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价值投资的中国式守望
13071300000006

第6章 市场效率论的投资误导性(2)

更富有戏剧性的是那些在一个月前还在批评中国股市“泡沫化”的几位主要人物,都突然齐刷刷地改了口。谢国忠说:“首先要声明一下的是,我说股市有泡沫,并不是说大盘就一定会跌下去,泡沫有时可以很大,还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我并没有说过不可以买A股。”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说:“中国股市的泡沫在总体上尚未形成。”尤其是成思危副委员长竟然说是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翻译错了,将他讲话中的“Would”(可能)错译成了Will(肯定口气,“将要”)了。

就在中国股市争论“泡沫化”之际,新批准的那些老外们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持股仓位迅速提升到96%,全然不理会中国A股的“泡沫论”。

就这样,因为人们的贪婪、不理性,对市场展望的不确定性,以及随意的市场言论,中国股市在2007年的几个月里便完成了几次V型翻转历程,然后股指又拐头向下,出现新一轮恐慌、可怖性的出逃和大跌,尔后又是让人看不懂的反转,如此循环往复,了无穷尽。难道说这样的市场震荡,能说是合理、理性、有效率的吗?

5、市场的非理性是可模拟的。我们选择的是典型的公司模式,股价围绕公司内在价值为基准上下来回震荡。我们又假设公司的内在价值在一段时间里会缓慢且稳定增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股价很少刚好等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多数的时候是依据投资人看法,股价不是被高估就是被低估。假设这样的关系存在于正在交易的每只股票上,我们可以把这些股价区分为七个不同的阶段:

阶段一:受某些因素影响,股价低于公司内在价值,这些因素有的是和公司有关联的,有的则无关联。在此阶段,投资人十分担心。显然,此时的股价并未反映出公司的真实价值。

阶段二:在这个阶段,悲观情绪不断蔓延,以至达到顶峰。尽管公司内在价值不断上升,股价仍大幅下跌。这一阶段,内在价值折价最大。

阶段三:随着投资人观点的改变,股价开始扬升。公司市值还在持续增加,此时股价爬升的速度比公司内在价值增加还要快。在某一价位时,两者达到均衡,但是此时股价已高于公司的公平市价。

阶段四: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认同这只正在攀升的股票,股价每天的上涨似乎肯定了投资人买进的决定正确无误,于是日成交量放得更大,出现了许多跟风盘。这一阶段,投资者亟欲从热门股上赚取20%或30%不等的盈利。此时,基金经理人也纷纷加入买盘者行列,买气催生买气,导致溢价更大。

阶段五:涨势已达到最后冲刺阶段。每日价格波动愈发剧烈,且股价与内在价值的乖离率越来越大,买卖双方必须向外寻求更多让股价继续上涨的正当理由。在这一阶段,人们不再相信历史,投资人敢于不断追高股价,对未来的收益预期充满期望。

阶段六:由于股价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实在太远,股价注定会有崩跌的一天。事实上,整体下滑趋势已经显现,任何一个不起眼的事件都会成为引发下跌的导火线,只是为时较为短暂,不易为已被冲昏了头脑的投资人注意而已。

阶段七:卖压白热化,股价加速下跌,投资人再度陷入悲观境地。然而,他们依然不关心股票背后的公司内在价值,似乎也全然不在意股价的连番大跌正在日益接近股票的内在价值,他们唯一焦虑的是每时每刻都在被侵蚀、流失的账面获利,并想着为避免认赔而寻求一条杀出重围的机会。这时候,股票交易价格常常甚至低过公司的内在价值。

我们成百上千次地看到过类似的循环模式在不断上演,有时完成这一循环需要数年,有时却只要几个月甚至更短时间。最不寻常的是投资人并未因此总结学习使自己的投资行为变得聪明一点,到了下次循环开始时,他们在另一只或另一类股票上依然如法炮制,重蹈过去操作的覆辙。

