫山就到神仙洞拍了许多照片,从此爱上了丫山。用他的话说:“就是汪总的执着精神吸引了我,他为人好,有信念,能坚持,所以我放弃了较好的平台来到这里,不是为工资,过来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虽然压力很大,但想到汪总原来也是个草根人物,一个农村的孩子走出来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说明每个人都是人才,关键是否物尽其用。企业的生存,开发的矛盾不会少,现在虽然年轻,也不是享受成果的时候,我要把丫山当事业来做,能做到哪一步是哪一步。”现在他正积极地组织营销队伍、筹建拓展业务、打造文化丫山。

同时,汪总又多次召集省内旅行社总经理和省市各级旅游部门相关领导参观丫山风景区,品味丫山美食、游览民俗博物馆,让旅行社负责人更加真实地感受丫山风景区的魅力。

丫山的一草一木都是宝贝,丫山的人也是宝贝。当初支持他开发的蒋国清、孙朴松等都是他的得力助手。汪国栋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职工都说他对人不错。因为他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深知农民的疾苦,那怕他开着奔驰,只要看见艰难上山的村民,只要车空着,他都捎带,对下属也同样吩咐。村里有红白喜事,他知道了都要送红包,逢年过节还去慰问孤寡老人。而今,用工尽量用山上的民工,过去他们种药用牡丹,四五年才能收获丹皮,十斤也顶不上现在一天的工钱。他想早点把丫山开发出来,游客多了,山民可以办农家乐,也可以让游客自己动手采集山上水果,促进果木发展,到那时,丫山就真正成为花果山了。

雷厉风行是汪国栋成功的诀窍之一。今天打定主意,明天他就能实施,游步道就是这样。100元一小时的大型机械租费他也在所不惜。下属提醒他:已经协商好的,政府负责三通一平,何必要我们自己花钱?他说:“等不及了,我自己拿钱先修!”不在景点区的征地本来也不该他出钱,他也出资不少。有朋友提醒他不能做冤大头,他却说他喜欢“吃亏是福”的格言。

道路修好后要清理石林,在石海迷宫那里,大量的泥沙把千奇百怪的奇异石头掩盖了大半截,比纯粹的挖山还要艰难。但他一旦决定,第二天就吩咐下面通知要一百个民工砍伐杂树野草。山上召集人也不容易,几十人边清理植物边挖土。他又思索如何在运土方面提高效益:水冲?哪里有那么多的水?吊车?大型机械如何能进入石林中运作?塑料桶倒?土很粘,操作不快……最后,他想到了用皮带机,人工挖出的泥土通过机械运下去,填起一片停车场,手下人都佩服他聪明。

知道牡丹有活血化淤的功能,八十年代就有人用花朵做菜烧汤,他又组织开发了牡丹茶,利用偏远地方摘花促根的方式收集花瓣,尽管还没形成规模经营,但已经实验成功。

性格决定爱好,爱好决定事业。他的爱好都不俗,当汪国栋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贫困、踏上致富之路后,他把爱好与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了:爱旅游促使他开发这项朝阳事业。目前除了丫山、板子矶两个景点外,他还把九华山漂流整体搬运过来,在芜湖市中心的赭山东大门设立了旅游公司,只要头天预约,第二天就有车送游客出行。

爱收藏可是种古典爱好。开始是喜欢古玩,后来喜欢古旧家具,再后来,民俗的东西都在他的收藏范围内。为此,他收集了29卡车的东西,大约有六千多件,目前暂时放在西凤山庄,蒋国清负责为他管理。陈列了18个房间,还只是他藏品的三分之一,还有5个仓库堆放东西,足以再开辟两个颇具规模的陈列馆。目前没收门票,也鲜为人知,但已经接待了几万观众。

据专家考证,丫山在中世纪前为浅海,沉积了厚度超过一万多米的沉积岩,3亿多年前山露出海平面,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形成丫山褶皱,具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于是,汪国栋在开发的同时,也开始准备申报地质公园。经过几年的投入,2007年丫山风景区通过了安徽省级地质公园的验收。为保护地质地貌遗址,第二年又组织人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地质公园的发展:制定了《丫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成立了地质遗迹保护小组,初步建立了地质遗迹保护数据库。

