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就一生的金口才(教你成功丛书15本)
10829200000004

第4章 金口才是成功的资本(3)

一个人如果有着谈吐障碍或者表达能力不足,则会被人低估能力,会被人散播残酷无情的谎言,以致被人扭曲形象。一个人即使思想如星星般光耀生辉,即使勤奋得如一头老黄牛,即使知识渊博得像一部百科全书,但若缺乏良好的谈吐能力,则成功的机遇比其他人要少得多,也往往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中国古代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误国”之说,此言道出了说话的举足轻重之功。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贤士则趋之若鹜,蔚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便是当时的佼佼者之一。

据传,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丢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似答非所问地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吧?”

张仪听说舌头还在,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凭一张名嘴扶摇直上,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

另据《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揭竿而起时,就是用演说发动群众的。他号召说:“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他这番话的“煽动”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就拉开了战旗。陈胜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三寸不烂之舌,两行伶俐之齿”对鼓动人心、治国安邦的重要。

在古希腊、古罗马,人的说话能力备受重视,演说、雄辩之风更是相当盛行。在当时的罗马,聆听演说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级享受,演说家也比文学家占有更高贵的地位,论辩术则是一切高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和装饰品。那时的人们宁愿把时间花在听演讲、听辩论上,也不愿去听音乐、看比赛。更为有趣的是,许多哲学家同时又是演说家,他们对演说、雄辩与社交的关系都有不少精辟、独到的见解。到公元前4世纪,在雅典更是涌现了安提芬、伊索克拉底、德摩西尼等著名的“十大演讲家”。西方社会这种充分重视人的说话能力、充分重视人的演讲与雄辩能力的良好习惯,一直发扬光大,流传至今。其典型体现是,许多国家的首脑竞选,竞选演说往往是决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伟大导师列宁曾经指出:“一个鼓动家就是善于对群众讲话,善于用自己的热情之火激动群众,善于抓住突出的、说明问题的事实的人民演说家。”列宁本人也正是一名卓越的演说家、雄辩家。他的一生光辉灿烂,名垂青史,恐怕与他那超凡出众的演说能力以及出类拔萃的辩论之术休戚相关。此处俯拾一例。

1895年隆冬,正在彼得堡领导革命斗争的列宁,被沙俄当局投进监狱。一间阴森恐怖的监房,立即成了列宁著书立说的场所。列宁着手写作时,什么文具也没有,他便用妈妈送来的牛奶,在书的空白地方写,这样表面上什么也看不出来,但用火一烤,纸上就显出茶色的字母来了。但在监狱里写作是犯禁的,若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了不被看守发觉,列宁掏空面包,倒进牛奶,做了一只特殊的“墨水瓶”,把拣来的一支小钢笔往里一蘸就写起来。有一次,看守从门上的小洞里看见列宁正在写字,即刻闯进门来:“哼,到底给我捉住了。你正在写字!”列宁镇定地拿起“墨水瓶”,放在嘴里大嚼起来。看守发懵了,说道:“你吃墨水瓶?”列宁回答说:“你眼瞎了,这明明是面包。”看守仔细一看,的确是面包,只得默默地走了。

这里,我们至少可以说,列宁正是用一句话打败了一个敌人。

在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中,出现过许多能言善辩的铁嘴人物。周恩来可谓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口才蜚声海内外,其应变的机敏,非凡的气魄,犀利的言辞,柔中有刚,就连敌手也露出情不自禁的赞叹之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周恩来在谈话中有四个特点:“精力充沛,准备充分,谈判中显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压力下表现得泰然自若。”这种评价是比较确当的。

有一次,周恩来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及对外方针,一西方记者出于对中国贫穷的讥笑,突然提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妙语以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对此回答,记者们不禁愕然。周恩来然后不慌不忙地细作解释:“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币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是由全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周恩来此话一出,语惊四座,激起了场内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有人说,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

西——人的心灵。又有人说,是人才未必有口才,而有口才者必定是人才。这都说明,说话、演讲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有的重要能力,更是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也许下面的故事更能帮我们说明这个问题。

一次,某集团领导人出访某国,同某国外财团谈判关于合资经营新型浮法玻璃厂问题。对方以其技术设备先进优势,向中国漫天要价,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来,该财团所在地的市商会邀请他发表演讲,他在讲话中若有所指地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早在1000多年前,就将四大发明的生产技术,无条件地贡献给了人类,而他们的后代子孙,从未埋怨他们不要专利是愚蠢的,相反,却盛赞祖先为推进世界科学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中国在与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让出专利权,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个钱也不少给。”这场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赞赏,更赢得了那个国外财团在谈判中的妥协与让步,致使双方的合作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善于言辞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曾在日本讲话艺术界居于首位的德川梦声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大名嘴,被誉为“演说名人”。以下有一段话,是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场经验,所发表的关于演讲的看法。读完他的这段话,也许大家会更明白为什么人人都会有说话时的紧张、恐惧心理。

德川梦声先生说:

“要上台发表演说之前,无论是任何人,都会感到紧张,都无法镇静下来。你也许会问:‘唉!像你这样身经百战,见过了大大小小各种场面的职业演说家,还会紧张吗?’像这种问题,我不知被问过多少次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们,无论是怎样熟练的老手,也无法完全不紧张。因为,不管演讲或座谈,总是得开口‘说话’,这就必须认真地去做才行。”

