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东周列国志
12106100000045

第45章 盟召陵礼款楚大夫会葵邱义戴周天子(1)

话说屈完再次来到齐军,请求面见桓公。管仲说道:“楚使再次前来,一定是想请求和解。请主公对他以礼相待。”屈完拜见桓公,说道:“我国因不向周天子进贡而招致贵国讨伐,我家主公已经知罪。如能言和撤兵,我国愿服从贵国号令。”桓公应允。屈完道谢归国,见到成王说:“桓公已答应撤军,臣也已答应每年按时向周天子进贡,主公可不能失信于人。”不久,就有联军拔营撤兵的谍报传来。成王闻听各路诸侯撤兵,说道:“齐国撤军,一定是因为害怕我国。”于是想反悔进贡之事,子文一旁阻止道:“人家以国君之尊,尚且不失信于一个小民,难道主公还想使一个小民失信于国君吗?”成王无言以对,又派屈完带上礼品八车,到召陵去犒劳八路联军。桓公在召陵听说屈完再次来到,吩咐各路诸侯将军队排开,打算让楚国使者见识一下中原军队的威势。屈完进入齐营,向桓公献上犒劳礼物,桓公命人将礼物分送八路诸侯,然后问屈完道:“屈大夫可曾见识过我中原的强盛?屈完答道:“我僻居汉南,未曾到过中原,今日愿一观贵国军威。”桓公与屈完一同登上战车,看见各路大军各占一方,连绵数十里不绝,齐军一声鼓响,七路响应,鼓声惊天动地,桓公见此情景,喜形于色地向屈完说道:“我有这样强大的军队,怎能不百战百胜,无坚不摧?”屈完答道:“君之所以能成为诸侯盟主,是因为君辅佐周室,爱护百姓。但若说到武力征服天下,楚国虽小,却有方城为堡垒,汉水作天堑,城高水深,即使有百万大军来攻,也未必能使我们屈服。”桓公闻听此言,很是惭愧,说道:“屈大夫真是楚国的良臣,我愿与贵国结为友好盟邦。”屈完大喜,当夜即在齐营中留宿,桓公设宴款待。第二日,桓公命人搭起祭台,举行盟誓,桓公执牛耳为盟主,管仲为司仪,屈完代表成王与各国定了盟书。仪式完毕,屈完再次向桓公、管仲致谢,管仲私下告诉屈完,请楚国将郑将聃伯放回,屈完也代表蔡穆公向齐国道了歉。

管仲下令撤军回国,途中鲍叔牙向管仲问道:“楚国的罪状,本来以僭号称王最为严重。而你却以其拒贡包茅为借口,我实在不明白你的用意。”管仲答道:“楚国僭号称王已有三代,如果硬逼他们革除王号,他们势必不服,到那时我们只好交兵开战,而战争一起,彼此报复,齐、楚两国就再也别想得安宁了。我以包茅为借口,使他们易于接受,而一旦楚国有了认罪之名,我们既可以因此向诸侯们夸耀,又可以向周天子交帐,这样难道不比兵连祸结更好吗?”鲍叔牙赞叹不已。胡曾先生有诗道:楚王南海目无周,仲父当年善用筹。不用寸兵成款约,千秋伯业诵齐侯。

楚成王见八路诸侯军队全部撤走,又想反悔进贡包茅一事。屈完奏道:“不能失信于齐国。只因过去楚国与周室断绝来往,才使齐国独自操纵周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现在我们若能借进贡包茅恢复与周室的关系,就可以和齐国共同控制周天子。”成王应允,便派屈完为使节,命他携带包茅金帛十余车向周朝进贡。周惠王大喜,说道:“楚国不尽职守已有多年,现在如此忠顺,实在是先王神灵感召所致。”于是率人在宗庙向祖先进行祷告,又对楚国大加封赏,最后对屈完道:“好好镇守南荆,别再进犯中原。”屈完叩头退下。

屈完刚离周朝,就有桓公使者隰朋来朝报告桓公征服楚国一事。惠王重礼招待隰朋,隰朋请求拜见太子,惠王面有不喜之色,命人召次子带与太子郑一同出来相见。隰朋观察惠王神色,感觉他好像正为某事犹豫不决。隰朋赶回齐国,对桓公道:“周朝必将大乱!”桓公问:“怎么见得?”隰朋道:“周天子有长子名郑,是先皇后姜氏所生,现已列为东宫太子。姜后去世,妃子陈妫得宠,立为继后。陈妫有子名带,带人品不佳,却甚得惠王喜爱,被称为太叔,臣看惠王神色不安,心中定是在为废郑立带一事犹豫。主公身为诸侯盟主,不能不对此加以干预。”桓公于是召来管仲商议,管仲道:“臣有一计,可以安定周朝。”桓公问道:“何计?”管仲答道:“太子郑所以失宠,是由于他在朝中势单力孤,现在主公可以向周天子上表,就说:‘各国诸侯想见太子,请让太子出朝与诸侯们相会。’太子一出周朝,与我们的君臣名分就定下了,此后周天子即使想加以废除也难以做到。”桓公赞道:“很好。”随即向各国诸侯传书,约定第二年夏天在首止相会。隰朋再次赶到周朝,告诉周天子说:“为了表明对周王的尊重,诸侯们想与太子相会。”周惠王本来不想让太子郑离国,但因惧怕齐国强大,又因诸侯们此举名正言顺,实在难以拒绝,只好应允。

