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后顺治帝采用了辅政大臣的做法。
辅政大臣,得选择哪些人呢?
首先被顺治考虑者,是赫舍里·索尼。关于索尼,读过我《顺治卷》的人不会陌生。此人年轻时候打仗生猛,救过顺治他大哥豪格的命,不仅如此,此人还特别有原则。
皇太极死后,索尼与八旗大佬们齐聚,商量必须立皇太极的儿子做皇帝,为此,他差点儿跟多尔衮吵一架。后来立了顺治当皇帝,他又与八旗大佬们发誓,一定要好好辅佐幼主。
又过了几年,多尔衮发达了,很多八旗大佬都忘记了当初的誓言,但是索尼没有忘。
索尼为什么没有忘记?因为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顺治入关后,多尔衮名义上是摄政王,而那时摄政王就是实际上的皇帝。顺治的后宫,多尔衮想进就进,想出就出,从不敲门;多尔衮要办的事,也用不着征询顺治的意见。就是多尔衮他弟弟多铎,也敢在大庭广众之下骂顺治是八岁小屁孩。反正,气焰非常地嚣张!
面对如此嚣张的多尔衮,想服的人服了,不想服的人也服了。很多人也想过曾经的誓言,但是誓言不能当饭吃,誓言也不能保命。而一服从多尔衮,马上就能保命且有饭吃。
我曾经说过,多尔衮其实并不是一个坏得透顶的人。除了生活作风有些问题,喜欢女人,喜欢财货,至于说其他的都还说得过去。而对索尼,可以这样说,他起初做得还很不错。
曾经一度,多尔衮想重用索尼,因为多尔衮看准了索尼是条汉子。但是,索尼始终没有搭理他,在索尼眼中,多尔衮是个实足的叛臣贼子,自己绝对不能与这种人同流合污。
多尔衮多次向索尼示好,而索尼却始终装做没有看见,一切,都只因为索尼心中的那个誓言,那个原则——尽公不顾私,极心无二虑,只要对得起苍天,对得起良心,别的不管。
当然,多尔衮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在多次示好而无结果之后,多尔衮想到,除了除掉他,别无他法。一个有如此原则的人,想拉拢他是不容易的。而想除掉他,却非常地容易。
一个用自身原则同社会大潮相对抗的人,最终必将受到极重的惩罚,历来如此。
索尼因为他刚直不阿的原则,得罪了很多人,所以,有很多人告索尼的黑状。先是有人告索尼不服从命令,后是有人告索尼不报军情。面对这一切,多尔衮以前忍了。
忍了,并不是多尔衮怕索尼,是多尔衮想以此把索尼拉过来做自己人。但是,事与愿违,索尼对多尔衮的所谓“苦心”,毫不买账。不管多尔衮怎么示好,他依然秉持着原则。
当然,除了多尔衮想拉拢索尼外,多尔衮也确实没有找到什么惩治索尼的由头。索尼这个人是真正的无欲则刚,他从不花天酒地,无作风问题;也从不贪污受贿,无经济问题。
问题好像很难办,其实问题也很容易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所以,有人告了索尼无厘头的黑状,说索尼大不敬。
比如索尼跑到金水河里去捕鱼,跑到皇宫门口去唱戏,诸如此类。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说出来仅可以当笑话谈,可就是这样的笑话,居然有人信了,而且信的这个人是多尔衮。
事实证明,不是多尔衮脑子进了水,而是多尔衮在找茬儿。拿到这封奏章,多尔衮再也没有忍了,下发各部廷议,王公大臣一致认定:索尼大不敬,按照律法当斩首。
多尔衮最终拍板,斩首就算了吧,索尼战功卓著,可以赎罪。恰好索尼这时正在沈阳给皇太极扫墓,那好,就让他甭回来了吧,在沈阳给皇太极扫墓吧,注意,是扫一辈子的墓。
索尼这时候已经五十岁了,扫墓,估计当真是要扫一辈子了。
尽管如此,索尼却并不后悔,因为在他看来,他为一个心中的原则,奋争过。人生其实很短,只要认真去做一件事,人生也就不曾虚度了。然而,历史的舞台却还要召唤索尼。
索尼在沈阳给皇太极扫墓才一年多,朝廷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尔衮病逝,顺治皇帝把多尔衮挫骨扬灰,然后把索尼起复,让索尼来到了京城,索尼再一次上场。
时至顺治十八年(1661),索尼六十来岁。尽管已经苍老,但是,顺治认定,索尼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而且办事能力很强,他应该能够担当大任,故而他成了辅政大臣的首选。
索尼之后呢?还该选谁?
顺治帝早就想好了,上三旗中每个旗都应该有代表,索尼是正黄旗的。所以,在正白旗中,还必须选出一个人来。正白旗以前是多尔衮统率的,正白旗中谁是堪当大任的可信者?
