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11447600000003

第3章 影视视听语言(2)

从技术上看,音响在拍摄现场同步收录音响的做法称为“同期录音”,在制作后期用人工方法或器具进行模拟或再现来收录音响的做法称为“拟音”。前者效果更加真实,因此在当代电影制作中大量采用。后者则主要用来完成一些难以收录或者现实中不存在的音响。

电影音响的功能:(1)展现立体环境,使银幕生活富有质感;(2)渲染画面氛围;(3)表现画面所蕴含的哲理;(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5)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3.音乐:从纯音乐形式转化而来的电影视听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被纳入了第一的时空关系之中,从而获得了一个为纯音乐所不具备的电影空间,因而性质完全不同于纯音乐。电影的音乐可分为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两种。

电影音乐的创作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作曲家为某部影片写作专用的音乐,这种专门的配乐往往和影片情节主题结合的较好,形式上多围绕着一个主旋律,配合不同段落的情节发展和情绪基调,产生不同的变式,因此音乐有一种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整体感觉;另一种方式则是选取已有的现成音乐作品用到电影中来,这种情况下,由于音乐先于影片完成,再加入电影画面时最大的困难便是如何使音乐和影片协调。

电影音乐的功能:(1)体现影片的主题思想。运用适当的音乐语言及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化画面内容,帮助观众理解影片的主题;(2)抒情作用。用音乐表达人物的感情,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体现人物内心的潜台词,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可用音乐来表达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主观态度,带有一定的评价意义;(3)渲染气氛作用。音乐能为影片创造一定的背景气氛,用以深化视觉效果;(4)描绘作用。运用音乐手段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运动性的节奏特征加以描绘或者对客观世界的某些音响特征加以模拟;(5)剧作作用。音乐直接参与到影片的情节中去,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个元素;(6)连贯作用。用音乐加强影片结构的连贯性、完整性。

4.声画关系

(1)声画同步:即声画合一,表现为音乐和画面紧密结合,音乐情绪与画面情绪基本一致,音乐节奏与画面节奏完全吻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复合观赏体,两者组成有机的统一体。音乐强调了画面提供的视觉内容,起到烘托、渲染画面的作用。

(2)声画对位:声音和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画面和声音的交响乐式对位。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效果,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声画并行:即声画并列,声音画面既不相辅相成也不相互对立,而是各行其道,以自身独特表现方式从整体上揭示影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情绪状态,在听觉上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联想和潜台词,从而扩大影片在单位时间内的容量,生发新意。

声画对立:声音画面不一致,相悖相反,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和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画面和声音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对立,使声音具有寓意性,从而深化影片的主题。

(3)声画串位: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种时间差就是声画串位。它包括声音串前和声音串后。

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提前揭示人物命运)。

声音串后:声音晚于画面结束(强化人物内心情绪)。

(4)声画分立:画面中的声音和形像不相吻合、不同步、互相离异的蒙太奇技巧。声画分立意味着声音和形像摆脱了互相间的制约,而具备了相对的独立性。它们通过分离的形式,在新的基础上求得和谐和统一。声画分立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声音主观化作用,还能借此衔接画面、转换时空。它可以以同一种持续进行的声音为纽带,把一系列表现不同场景、不同内容的画面组接起来,构成自成首尾的蒙太奇段落。

五.色彩

色彩:电影媒介的基本元素之一。指通过光照,物体由于物质差异,反射的光波长短不同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颜色。色彩可大体分为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条件色)、补色等。在色性上分为暖色和冷色。就色彩的画面特征而言,又有色调、色相、色度、纯度的不同。

色调:电影画面的色彩配置所产生的色彩倾向。以某一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一定的色彩倾向。在一个镜头内色调可由镜头内部空间的色彩关系形成,在场景中可由各镜头通过时空结构展示的色彩关系形成。色调是摄影师表现情绪、创造意境的手段。

暖色:也称“热色”。某种使人产生温暖、炎热感觉的色彩。如红色、橙色等使人联想到火焰、阳光等。暖色给人以澎湃、扩张、前进、兴奋、热烈的感觉。

冷色:也称“寒色”。某种使人寒冷感觉的颜色。如蓝色、青色等使人联想到冰川、雪山等。冷色之间也有冷暖差别。冷色给人以收缩、退避、宁静、抑制、萧瑟的感觉。

色彩的功能

(1)色彩是一部影片进行环境造型和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好莱坞经典影片《乱世佳人》的成功离不开影片对色彩的精心运用。

(2)色彩是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唤起情绪、渲染气氛的形象化手段。如伯格曼的经典影片《第七封印》开头,死神与骑士相逢的段落:“富于神秘色彩的黑白摄影强调了一种几乎是永恒的忧郁”。

(3)色彩还可用以确立和展现整部影片的总体情绪和主题基调,表现影片的风格。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的总的色彩倾向和风格。如《红高粱》中奔放、热烈、粗犷、鲜活浓烈的红色基调。

(4)色彩是具有表现性的,不同的色彩可以引起人们与生活有关的不同联想,所以,不少电影艺术家热心于用色彩来表现象征和隐喻。如安东尼奥尼的名片《红色沙漠》,将色彩的象征意味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这部影片被称为“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片”。

(5)在同一部影片中运用不同色彩的胶片,可以生动地表现幻觉、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转换不同时空内的情节,并创造出特殊的审美意味。例如,前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我国电影《小花》等。

