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行走中的言说:一个思想背包客的心路历程
12515400000015

第15章 演讲(2)

第四种兵器:友谊。按照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说法,友谊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礼物。对于这份礼物我们怎么能拒收呢?但是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又说:“友谊是灵魂的姻缘,是可以离散的。”所有这些都说明友谊是重要的,也是复杂的。其实,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为了冲破内心的无助感,我们需要友谊,读书时代的友谊是弥足珍贵的,因为它还没有被社会完全污染。友谊增加了个体在面对虚无时的力量感。按照哈佛大学哲学家诺奇克的观点,友谊构成了“咱们”关系,而“咱们”是一个拥有共同范式的群体,也许,这就是诺奇克所关注的“咱们”关系的本体论的目的所在,在此基础上伦理学才成为“精神的光学”。而在我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呼唤与应答成为可能。孔子所谓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老孔院士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即有朋友来;其实,即便朋友不来,想到朋友所在的地方,也会让我们乏味的生活感到温暖。

第五种兵器:责任。在座的很多同学都是学习伦理学的,对于责任的概念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想告诉你们,责任与未来有关,同时,责任为自由划定了边界,没有相应的责任也就没有相应的自由。每个人在不同的活动场域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庖丁解牛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国家特级厨师老丁硕士,就是因为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所以,他的那把杀牛刀20年没有卷刃,何故?了然于心也。清代龚自珍博士在《明良论四》中提道:“庖丁之解牛,伯牙之操琴,羿之发羽,僚之弄丸,古之所谓神技也。”正因为负责任,特级厨师老丁硕士被历史用浓墨记录下来,试问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个厨师有如此高的声誉?所以,要负好责任也是有条件的,否则责任只是一句空话。

第六种兵器:公民。这是一个很神圣的词汇,它与人类启蒙理性的发展有关,它的本质是对法治精神的恪守,因此它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我不是很喜欢“人民”这个词汇,因为它的概念内涵是模糊的,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人民的概念的外延可以随意伸缩。一个文明人的标志应该是对法的精神的捍卫。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可以不做诗人,但你必须做一个公民,这是俄罗斯启蒙诗人涅克拉索夫的名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主动成为一个公民。

这三种兵器是一个人在公共领域的思想与行动的指南,如果没有形成这些品质,那么我们大家就失败了。我们的社会也就没有了希望。

第七种兵器:专业精神。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专业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专业化,必须具有专业精神,这也是个人在社会领域所从事的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它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永远不要埋怨专业的优劣,任何一个行业做得好的人都是有肉吃,有酒喝的。相反,如果没有实现充分的专业化,任何行业都是可以饿死人的。大家都读到了硕士博士,如果见识还不如那些寻常百姓或者理工科学生,那么你就失败了。我非常喜欢周星驰的一个片子《喜剧之王》,周星星有一句台词我很欣赏:“我是一个演员。”正是这种专业精神,周星星日后真的成为一位优秀的喜剧之王。所以,对于诸位来说,为了今后行走江湖的需要,大家还是需要经常磨洗自己雪藏十年的宝剑。因为,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国更是不需要解释的。所谓成王败寇是也!这是社会领域对一个人工作的要求。

现在是到了分手的时候了,我和各位老师此刻内心充满了喜悦的忧伤,如果你们是军人,那我们为你们开枪送行;如果你们是文人,那么我们将折柳为你们饯行,并预祝阳关古道,芳草连天;如果你是学人,让我们一起为一种理念呐喊。千万不要让我们今天的责任沦落为明天的一种内疚。巍巍岳麓,汤汤湘水,让我们记住美好,记住爱,记住我们担负的责任,母校时刻期待你们思想飞扬的日子。再见了,朋友们,不论未来你遭遇什么样的人生际遇,请记住,“人生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这是里尔克的一句诗,让我们共勉,就此别过!

