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
12946200000003

第3章 《孟子》名句

【仁者无敌】仁者无敌。

【参考译文】施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

【保民而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参考译文】爱护人民而去统一天下,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抵挡你了。

【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参考译文】尊敬自家的老人,推而广之,也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推而广之,也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权与度】权①,然后知轻重;度②,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注释】① 权:用秤称重量。② 度:用尺子量长短。

【参考译文】把东西称一称,然后才知道它是轻是重;用尺子量一量,然后才知道它是长是短。所有的东西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恒产与恒心】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参考译文】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有恒久不变的善心,只有士人君子才能做到。如果是普通百姓,那么没有固定的产业因此也就没有恒久不变的善心。

【谨庠序】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释】① 庠(xiáng)序:商周时代的学校。

【参考译文】谨慎认真地开展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来反复申诫学生,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在路上行走也就不用自己背重物了。

【与民同乐】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和百姓共同快乐。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参考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国君要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

【用贤】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参考译文】亲信左右都说某人贤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贤能,还不可轻信;等到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贤能,此时再去考察他;如果发现他果真贤能,再任用他。

【乘势与待时】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①,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zī)基:锄头农具。

【参考译文】虽然有智慧,不如利用有利的形势;虽然有农具,不如等待农时的到来。You

【自反】自反而不缩①,虽褐宽博②,吾不③惴④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注释】① 缩:直。② 褐:毛布、粗布。宽博:宽大的衣服。褐宽博:指贫贱者。③ 不:岂不。④ 惴(zhuì):恐惧害怕。

【参考译文】反省自己而觉得理亏,即使面对的是穿宽大布衣的贫民,我怎么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而觉得理直,即使面对的是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浩然之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①也。

【注释】① 馁:空虚贫乏,丧失勇气。

【参考译文】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极其广大、极其磅礴强盛,如果用直道去培养它而不去损害,它就会充塞在天地之间。这种气,必须与正义和大道相配合。如果没有这两种品德,它就会空虚贫乏、丧失力量。

【以德服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参考译文】用武力使别人服从的人,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是因为力量不够罢了;用仁德使别人服从的人,别人的内心愉悦因此是真心服从,就如同孔门七十弟子归服孔子那样。

【尊贤使能】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参考译文】尊重有贤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职,那么天下的士人就会很欣悦,愿意在这个朝廷效力了。

【仁义礼智之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参考译文】不忍他人伤痛之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之心,是义的发端;辞谢推让之心,是礼的发端;明辨是非之心,是智的发端。

【仁】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孟子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参考译文】仁,是上天所赋予的最尊崇的爵位,是人所能拥有的最安逸的住宅。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参考译文】有仁德的人行事如同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身心然后再放箭,发射之后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只会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毛病罢了。

【与人为善】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①有(yòu):又,表示更进一层。

【参考译文】大舜帝的德行(比子路、禹)更伟大,他的行善没有自己和他人的区分,他总是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乐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并拿来行善。……所以君子没有哪一种德行比帮助他人为善更大了。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参考译文】有利的气候比不上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比不上得到民心之和。……限制人民不必依靠疆域的界限,保卫国都不必依靠山川的险阻,扬威天下不必凭借武器的精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译文】拥有道义的一方得到的拥护就多,失去道义的一方得到的拥护就少。拥护者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反对他;拥护者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用全天下所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因此君子或者不用发动战争,而一旦开战就必然胜利了。

【君子之德】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参考译文】君子的品德,就像是风;小人的品德,就像是草;草被风吹过,一定会随风而倒。

【惠,忠,仁】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参考译文】分人财物叫做惠,教人为善叫做忠,替天下人民物色到杰出的人才叫做仁。因此(我认为)把天下让给别人很容易,能够治理天下的人却很难。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荣华富贵不能动摇他的心志,贫穷低贱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和节操,武力威胁不能挫折他的志气。能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平治天下】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①;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注释】① 员:通“圆”。