第二年春天,桓公命陈敬仲先行来到首止,建筑宫舍,以等待太子驾临。

仲夏五月,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齐聚首止,太子郑也随后赶到。桓公率诸侯拜见,太子郑再三谦让,坚持要以宾主之礼相见。桓公道:“臣等愧居藩国,见太子如见周王,怎敢不叩首相拜!”太子感激道:“诸位请免礼。”当夜,太子郑派人请桓公来到行宫,向桓公诉说了太叔带想要侍宠夺位之事,桓公听完道:“臣将与各国诸侯会盟,共同拥戴太子,请太子不必担心。“太子郑感激不尽,遂在行宫住下,各国诸侯不敢怠慢,纷纷前来拜见,进献酒食。太子郑不愿长久打扰各国,便想告辞返回周朝,桓公道:“臣等所以挽留太子,就是想让天子知道我们大家爱戴太子,以便阻止太叔带的夺位奸谋。现在盛夏炎暑,等秋天凉爽后,我等定当护送太子还朝。”周惠王见太子久不回返,知他受到桓公爱戴,心中很是不悦。这日太宰周公孔来见,惠王说道:“齐桓公虽然名义上降服了楚国,但实际上却未能使楚国动摇。近来楚国忠诚顺从,已大非昔比,不见得楚国就不如齐国。现在齐国又带头拥戴太子郑,居心叵测,他们想将我置于何地!我打算请太宰写密信给郑国,让他们背齐联楚,削弱齐国势力。”周公孔说道:“楚国恢复进贡,实是齐国的力量所致。主公何必抛弃亲近属国,而依附于南方的蛮夷之邦呢?”惠王道:“郑国不离去,诸侯盟军就无法拆散,谁能保证齐国不存异心呢?我此心已定,太宰不必再说。”周公孔不敢再劝。惠王于是写下一道密旨,封好后交给周公孔,周公孔不知信中内容,只得星夜派人将密旨送交给郑文公。文公见信中写道:“太子郑违背父命,结党营私,无法再继承王位。君若能背齐联楚,共同辅佐次子带,孤愿将国事相托。”文公大喜道:“先君武公庄公,几世为周朝重臣,领袖诸侯,不幸中途衰落,以后厉公虽对周朝有大功,却未受重用。现在周天子独独看中了我,要与我共商国事,各位可以向我祝贺了。”郑大夫孔叔劝道:“齐国昔日为保护郑国而出兵伐楚,现在我们若背齐联楚,有背信义。况且拥戴太子继位,天经地义,主公可不能一意孤行啊!”文公道:“追随霸主桓公不如追随周王。既然周天子不愿传位给太子郑,我又何必多事!”孔叔再次劝道:“周朝律例,王位只传嫡亲长子,幽王宠爱伯服,桓王宠爱子克,庄王宠爱子颓,都曾导致天下动荡。主公不从天下大义,必蹈前人覆辙。”大夫申侯驳道:“天子之命,谁敢违背?我若继续留在齐国联盟,是背弃王命;我若离去,诸侯联盟必会解体。况且太子虽得诸侯拥戴,可太叔也有朝内支持,二人谁胜谁败,实在难以预料。我们不如暂且归去,静观其变。”文公听从了申侯之言,不辞而去。桓公闻讯大怒,即想以太子之名伐郑。管仲劝阻道:“郑国与周朝接壤,此事必有周室操纵。一人去留,不足以阻止联盟大计,待诸侯盟誓后再商议对付郑国也不迟。”桓公应允,于是便在首止的旧祭坛上歃血为盟,其中共有齐、宋、鲁、陈、卫、许、曹七国参与,太子郑亲临观礼。盟词是:“凡我同盟诸国,定当共同辅佐王储,维护周朝王室,若有违背盟誓者,神明灭之。”仪式完毕,太子郑拱手相谢,说道:“诸君不忘周室,我也决不敢忘诸君的恩德。”第二日,太子郑归周,各国纷纷派出车仗护送,齐桓公与卫文公亲自将太子送出卫境,太子垂泪而别。史官有诗赞道:君王溺爱冢嗣危,郑伯甘将大义违。首止一盟储位定,纲常赖此免凌夷。

郑文公听说诸侯结盟,且要讨伐郑国,也就不敢投靠楚国。

却说楚成王听说郑文公未参与首止盟约,大喜道:“我将取得郑国。”于是便派遣使节与申侯串通,说要与郑国结盟。申侯原曾在楚国作官,很有口才,为人贪婪,又极善奉迎,楚文王对他十分宠信。文王去世前,担心后人容不下申侯,便赠白璧给他,让他投奔别国避难。申侯逃奔郑国,在栎侍奉郑厉公,又得到厉公宠信。厉公复国后,申侯被封为大夫。楚臣中许多人与申侯相识,所以今日打通这个关节,要申侯从中活动,使郑文公背齐从楚。

申侯于是向郑文公密谏说:“只有楚国才能抵抗齐国,何况还有周王命令?如果不与楚国联盟,齐、楚两国都将仇视郑国,郑国必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郑文公听信其言,便私下派申侯向楚国送礼进贡。周惠王二十六年,齐桓公率诸侯同盟讨伐郑国,包围了郑地新密。此时申侯仍在楚国,便向楚成王道:“郑国所以归服贵国,是因为只有楚国才可以抗拒齐国。大王若不出兵援郑,臣将无法向我国国君交代。”楚王与群臣商议此事,令尹子文奏道:“召陵之战,许穆公死于军中,齐国因此对许国甚是优厚。许国追随齐国最紧,大王如出兵攻许,诸侯联盟必会回兵救援,那时郑国之围将自动解除。”成王听从子文之计,亲自率兵攻打许国,并将许国都城围困。诸侯联盟闻讯,果然回兵救许,楚国军队闻风撤退回国。申侯回到郑国,自以为有保全郑国之功,洋洋得意,满望可以加官进爵,结果却大失所望,于是便对郑文公产生了怨恨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