6、行为财务学的研究给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提供了市场是否有效率的有力依据,即人们在在处理财务时常犯许多愚蠢的错误并且做出不合逻辑的假设。美国学院派学者莫尔。泰勒深入挖掘心理学概念,进而解释人们思考中非理性部分,它们包括:许多心理学研究都指出,投资人的误判通常发生在他们过分自信的时候。如果你对一群驾驶员做问卷调查,问他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优于别人,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说他们是最优秀的驾驶者,相对地也留下了到底谁是最差驾驶者的问题。再举另一个医学方面的例子。一般来说,医生都相信他们有90%的信心能够治愈自己的病人,但事实表明他们的成功概率只有50%。

其实自信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分自信则另当别论。当投资人在处理个人财务事宜时,过分自信就特别具有杀伤力。过分自信的投资人不仅会做出愚蠢的决定,同时也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力,因为这个市场就是由这些自信或不自信的投资人个体组合而成的。

通常,投资人在市场上都喜欢表现出高度自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来的更聪明,可以独具慧眼地挑选会赚钱、会生金蛋的股票,或者在决定买基金时挑选到可以击败大盘的基金经理人。他们倾向于掌握不同于其他投资者更多的市场信息,高估自己的操作知识和技能。他们中有的还将这份自信在网络或其它媒体加以散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对那些不符合自身预期的信息则嗤之以鼻。他们会去思考随手可得的信息,而不去收集鲜有人获得的更深入、更细节的信息。他们热衷于市场的小道消息,以此沾沾自喜,并作为一种自信来进行投资入市。

有什么证据可以拿来证明投资人的这种过分自信呢?根据效率市场理论,投资人应该买进而且持有股票,但我们却发现市场中短线交易情形有增无减,即便是已大开价值投资风气之先的当今,市场短线操作行为仍然十分普遍,甚至可以说猖獗。泰勒认为,大多数投资人和基金经理人都以为自己掌握着“来源可靠”的信息,他们的操作绩效当然也超越别人。

太过自信可以用来解释为何有这么多投资者会在市场中犯错,他们似乎从所收集到的资料中获得了太多信心,进而认定自己的判断绝不会有错。假如所有投资人都认为他们手中握有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认定这一大堆的信息都是其他投资人所不知道的,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冲动的短线交易。这是产生股票市场波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和公共事务教授丹尼尔·卡内曼说:“投资者很难想象自己不比一般人聪明。”但残酷的事实是,并非每个人都比一般人聪明。过分自信不但能用来解释过度的市场短线交易行为,也可以解释过去多少年来市场上所经历过的种种反复无常。卡内曼相信,过分自信的结果必然造成过分非理性。在这一点上,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也提出过相同警告。但是,尽管有理智的人士不断在告诫大家股票价格已经过高,投资人还是争先恐后地蜂拥进入到已经疯狂的股市里。

个人会因错误判断影响其投资成功。当成千上万人做出错误判断,这种集合起来的力量有可能大到颠覆市场,并将市场推向毁灭之途。市场上盲从潮流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致加总起来的错误判断倍数使情况变得更糟。在充满非理性行为的股票市场中,少数以理性行动的人会是大劫难中绝无仅有的生还者。

总之,在很多情况下,投资者只是基于对证券市场的一种自我理解和自我诠释。由于投资者的认识与证券市场之间不断存在着互动,加之投资者认识上的不完全,投资者作为市场参与者是无法客观地树立起真正的市场标准的。可以说,投资者研究市场、认识市场,以及以此作为指导自身的市场投资行动时,常常是以偏见作为替代的。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十分确信股价最终是没有效率的,进而判断出市场是没有效率的。如果金融市场真如有些学者声称的那样有效率,我们应当可以见到在基金经理人、信托公司职员和投资人中战胜市场者会和被市场击败者的数目一样之多,即战胜和落后市场的概率各半。然而,事实上,大多数的专业人士都败给了上证综指50指数。例如,多年累计下来有超过90%的基金经理人的基金绩效落后于上证综指50指数。这些数据背后深含的意义再次表明,市场绝非是有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