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近些年来,许多中小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作出“314”总体部署,强调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因此,九龙坡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
2007年,九龙坡区被列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先行示范区。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提出了五项目标:一是城乡教育制度统一,即建立城乡统一的、协调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二是城乡教育权利平等,即建立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赋予城乡各类学校平等发展的权利;三是城乡教育和谐互动,即建立统筹兼顾的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学校等教育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城乡教育特色发展,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教育体制机制,促使城乡教育之间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各自特色;五是城乡教育广泛交流与协作,即建立教育开放和帮扶制度,重点是城市教育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帮扶。确定以城乡教育特色建设作为破解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难题的突破口,统一规划建设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因果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统筹解决。
有特色的学校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要求。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个性,有没有特色。曾经有学者说,“目前中国大学的最大缺陷,是没有个性。”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明晰的“自家面目”,那是很让人担忧的。经济界有一句名言:“经营产品是一分一分地赚,经营品牌是一毛一毛地赚。”办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就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就是要善于“扬长”,注意“避短”,重视学校特色与个性的打造,追求“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校校有风格。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
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办特色学校就是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的一种途径。为了实现城乡中小学生和谐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中小学必须要办出各自的特色。重庆市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而九龙坡区也是“东城西乡”的格局,特色学校建设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诉求,也是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特色学校建设具有普遍性,以满足城乡所有儿童少年的教育需要
特色学校是具有独特个性、独特风格的学校。特色学校建设,不是少数学校的事情,而是多数甚至每一所学校都应当追求并能够实现的。特色学校也不仅是城市所独有的,而是城乡社会共有的、普遍存在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同样能够建设有特色的农村学校,以满足农村儿童多样化的教育需要。因此,特色学校的建设具有普遍性意义。
(二)特色学校建设具有优质性,以满足城乡老百姓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
特色学校是优质的学校行为过程及活动的良好结果,是教育质量优质,办学特色成功,能够得到兄弟学校、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认可并作为成功范例加以宣传的学校。正如郑金洲教授在《“办学特色”之文化阐释》一文中说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学校特色的本质是创优,即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创设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教育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出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特色学校建设具有独特性,以满足城乡儿童少年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要办好一所学校,一定要认真理清办学思路,明确目标,突出特色。美国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策略就是“突出特点,以特制胜”。因此,学校应当坚持从国情和市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体现教师的个性和学校的特色,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选择地建设,有重点地突破,力求独辟蹊径,出奇制胜。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特色学校所提供的优质教育不仅表现在教学质量、教育效果上的“优”,而且还能提供“特”,即以多样化的教育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潜能的发展需要。城市与农村的学校都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独特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主配置教育资源,自主研发教育参考资料或选择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校本资源,从而满足城乡儿童少年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建设策略
目前,九龙坡区特色学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谢家湾小学“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校园主题文化、铁路中学校园“星光文化”特色、杨家坪小学“立字立人”书法教育特色、杨家坪中学的“绿杨文化”、区实验一小“阳光教育”特色、高新实验一小的“美的教育”等得到了市内外很多教育专家的肯定,为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九龙坡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促进城乡教育特色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点,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化建设相结合
坚持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载体,以推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内涵质量为总体思路。在发展要求上,坚持“三个原则”,即在均衡发展上不搞削峰填谷,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整齐划一,而是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在发展定位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使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从同质发展向个性发展转变,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在发展目标上,使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都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同时,加强学校特色化建设,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实现均衡发展又具有文化差异,真正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
(二)以农村学校为重点,深入挖掘农村学校本身的特色资源
九龙坡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致使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教育差距较大,不同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突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农村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举足轻重。农村学校特色建设的好与坏、快与慢,直接关系到农村孩子是否可以接受全面且多样化的教育。因此,要以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中的薄弱学校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深入挖掘特色,从而满足农村学生的基本需求与多样性需求。
(三)以“五化建设”为手段,构建城乡学校特色共创共享机制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虽然还没有完全实现均衡发展,但并不影响特色学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与特色化建设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个阶段,而是互相促进、可以同时进行的两种发展方式,均衡发展是特色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特色建设则是均衡发展的“助推剂”。因此,面对农村学校的缺陷与不足,九龙坡区实施“五化建设”,以“办学条件标准化、城乡学校一体化、教师素质专业化、关爱师生人文化和学校发展特色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农村学校突出优势,办出特色,同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与特色学校建设。
(四)以学校团队为主阵地,形成特色学校建设城乡共同体
团队文化是形成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特色学校建设的力量是多元的,既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职工,也包括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和社区人员,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形成一个特色学校建设的共同体。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中,不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都应该充分调动团队力量,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学校管理者既要倡导校内师生之间、教师之间、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和谐相处,又要倡导与社区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和谐交流;既关注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强调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和成长过程,营造出“和衷共济”的团队文化。
特色学校建设,不仅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特色学校建设必将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试验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实现。
(原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现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区委书记彭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