(20090617)

3.最低限度的思想与责任

3.1 大学的精神地图

在大学里工作,总是无法绕过一个老话题:什么是大学?如今,一说到大学,几乎每个人都会想起七十年前梅贻琦先生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选择: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时至今日,我仍认为梅先生在当时的背景下给出了关于大学的一个漂亮的回答。在形同鱼与熊掌的困境间,梅先生的选择具有路标性的作用,可以说,他的理念温暖了几代人对于大学的怀想,那是中国大学早期的精神地图,有此等气魄,梅先生可以瞑目了!问题是,今天我们是否仍然以此来界定大学?如果今天的理念仍旧锁定在梅先生的二元模式中,那么我们真的是愧对先人,毫无进步可言。要知道,梅先生所处的时代是物质条件极端艰难的,在那种背景下,梅先生决然地在稀缺的物质与稀缺的大师之间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大师优先!为灰暗年代的大学留出一抹温暖的亮色和光芒,而恰恰是这种光芒,让我们今天的有些大学相形见绌,羞愧难当。笔者曾私下里与朋友们言道:大学是用来引领时代的,而不是被影响的。大学的高度代表了当时当地的思想高度。因此,我认为今天的大学理念应该是三元结构:大楼、大师与大道。大学的伟大在于它所散播的大道,那是对事物背后不变的和永恒本性的追求。由此,“道”说出了时代的困惑以及可能的解决之路。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大道无形的道理。如果一个大学,偏离了对大道的追求,那注定是无法成为卓越大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一个使命就是通过对大道的追求,为时代、为莘莘学子,确立一幅清晰的精神地图。换言之,就是大学必须为她的时代确立一套清晰的坐标系,以此确立时代和公众的行为边界。在我看来,这套坐标系由三个维度构成:真假、善恶、美丑。这三个维度都是由对立的两极构成,通过对真、善、美的追求,保证了社会进步的动力之源。其实,这三对概念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之物。我们很少有人去考虑:追求真理对我们的人生有何帮助?有人戏言真理与我们一毛钱的干系都没有,真的是这样吗?在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度,真理是唯一可以救赎我们的力量。这是20世纪一项非常伟大的哲学贡献,尽管无法展开论述,但简单地说,人,作为存在者在时间的旅途中是被遮蔽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蔽的过程,让存在显现出来,在寻找真理的征途中,你被遗失的自我开始被找回来,开始变得澄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与存在者的自由有关。如果说真理处理了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那么善则直接处理了人与人的关系,美则提供了人对于自己内心的愉悦的满足。这三个维度,确立了大学的精神地图,而它是用来划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也是通向理想的必由之路。由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办学理念,倡导的方向与追求偏重于器与术的层面,导致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有一技之长的无思匠人,所以大学影响力每况愈下,最后沦落到被社会影响和左右。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在这个无法绕开的悖论性命运之中,如果大学缺少了对于大道的尊敬与热爱,我们还能行多远呢?

3.2 思想的远方: 一门无用之学的理想

功利主义时代的大学教育,大多以是否有用来衡量一门学科的价值。所以,今天我们大学里开设的都是对学生们有用的课程,那些用处短期内无法显现的课程就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化状态。多年以后,随着技艺的更新,我们发现自己与大学之间的那条精神纽带就这样慢慢褪色了,在时光的洪流中,大学日渐远去。那些“辛苦遭逢起一经”的岁月怎么会丢失了呢?良心不安之余,我们不禁想问: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其实,这个场景是我多年来与那些在人生江湖上打拼多年的曾经的大学生们聊天后得来的。这个问题困惑我好多年,今天想来,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其一,什么是有用与无用的划分标准?其二,人的一生靠什么来维系?关于有用之学最简洁的说法就是能够凭借一门学习来的技艺换来生存所需,而无用之学则是说那门技艺很难完成此项任务。所以,今天大学里的课程设置大多与谋生技能有关,包括学生们考取的各类资格证书也是为谋生所驱使。这种实用主义传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五千年来,我们这个族群一直在为生存苦苦挣扎,导致对物理性生存的追求总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念大学也无非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谋生手段而已。在传统的天井里,我不想过多责备这种价值取向,现在的问题是,人这一生要如何度过?我在课堂上曾对学生们说,人这种动物是靠两种消费维系的,换言之,人的存在里包含两种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需要靠消费物质产品来维系,而精神生活则靠消费精神产品来维系。物质产品的获得,就要通过我们所学的有用之学来完成,而精神产品的获得则要靠那些无用之学来提供。在一个盛行有用之学的年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用之学的贫乏。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物质贫乏相对比较容易解决,而精神贫乏则很难处理。大学的伟大在于它为这个社会提供了无数排解思想迷途的精神产品,当大学丧失这种功能的时候,大学的荣耀与尊严也就快速贬值。