“当然,如果是对我所熟悉的一群听众,说些很平常的内容,有时也会毫无感觉的。就好像教师对他班上的学生讲课一样,没什么好紧张。”

“但如果要在陌生的场所,又不知道听众的身份,而对大家发表演讲的话,就算是天下一流的名演说家,也会感到紧张的。”

德川梦声先生表示:

“演讲虽说是我的职业,但是我却不喜欢在众人面前高谈阔论,总希望能尽量躲掉。我所喜欢的是和谈得来的朋友闲话聊天,因为我并非讨厌说话这件事,而是讨厌正正经经地说话。”

“刚刚提到的,在上台演讲前的不安心情,我很不喜欢;而在演讲中途的紧张情绪,也不是一种好的感觉;下了台之后,那种挥不去的余味,更令我受不了。”

“轻微的余味,大概一两天就可忘记了;但有时却可以影响我一两个周的心情;严重的时候,差不多在3个月之内,偶尔想起来都会感到难过;甚至有一生都忘不了的余味。程度上有多种差异。”

“比方说,准备了几个固定的笑话或小故事,只要在上台时把它们搬出来说一说,说完后也不会有什么余味。因为可以预料到不会发生什么严重的错误,所以并没有烦闷的心情。但是,以我个人来说,常有机会在陌生场合作第一次的演讲,那么,失败的比例也就会比较高了。”

“所以,老实说,在我要上台演讲前,大多无法做完整的事前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说得非常完美无缺,那除非是神了。”

“可惜我并不是神,所以只好经常咀嚼烦闷的余味了。”

德川梦声先生最后认为:造成演讲的失败,有两种可能原因:

第一,说话方式和技巧的疏失。

第二,个人的教养还不够好。

有时会留给听众一个无礼的坏印象,有时甚至被别人轻蔑,不尊重自己。那就真的失败了。

这两种情形都会带来不好的余味,但以我来看,后者应该更为深刻,更会让自己感到难过。然而,有什么方法能够让自己不因失败而痛苦呢?答案是:根本没有。

因为,既然以演说为职业,那么失败后的伤感就是必须付出的税。如果演讲者想要以巧妙的方式逃税的话,真是太天真了。

在社会上,有些职业演说家,始终能够保持很好的心情,对他们而言,余味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好,所以他们是不用纳税的。也因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失败,他们当然活得非常快乐。不过,这种人却永远不能有所进步。

“有人说过,重复犯两次同样错误的就是愚人了。这么说来,那些不纳税的演说家,就是愚人中的愚人了。我再回想一下,跟那些一年到头做着同样而反复的失败、不知如何改进的人比起来,自己至少一直进步。这是值得安慰的啊!”

德川梦声先生的这一番说话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紧张、恐惧说话的心理,职业演说名家也不例外;人人都会在说话时出现失败,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神。同时,他又告诫我们:不管经过多少次的失败,都没有关系,都不要紧张,要紧的是应继续勇敢地去重新开始。只有这样,才能一点一滴进步,达到上乘的境界。

总之,一个人有紧张、恐惧说话的不健康心理,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另外,我们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和较大的功夫去分析它,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

虽然人人都可能会有说话胆怯的心理,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却又可能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有的人跟人打起电话来一聊就是老半天,且话题源源不断,越说越起劲;有的人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大笑或使人感兴趣的事,可谓是相当会说话,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广播用的麦克风),他们就不知所措了。

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

但是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了,那么从此以后,哪里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呢?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不过,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想一想,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那么其长处又能充分发挥无遗吗?

如果自己的长处发挥受到影响,无疑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别人有时会以较低的水平来评价你。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发挥全力,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踮高脚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同时,一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绝对免不了要与社会接触、与他人接触,而说话则是人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可想而知,一个不想说话的人则肯定会为现代社会所不容,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事实证明,就连聋哑人也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手语来进行交际。

第二种,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惶。

其实,只要我们看清造成自己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它,就会意外地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的才疏学浅被别人知道,于是就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结果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实在可怜可鄙,而且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一流的演说家,同样在人前发表意见时,谁的压力比较大呢?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社会上的人士或听众并不会对他有多大的期待,想想这点,就不应该紧张了,就可以安心了。然而,对于知识广博、谈吐自如的演说家,大家却都寄厚望于他,会对他的演说做录音、记笔记,这样高度的关心和注意,理所当然会造成台上的人心中无比的压力。因此,那些被视为大人物者,在上台演讲或致词前,自己的心情经常是非常紧张的,只不过别人很难看得出而已。

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压力下,却一点也不紧张的话,那只能说他对这种压力毫不在乎,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几乎看破了一切,他才能真正保持镇静。

但是,对于一位说话技巧不够娴熟的人来说,恐怕还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他很可能在上台之前想着: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丑,不能失败;有时候甚至祈祷:愿上帝保佑我的说话成功。然而,一流的演说家在上台前,唯一想到的是:一定得上台,如果演讲中出了什么差错,应该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如、不知不觉地尽快挽救,切不可因出错而不知所措、慌了手脚。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害怕说话者所思考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