六.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摄影机与被摄物体的视角关系,拍摄角度也可以称之为机位角度,是由拍摄的方向、距离、高度三个相互依存的因素决定的,一旦摄影机位放置在某一空间位置后,这三个因素也就随之确定。

仰拍: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仰视被摄对象的位置,既可用以拍摄空中的景物,也可用于拍摄地上的景物。仰拍常用于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势。宜表现高大的东西(如高楼大厦),或含褒义(如拍英雄人物)。垂直于地面往上拍叫“全仰”。

俯拍: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俯视被摄对象的位置,主要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俯拍常用于描述环境特色,有时也用来造成压抑、低沉的气氛。宜表现宽阔的环境(如原野、人群),或含贬义。从飞机上俯拍叫“航拍”。垂直往地面拍叫“全俯”。

平角度:指摄影机处于与人眼相等的高度。因接近人眼的平视而产生画面平稳的效果。但画面中的地平线处于画面的中央,易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

正面角度:摄影机处于被摄物体的正面方向,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的特征。正面角度均衡稳重,容易产生对称效果。在电影中,对一些雄伟、庄严的建筑物经常采用正面角度拍摄。但是用正面角度从正常视点拍摄时,画面往往缺少透视变化。

侧面角度:摄影机处于被摄物体的侧面方向。主要表现被摄对象侧面特征,勾画被摄对象侧面轮廓形状。

斜侧角度:摄影机处于被摄体的真面和侧面之间的位置。既表现被摄对象部分正面特征,也表现其侧面部分特征,可造成鲜明的立体感和较好的透视效果。

反拍:也称“反打”。是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角度。以拍摄人物为例:前一镜头从正面拍摄,后一镜头从反面或反侧面拍摄。往往吧后者称为反拍或反打镜头。反拍镜头的运用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面和立体形态,并可以起到对比、暗示和渲染的作用。

七.电影剪辑

定格:是电影镜头运用的技巧手法之一。其表现为银幕上映出的活动影像骤然停止而成为静止画面(呆照)。定格是动作的刹那间“凝聚”,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或渲染某一场面、某种神态、某个细节等。具体制作方法是,选取所摄镜头中的某一格画面,通过印片机重复印片,使这一停止画面延伸到所需长度。根据镜头剪辑的需要,定格处理可由动(活动画面)到静(定格画面),也可由静(定格画面)到动(活动画面);也有的在影片结尾时,用定格表明故事结束,或借此点题,以便给观众留有回味。

闪回:影片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即突然以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感情起伏。与一般回忆及倒叙不同,闪回不需要中断原来场景中的动作和节奏,而撷取最富于特征、最具有鲜明形象性的动作或细节,用极其简洁明快的手法加以强调和表现,给观众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如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则称为“前闪”,两者统称为“闪念”。

跳切:“切”的一种。属于无技巧剪辑手法。它打破常规状态镜头切换时所遵循的时空和动作连续性要求,以较大幅度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既以情节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为依据,也以观众欣赏心理的能动性和连贯性为依据,排斥缺乏逻辑性的随意组接。

淡出、淡入:也称“渐隐、渐显”。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直至完全消失,称“淡出”,表示一个段落的结束后一个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楚,这个镜头的开端称“淡入”,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淡出、淡入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众以视觉上的间歇,产生一种完整的段落感。随着电影节奏的加快,今已较少采用。

化出、化入:也称“溶出、溶入”、“溶变”,或简称“化”、“溶”。电影中表示时间和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指前一个电影画面渐渐消失(化出)的同时后一个画面渐渐显现(化入)。两者隐显的时间相等,并且在银幕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溶”的状态实现交替。也常用以表现现实与梦幻、回忆、联想场面的衔接。“化”的方法,比较含蓄、委婉,并往往有某种寓意。根据内容、节奏的需要,“化”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在1-3秒之间。

切出、切入:指上下镜头直接衔接。前一个镜头叫“切出”,后一个镜头叫“切入”。这种不需外加任何技巧的镜头组接方法,能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往往用于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行动的衔接。在故事影片的拍摄中,同一场面内的镜头,一般多采用这种衔接方式。随着镜头的切出切入,观众在视点的不断变换中,逐渐了解表现对象,并不感到画面的组接痕迹。

划出、划入:简称“划”。电影中表现时间、空间转换的技巧之一。用不同形状的线,将前一个画面划去(划出),代之以后一个画面(划入)。一般适用于表现节奏较快、时间较短的场景转换;尤其是在描写同时异地或平行发展的事件时,划的组接技巧有着别种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如处理不当,容易使观众意识到银幕的四面框的存在,削弱了画面形象的真实感。

圈出、圈入:“划”的变种,电影剪辑技巧手法之一。表现形式是以圆圈的方式,从画面中心圆点开始逐渐扩大(圈出),或以圆圈将整个画面逐渐收缩为圆点(圈入),使下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取代上一个镜头的画面。这种手法可使观众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某一细部上,起到特写的作用。

出画、入画:是电影艺术处理镜头结构的一种手法。镜头画面中的中心人物或运动物体离开画面,称为出画;人物或运动物体进入画面,称为入画。当一个动作贯串在两个以上的镜头中时,为了使动作流程继续下去而不使观众感到混乱,相连镜头间的人物或运动物体的出画和入画方向应当基本上一致,否则必须插入中性镜头作为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