我所从事的哲学就是这样一门生产精神产品的无用之学。按照传统的说法,哲学就是爱智慧之学,这种描述真的很神奇,它把人类最积极的情感“爱”和最大的美德“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真是很荣耀的事情。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这个说法基本上可以和上帝在创世之初的那句神奇的“要有光”相媲美。遗憾的是,当哲学被任意拆解的时候,哲学的两大本性也随之快速丧失。我曾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国最落后的不是科技,而是思想文化,而且这种差距对国家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它甚至关系到我们是否还有未来的问题。没有思想的繁荣是另一种贫困,而且,那种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当一个大学不能为社会建构合理的精神地图的精确坐标的时候,价值观的输出就是一句空话。通俗地讲,大学应该向社会输出正确的真理标准、善恶的区分、美丑的甄别。这些思想的路标界定了个体行为的合理空间,在这个理性的空间内,人的尊严才是现实的,也只有在这样的思想基准线上,一个好的社会与人生才是可能的。虽然这些无用之学是换不来面包和啤酒的,但它能让面包与啤酒多一些令人愉悦的味道。因此,无用之学的理想就是拓展人类思想的边疆。

3.3 思想的品位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很喜欢这个句型,毕竟审视是哲学的常规工作。其实,生活是一个被我们严重误读的概念,在我看来,它包括两个层面:生的层面与活的层面。维系“生”只需物质产品足矣,而“活”本身却是有品位要求的,它需要消费精神产品以维系“活”的格调。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的一生仅仅是维持生存而已,远未达到活的境界。基于这种现实,思考一下思想品位的话题是有必要的。作为思想的原材料,精神产品是用来安抚灵魂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欲望、勇气与理性。一种好的精神产品应该具有如下功能:节制欲望、提升勇气以及理性,从而塑造灵魂的新结构。我们当下遭遇的现实是:欲望膨胀、勇气与理性萎缩,这是典型的灵魂扭曲症状。我们需要一种思想来陶冶失衡的灵魂,使之恢复到合理状态。这种努力也就是我所谓的思想的品位问题,人的尊严主要是在精神生活里体现的。我们这个时代比较纠结的地方在于,由于思想的缺席,整个社会蔓延着三种思潮———虚无主义、犬儒主义和颓废主义,这三种思潮已经威胁到我们赖以为继的精神大厦。虚无主义是意义普遍缺失的结果,犬儒主义是勇气不足的表现,颓废主义则是理性孱弱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捍卫自己的思想品位也恰恰是一种可以身体力行的自救行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我们更可能遭遇到的是思想危机,克服思想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对思想品位的追求树立自己强大的内心,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假以时日,这种寂寞的坚持会让你的思想高度转换成你未来的长度,要知道任何生活目标都不是被规定的,而是用我们的思想去发现的。反之,在精神产品严重稀缺的时代,良莠不齐的各种观念充斥街巷,审视的缺席必然带来思想品位的降低,也就无法形成强大的内心,最后必定会影响到心灵对于至善的追求。有什么样的思想品位,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和社会。

3.4 美德与责任

对于思想品位的捍卫与追求,无非是想达到一个目标:确立强大的内心,以此,让灵魂与美德发生契合关系。按照古希腊人的传统,我们把公民所应坚守的美德分为四种:智慧、勇敢、正义与节制。一旦四种美德在内心扎根,我们将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愉悦,这就是灵魂的安宁。毕竟,幸福就是对美德的回报,更直白地说,美德即幸福。课堂上,我曾对同学们说,即便按照功利主义模式计算,做一个好人也是划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