只有他——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其父为苏纳,是努尔哈赤的女婿,所以,苏克萨哈生下来就可以当官,初授牛录额真,后来一直跟着多尔衮打仗混饭吃。
至于说苏克萨哈打仗水平咋样,应该说是可以的,比较猛。然而,猛也是满洲人打仗的一贯特点。先跟着多尔衮混,而后顺治当道,按理说,苏克萨哈在政治上应该没啥指望了。
但是,顺治七年(1650),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首先告发了多尔衮的谋反事件。至此,苏克萨哈改换门庭。对于苏克萨哈反水的做法,乾隆皇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纯属诬告。
反正,顺治帝却因此对苏克萨哈产生了好感。他认为,一个人可以背叛一次,但是,一个人很难再背叛第二次,因为背叛一次的人再背叛,不仅极没面子,而且还很没前途。
选了两个人了,还需要再选一个人,这个人,只有镶黄旗的遏必隆了。遏必隆,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此人在我书中,应该是第一次登场,所以,我想多介绍一下他。
遏必隆他老子是努尔哈赤五大开国功臣之一的额亦都。额亦都打仗以生猛著称,所以,他儿子遏必隆打仗也生猛。剁人如同剁瓜,打起仗来不要命地向前冲,毫无畏惧。
然而,遏必隆他哥却始终没有儿子,于是他哥只能让仆妇的女儿给自己生儿子(诈取仆妇女为己生),但是,此事做得不干净,被发觉了,遏必隆因此受到牵连,丢官去职。
不过,这件事儿发生在努尔哈赤时代。丢官去职不要紧,因为满洲讲究按军功授爵,只要打仗猛,就不怕不升职,因为那时候几乎天天有仗打,想不升官都难办。
不久后,遏必隆救了皇太极一命,官复原职。后来就是清军入关,遏必隆支持顺治帝福临,所以他也一直不受待见,直到顺治帝亲政,他的好运才算来临,这时,好运又将来临。
好了,已经有了三个了,还差一个,这最后一个机会,应该留给谁?
顺治帝想到了鳌拜,瓜尔佳氏,此人隶属于镶黄旗,与遏必隆同属一个旗。当我提出这个名字的时候,你一定大骂,顺治肯定病入膏肓昏了头,不然,怎么会选上他?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以上四位最有能耐者,恰恰是这个人。他是满洲人中真正的勇士,早在皇太极时期,鳌拜就凭借他极大的勇猛,留下了满洲军人最高的荣誉——赐巴图鲁。
巴图鲁为满语,翻译为汉语就是勇士之意。
满洲人打仗,几乎个个都猛。满洲职业军人从不发工资,职业军人之收入,大部分都要靠他们自己去抢。马克思曾经告诉我们一个很精辟的理论,为了钱,人是可以不要命的。这个理论,在满洲人打仗时,得到了最为有效的证明,他们都猛,都能不要命地向前冲。
猛人中的猛人,就是巴图鲁。
事实证明,鳌拜巴图鲁也绝非浪得虚名,入关后几次漂亮仗,完全印证了巴图鲁本身具备的实力。先是把李自成逼到山上做了和尚(有人说被人剁了),后是射了张献忠。明末历史上两个最为厉害的枭雄,都被鳌拜干掉,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如此之人,可谓强悍。
光强悍行吗?圣人说是不够的,土匪强盗,个个都强悍,但是,他们终究是土匪。
真正的强悍,是在具备猛能力的同时,还去维护心中那个既定的准则。顺治当皇帝时,鳌拜也跟着索尼一起发过誓,决定死心塌地拥护顺治帝,若干年后,当很多人都忘记了当初的誓言之时,鳌拜兄没有忘。为了捍卫这个誓言,鳌拜险些被砍头,最后勉强交钱赎罪。
对于这样一个强悍者来说,能有这种忠臣的品质,很难得,至少在当时看是这样的。所以,在只剩下最后一个名额时,顺治帝想到了此公,顺治帝的选择,不能算是错。
好了,新皇立了,辅政大臣也确定了,顺治帝可以安心上路了。
完成立新皇、安排完后事的这一天,是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当天夜晚子时,顺治皇帝病逝于承乾宫,享年二十四岁,在位十八年,毫无遗憾地上路了。
当然,还有个问题,有人说顺治皇帝没有死,后来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这个问题我在讲顺治的时候讲过,就不再说了,有兴趣的同志,可以找到我顺治卷的书瞅几眼。
老皇帝死了,按照规矩,得发布遗诏,然后普天下臣民痛哭一场,搞点悼念活动,这都是惯例,没有什么区别,也就闲言少叙。在宫中,太皇太后也领着众王公大臣哭了。
然后是念遗诏,遗诏的问题,后面还要讲。之后是四位辅政大臣领命辅政,不过他们四位还照例推辞了一番,那都是面子工程,推辞这单生意绝没人敢揽,所以他们勉强领命了。
中国人向来就比较迷信,四位辅政大臣之后在先帝陵前宣誓就职,说什么实心任事,勤奋工作,不拉帮结派,不贪污受贿,不然就要天打雷劈,不得好死之类,然后就职。
这一切都忙完了,正月初九,玄烨就宣布继位,年号康熙,从此以后,这个八岁的玄烨,我就只能叫他康熙皇帝了。先皇初六病逝,新皇初九登基,这是不是太快了?
太皇太后说,这不快,慢了则容易生变。与此同时,在正月十四日,玄烨第一次同满朝王公大臣见了面。当然,这些王公大臣玄烨认不全,只知道他们跪下都发誓,拥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