【参考译文】就算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班那样的技巧,如果不使用圆规和矩尺,也不能画出准确的圆形和方形;就算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凭借六律这种工具,也不能校正五音;就算有尧舜那样的道德,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徒善不为政,徒法不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参考译文】仅有好心是不足以治理国家的,仅有好的法制,也不能让它自己运作(二者必须配合)。

【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参考译文】爱别人却得不到对方的亲近,就反问自己是否仁爱不够;治理民众却治理不好,就反问自己是否智慧不足;礼敬别人却得不到相应的对待,就反问自己是否不够恭敬。凡是行事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应该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自身的行为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归依于你。

【天下国家】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参考译文】人们有句常说的话,都说“天下国家”。(可见)天下的根本是各诸侯国,诸侯国的根本是家,家的根本在个人自身。

【自侮,人侮之】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参考译文】人必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这样别人才会侮辱他;家必定先有自取灭亡的原因,而后别人才会毁灭它;国必定先有受攻伐的原因,而后别人才会讨伐它。

【民之归仁】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

【注释】① 圹:通“旷”,旷野。

【参考译文】老百姓归附于仁君,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里跑一样(自然)。

【亲其亲,长其长】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参考译文】道在近处而往远处去寻找,事情本身很容易却偏要往难处去寻求。(其实只要)人人亲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上,天下就安定了。

【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参考译文】真实行善的心,是天赋予人的本然固有的道理。追求真实行善,是做人本然固有的道理。

【恭俭】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参考译文】谦逊的人不会去侮慢别人,生活节俭的人不会去掠夺别人。

【不为有为】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参考译文】人要有操守,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正大的作为。

【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参考译文】德行高尚的人,即不丢失他们如同婴儿般天真赤忱之心的人。

【君子以仁礼存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参考译文】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省察自己的心。君子用仁来省察自己,用礼来省察自己。有仁德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友】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参考译文】万章问道:“请问交朋友的原则。”孟子说:“不倚仗自己年长,不倚仗自己富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地位)而去交朋友。交朋友,看重的是对方的德行,心中不能有倚仗其他的想法。”

【观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参考译文】吟诵古人创作的诗歌,阅读他们撰写的书籍,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这样可以吗?因此要研究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状况。

【苟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参考译文】假如能够得到滋养,没有东西会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东西会不消亡。

【一暴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①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

【注释】① 暴(pù):曝晒。

【参考译文】即使是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作物,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了。

【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参考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想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拥有,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了。

【学问之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参考译文】做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找回那已经丧失的本心罢了。

【心之官则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参考译文】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因而会被外物所蒙蔽。一旦与外物接触,就会被引入迷途了。心的功能却是思考,思考就能获知义理,不思考就得不到。

【饱乎仁义】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参考译文】仁义充足了,就不会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了。广泛的赞誉和好名声都集中在我身上了,就不会羡慕别人的漂亮衣裳了。

【大匠诲人】羿①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②,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①羿(yì):相传是尧的射师。②彀(gòu):张满弓。

【参考译文】羿教人射箭,一定注重要把弓拉满,学射的人也要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育徒弟,一定会依靠圆规和矩尺,学工匠的人,也要依靠圆规和矩尺。

【天将降大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①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②益其所不能。

【注释】① 拂(fú):违逆,不顺。② 曾(zēng):通“增”。

【参考译文】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交到某个人身上的时候,一定会先苦恼他的内心意志,劳累他的筋骨,用饥饿折磨他,让他变得穷困,故意使他的每个行动都不能如意,这样就可以震动他的内心、坚韧他的性情,从而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过而能改】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①于虑,而后作;征②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注释】① 衡:通“横”,横亘、阻塞。② 征:表征、表现。

【参考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而能改正;内心感到困苦,思虑被阻塞,然后才会奋发有为;(有什么想法)要表现在脸上,或用语言说出来,然后才能使人明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在忧患中能够生存,却在安逸享乐中败亡。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①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释】① 见(xiàn):古“现”字。

