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
11446200000004

第4章 绪论(4)

其中对教育报刊冲击最大的政策变化是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各类服务性、代办性收费受到了严格的控制。2006年9月1日实施新修改的《义务教育法》更明确规定,“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此规定直接将依靠行政手段发行以及经营的教育报刊判了“死刑”。以往依赖学校摊派发行的学生期刊大部分被挡在了门外,转而实行学生自愿订阅的方式,使教育报刊的收费断源、发行渠道断流。

失去了教育行政部门红头文件,失去了学校的直接推销,教育报刊一下从春天走到了冬天。由于教育报刊长期依赖行政和背靠行业的发行渠道,市场化程度很低,而短期内又很难重建与市场接轨的并且高效的发行渠道,因而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的抗风险能力日益明显。

(2)外部环境

第一,媒体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凸显,媒体环境也经历着重大的变革。

一方面,纸媒体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重重挑战。20多年来持续增长的中国报业从2005年起遭遇了三下降:即发行量下降、广告额下降、经营收入也下降。媒介从“组织喉舌”向全方位的“社会传播机构”转化;第三代电子杂志掘金新媒体;第五媒体手机信息冲击纸质期刊;“网+刊”独特经营崭露头角……而这种媒体的变局已在全球成席卷之势。法国的有关调查表明,经常性购买报纸的法国人越来越少,视听传媒和多媒体吸引了受众。而最近八年来,欧盟范围内日报的销量减少了700万份,全球性付费报纸的销售量平均每年下跌2%。另外,在日报业,纸质报纸的零售网点持续减少,广告收入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和在线报纸的飞速扩张。这种新的媒体变局无疑也挤压着教育报刊社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传统的大众媒体开始纷纷抢占专业领域,分食教育报刊市场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许多党报、都市报不约而同地开设了与教育、求学、招生、考试有关的版面,各类与教育相关的报刊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江苏省的教育报刊屈指可数,江苏教育报刊社出版的报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到2004年,仅南京市的面向少儿的期刊就已经有22种,这还不包括每一种报刊出版的各种版本以及非教育报刊出的教育专版。而在这22种报刊中,江苏教育报刊社出版的只有2种,仅占1/11。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新的报刊经营模式也开始出现,并对传统媒体构成威胁。比如,免费期刊对收费期刊的挑战。

根据最新报刊以及相关资料的调查显示,在法国,迄今为止已有七种免费报纸:《地铁日报》、《20分钟日报》、《为了我们的巴黎日报》、《城市更好日报》等。法国报纸出版商对免费报纸前景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免费报纸的广告收入都令人满意。法国《新闻媒体手册》杂志的出版商指出,2003年,《地铁日报》和《20分钟日报》的纯营业额达8000万欧元,比法国男性杂志和电影杂志额的总和还多。其中《20分钟日报》的读者达到了240万。该类报纸的多数读者是城里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免费报纸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五个15~34岁的法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看免费报纸。

在媒体竞争的激流中,教育报刊社如果还未对这些变化作出研究和应对的话,可以预见,在下一轮的媒体发展中,故步自封的教育报刊将不可避免地迎接被蚕食和没落的命运。

第二,受众对象。

从教育报刊原有的受众群体看,新生人口的减少将直接影响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教育报刊市场的萎缩。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的少儿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约23%下降到了2010年的约17%,人数为2.22亿,与1997年的3.15亿的少年儿童比,少了几乎1/3。

同时,国民图书阅读率的持续走低也使传统报刊面临着尴尬。据有关数据显示,最近六年来,国民图书阅读量持续走低。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4.5本(人均图书消费1.75本),而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日本只有1亿多人口,报纸《朝日新闻》的发行量超百万份,而中国发行量超百万份的报纸屈指可数;只有6000万人口的法国,2006年的图书销售量近5亿册。禹门生:《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内江日报》2009年4月11日。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六届上海教育博览会“青少年媒介素养识途论坛”上,“上海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也显示,现在中小学生主要阅读的是作文书、教辅书和课本,仅50%的中小学生完成作业后,选择阅读课外书籍。