2008年12月8日,丫山省级地质公园正式开园,410平方米的省级地质博物馆和奇石馆同时开放,公园内主要景点137个,分为5个地质遗迹景区,游客不仅可以在郁郁葱葱的植被间徜徉于奇石林立,还可以到馆内集中参观地质变迁后的遗迹标本百多件。还有各类珍贵的古动物化石、妙不可言的根雕、水文地质景观、珍奇的动植物等。目前,丫山地质公园已被列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到各种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了解有关喀斯特地貌的知识。

另外,丫山有丰富的石头种类,多少年来,就有农民找到好石头卖给外地来客,旅游景点的开发,无疑有力地保护了当地资源。

他要建造一座花果山,一年四季都有花。去年种植了紫薇、勺药、月季、观赏牡丹外,还想种更多的花。一天,他突然叫了孙书记:“你带车到处跑,沿路上看到有端午锦花籽的,都给我捋来。”孙书记到处转,向人要,有不好说话的就甩香烟,一下子收集了两麻袋。消息传开,乡民都以为那东西是宝贝,要不谁能开小车来收集那么多?现在,那些花籽都生根开花在丫山了。

大家都劝他,这么大座山,这么多景点,需要边开发边开放,不能遍地开花,否则投入大管理也难。汪国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地说:“你们老是说我遍地开花,我的心思你们不晓得?”只要是丫山人,谁不知道他的心思?就是想早点把丫山打造成一个优秀景点,可是,这么大面积的风景区开发,全国也没有一处是纯粹民营投资的呀。

花山石林间,而今建立了几十个草亭,四百元一个,自然不高档,但他觉得圆木围着,人坐着不舒服,还想有靠背的椅子。走到一个亭子,他看见里面凹凸有两块石头,笑道:“这里不是没有名字吗?就叫阴阳亭吧。”说着笑得哈哈的。大概,他想到牡丹如软香的女子,怪石是铿锵的石头,花海石林,阴阳结合,美人英雄,天然绝配了。

燕倪洞以奇特的洞口早被人熟悉,但经过开发后,却比原来扩大了三倍。神仙洞里面有菩萨,外面曾经有尼庵,可惜都在“革命年代”被摧毁了,现在若恢复又是一处名胜。

丫山的首绝当属牡丹,但几千亩都是生产药材丹皮的单瓣花,为提高观赏性,他引进珍惜品种,汇集了河南洛阳、山东菏泽以及英、美、法等国9大色系200多个精品的万余株花,浓艳芳菲,一株一簇连成一片,安家一年后,反客为主占领了山头、山谷、山坡的牡丹园。2006年,他还花费万多元引进了一棵百年生长史的牡丹王,身高有1.45米,花开时约300余朵,重达千多斤,放着鞭炮迎接系着红绳的花王上山时,他也亲自去抬。可惜花王水土不服,还是香消玉殒了,老总十分难受,几天不开笑脸,但在建造牡丹园中的阁楼时,他又身先士卒扛木头去了。

虽然,丫山比起太行山小得多,但建设一座山远远比摧毁一座山艰难得多。汪国栋是个当代愚公,他不仅要靠子子孙孙来开发建设,他还要依靠他的团队。所以,当地祖祖辈辈把丫山建成牡丹之山的村民是愚公,八十年代起就开发景点的蒋国清、孙朴松等当地村民是愚公、最早与他进驻丫山的张振武等是愚公,后来一届届进驻丫山的老总与山民们、职工们都是愚公,现在如上午的阳光一样清新的金总、周总都是愚公,当然,汪国栋就是丫山愚公的领头牛!

他们不仅有当年愚公百折不挠开山不止的精神,更是懂得科学技术、具有发展眼光、富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愚公。就在我第二次去丫山的中午,几个领导正给我介绍情况,汪总突然电话要他们火速赶回芜湖。我奇怪了,我来丫山的小车还是他专派的,怎么突然抽走我的采访对象?晚上他才电话告诉我,手下职务不低的领导突然辞职了……

我想这么什么了不起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老总,既要留人也要放人,我正应他的要求给他推荐了一个文字很棒的人才,现有的与后来的人,只要跟汪国栋一样耐得寂寞,不怕吃苦,勇于开拓,执着于丫山的开发建设,那里一定会成为芜湖景点最集中、规模最宏大、设施最齐备、风景最优美的一流景区。

祝福丫山!感谢建设丫山的当代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