【参考译文】古时的贤人,志向得到伸展,就把恩惠普施给百姓,志向得不到伸展就修养自身品德,以此展现给世人,行不通的时候就独自修养自身的品行,通了就同时改善天下人的品行。

【善政不如善教】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参考译文】仁德的言论比不上仁德的声誉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比不上良好的教化能够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畏惧它;良好的教化,百姓喜爱它。良好的政治能使得人民财富充足,良好的教育能够使得人民心悦诚服。

【君子有三乐】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参考译文】君子有三种快乐,……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患,这是第一种快乐。抬头不愧对苍天,低头不愧对世人,这是第二种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对他们进行教育,这是第三种快乐。

【观于海者难为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参考译文】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很小。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其他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很难被其他言论所迷惑。

【饥者甘食】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参考译文】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美味,口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可口,这是没有尝出食物和饮料正常的滋味,因为饥饿和口渴妨害了他们的判断。难道只有嘴巴和肠胃有饥饿和口渴的妨害吗?人的心也都会有这样的妨害。一个人如果能不被饥饿和口渴妨害他内心的判断,就不会为自己富贵不如人而觉得忧虑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参考译文】完全相信《尚书》的记载,那还不如不看《尚书》。

【忍与仁,为与义】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参考译文】每个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情,把这种想法扩大到那些忍心做的事情上,这就是仁。每个人都有不肯去做的事情,把这种想法扩大到那些肯做的事情上,这就是义。

【君子之言与守】言近而指①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释】① 指:通“旨”。② 不下带:“带”指腰带。“不下带”,即腰部以上,文中意思是出于心。

【参考译文】内容浅近而内涵却很深远的话,是好话。做起来简约而效果却广大的道,是好道。君子的言论,出于心而饱含深意,言语浅近而道理深远。君子的操持,是通过修养自身的品德从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人们的毛病就像是舍弃自己的田地却去耕种别人的田地,因为他们要求别人的很多很严,但要求自己的却很少很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如好(hào)好(hǎo) 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yǎn,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xuān)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

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wū hū,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tài, 太)甲》曰:“顾(shì)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wū)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pì,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hào)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tì,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zhòng)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zhēn)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tì, 悌),上恤孤而民不倍(bèi,背)。是以君子有(xié)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俱)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pì,僻)则为天下僇(lù,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鉴)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chì)若自其口出;(shí,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bìng,摒)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màn,慢)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zāi,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 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zhì,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子曰: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zhì,智)也与[1](yú,欤)!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zhì ,智),驱而纳诸罟(gǔ) (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bì,避)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jī) 月守也。” [1] 与:通“欤”,语气词。一般在句末。后文不再特殊标注。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尔)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dùn,遁)世不见知

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zào)慥尔!”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gǔ),反求诸其身。君子之道,辟(譬)《诗》‘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曰:兄弟既翕(xi),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nú,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zhāi,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yì)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yǎn,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xiǎng)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xiǎn,显)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zuǎn )大(tài,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tài,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jī)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cháng)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宴)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尝之义,治国其如示(zhì,置)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zhì,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zhì,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lài,徕)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zhāi,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xǐng)月试,既(xì,饩)禀(lǐn,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预)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ji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sān,叁)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xiàn,现)乎蓍(shī)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zhì,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xiàn,现)而章(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quán,拳)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yuán)鼍(tuó)、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曰:“维天之命,於(wū)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wū)乎不(pī,丕)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返)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miù,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yì,)。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早)有誉于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dào)。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zhāi,斋)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xiàn,现)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yuè,悦)。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zhuì,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zhūn)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诗》曰:“衣锦尚(jiǒng)。” 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àn,暗)然而日章(彰);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gé)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fū)钺(yuè)。《诗》曰:“不(pī,丕)显惟德,百辟(bì)其刑之。” 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云:“德(yó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zāi,栽),无声无臭(xiù)”,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