一边是电视,一边是网络以及其他新兴媒体不断挤进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眼球”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又一边是国民书面阅读习惯尚未形成,年轻的读者群在流失,完全依赖纸媒生存的教育报刊社的困境可想而知。

第三,政府职能。

政府的变化对于以往完全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报刊来说却有着重要的影响,即使政府职能的变化通常容易被忽略。当前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开始从单一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向宏观管理转变,目标是以政事分开为核心,逐步建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这导致了以往教育报刊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意味着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摒弃传统的直接管理的方式,转而以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政府只负责加强法规和制度、质量标准的建设以及过程监督和质量监测,将控制式管理转变为督导评估式管理,从而实现政事分开,鼓励社会参与,将一部分教育职能让渡给社会领域和市场。

随着政府职能变化的日益深入,教育报刊完全依靠教育行政部门“保护”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今后必须独立面对媒体的竞争和市场的优胜劣汰。因此,如何在上述变化中找准位置,采取合理的策略,做到既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又能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将是教育报刊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3)自身瓶颈

第一,缺乏市场运作经验。

我国大多数教育报刊的主管者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政部门,订阅者主要是学校的老师,目标读者定位于学生,购买者则是学生家长。由于长期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保护,教育报刊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几乎处于与市场隔绝的状态,教育报刊的销售过程完全在行业内进行,几乎不能体现市场规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期刊的读者范围区域化、发行手段行政化、赢利模式单一化的结果。

只要做好发行工作,再一般的教育报刊仍然能取得很大的发行量,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虽然这种单纯依托政府和行业的低市场化运作曾为教育报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使得采编人员产生了的依赖心理,从而导致教育报刊的内容与读者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脱节。

可以这样说,教育报刊曾经引以为傲的发行模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对较低的读者主动阅读率。这使得大多数教育报刊的实际发行量存在着泡沫的成分,许多教育报刊社所掌握的发行量并不等于有效发行量,这种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教育报刊一旦全面进入市场,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第二,体制局限劣势显现。

教育报刊通常隶属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习惯上会把它当作一个直属的事业单位,而常常忽视它的新闻出版特色;而宣传主管部门又常常会将这类的行业媒体排斥在主流媒体之外,这种两不靠边的管理定位,令教育报刊在改革的启动上直接遭遇体制的障碍。

体制上的壁垒带来的还有机制的禁忌。在许多方面,教育报刊社受到的是多重管理,在人、财、物的自主权上与纯企业单位没法相比。比如,教育报刊社在行政上受省教育厅的管理,在业务上受省新闻出版局的管理,而省新闻出版局在许多方面又没有最终的决定权,还要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管理。

一些在市场经济运作中最具活力的对外合作模式,在教育报刊领域却每每受制于财务管理的禁忌;教育报刊想要进行分配机制改革,也常常会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限制,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因此也时常搁浅。

同时,行业报纸的发展和扩张离不开巨额资本的支持,而体制问题所带来的资本劣势也不可回避。随着媒体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报业市场的资本门槛也在不断攀升。据了解,“现在,在一个大型城市投资一份都市类日报需要上亿元;若做全国性市场,回报周期往往自己积累或者融资,从规模上讲,是无法与综合性报纸相抗衡的。”刘晶:《品牌化:行业报市场转型的策略》,《青年记者》,2008年10月。

第三,突破传统挑战巨大。

由于体制的局限,我国教育报刊社仍然带有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转型时期的特征,也暴露出许多弊端。比如,教育报刊社的新闻信息主要来自教育系统,新闻提供者和新闻线索相对较少;拥有的资金、人才和载体也偏少,品牌效应和社会关系大都局限于系统之内。绝大部分受众来自行业系统内部,不仅很难往系统外扩大受众对象,行业系统内的原有受众对象也正日益受到综合性媒体的侵蚀。此外,同质化现象严重,报道面窄,设备陈旧,形式刻板,队伍偏软,经营方式单一,都严重地拖住了事业发展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