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10782700000003

第3章 农村教师仪表与行为漫谈(2)

(3)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与年龄相符教师所面对的受教者各不相同,对于不同的受教者要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在中小学生面前,要表现出纯真无邪的赤诚童心,而在高中生面前展现出成熟与沉稳持重的师长形象,在大学生面前则要展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及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这里所说的是精神风貌上的表现。在仪表上则与此相反,要视教育者自身的年龄而定,青年人可以打扮得新颖活泼些,中年教师则要显示成熟稳健的一面,而老年则要注重衣着的严谨与庄重。

(4)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与课堂教学相和谐。持重、安谧、沉稳、协调是教师仪表的总体要求,尽量不过分引起学生的注意,但教师也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适,使自身的仪表行为与课堂内容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教师的言谈举止也同样。当所讲内容比较严肃时,则应保持严缓的语调,而当所讲内容比较轻快、活泼,则应表现出与之相应的轻快、活泼的语调。总之,一定要做到教师的仪表行为与教师自身以及受教对象与内容的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在教师与受教者之间形成共同的互动,并产生影响。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的特点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性教师的仪表行为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手势、表情、姿态、行为及言谈等方面直接地向受教育者提供信息。这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所熟知的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排斥或接纳等一些比较明显的表情动作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喜怒哀乐,都会对受教者产生一些影响。

当一位教师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时,讲台下的学生的情绪也会随着老师的到来而为之一振,产生一种兴奋感,这就是教师仪表所产生的直接作用,而这种兴奋又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间接提高了教学效果。与之相反,一位毫无精神且缺乏自信的老师则只会使学生更加厌烦他所讲授的知识,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辅助性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要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及思想,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仅凭语言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因此就需要借助一些教师本身非语言的因素来帮助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当就某一内容觉得用语言无法描述时,教师可利用肢体语言使学生对内容有更加深刻、形象的理解。

②当描述某一事物的具体形态,如大小、高低、肥瘦等特征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形态来加以辅助,使学生更易理解。

③在表述一些情感时,教师可以依据所讲内容做出与之相应的表情,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当讲到兴奋之处时则眉飞色舞,营造出慷慨激昂的氛围;讲到愤怒之处时则满腔怒火,紧攥拳头,这一切,都会在受教育者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当然,老师在讲授不同的主题时,应选择不同的风格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手势语言向受教育者发出某一行为信号。

⑤体态语言可以恰当地帮助老师处理一些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如当老师专心某一严肃问题的讲授时,注意到有个别不专心听讲的同学或某一同学有点小动作,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个手势或一个眼色来提醒该同学,而不必打断讲课,这样可以保持同学的注意力集中,继续教课活动。

⑥面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外部仪表行为进行适当的补充。

(3)示范性言传身教是教师这个职业的最大特点,也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受教育者通常很善于模仿教师的衣着、行为等方面,所以教师通过课内与课外与学生的接触,不自觉地感染学生,并被许多学生视为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示范作用,往往比课堂上的千言万语都更能教育学生。

(4)感染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语,深刻地揭示了受教育者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的条件因素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起着教导他们如何做人的作用。因此,不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授课风格,还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侃侃而谈、犀利雄辩时的神采,或是教师为人处事的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仪态,或是虚怀若谷、以诚待人的情怀,乃至教师的甘于清苦、辛勤耕耘的情操,所有的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感染性的精妙不但在于它具有深刻性与持久性,还在于它的无意识性,在你没有察觉的过程中,作用却已经产生了,且这种影响是会伴随人的一生。

(5)交际性教师的仪表行为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这一作用一直被我们所忽视。传统的教育中,常常存在着这样一种弊端:教师在授业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注重语言上的表达,而忽视了仪表服饰、体态行为的传情达意的作用。实际上,教师的仪表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参与了教书育人的活动,而且还是沟通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报以肯定和赞许的目光能够鼓励和启发学生;在课下老师和同学打成一片,融入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师生之间的感情会增进许多。相反,如果老师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表现出一副高不可攀的形象,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敬畏心理,不利于师生感情的正常交流。在新时代教师也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与同学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6)首因性与连续性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往往是最重要的。它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由第一印象所产生出来的心理感应效果,被称为首因性。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形成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第一印象,实际上是学生对教师的精神风貌与言语仪表行为的第一感受。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某老师在与学生的首次接触中表现得友善、和蔼可亲,那么学生对这个老师的印象则会一直保持良好。而如果第一印象较差,则很难弥补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这种首因性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越来越显现出来。

这种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而产生的一系列反应称为“连续反应”,对于给学生留下良好第一印象的老师,其在教学活动中就会得到学生的很好配合。

反之,则会受到学生在心理上的抵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虽然有时候学生所获得的老师的第一印象并不准确,老师可以通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改这一形象,但这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的。因此,教师要十分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形象,给他们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7)有意性和无意性教师的仪表行为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不同的表现,但基本上可以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因此,教师的仪表行为才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眼神、手势、体态、言语活动,甚至坐姿、站态、站立的位置,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则是有意识的。在较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师会形成一套与自身特性相符的仪表行为习惯。教师的这些习惯特点不仅是教师的自我形象、风范气质的反映,而且会对教师、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上要做好设计,对授课过程中的主要的姿态、动作、服饰等也要做好合理的安排,甚至要对课堂的氛围、学生的互动都预先设计一下,课堂表现力求动作自然、举止规范、语言简明、有条不紊;既温文尔雅,又落落大方。经过反复实践,教师的这种教学仪表行为就会从有意识的运用与控制,转化为无意识的运用,成为自身特点风格中的一部分。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的课上仪表行为与授课情境格格不入,或有一些不适宜的动作,如摇首耸肩,挤眉弄眼;或眼神始终盯在某一个地方,忽视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存在等等,这些看起来是无意识的行为,却正好说明了他的教师仪表行为还不够规范,还要继续加强训练。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的作用

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规范教师的仪表行为,可以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思想与道德的培养。

在学生的思想品格与道德情操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仪表行为的熏陶与影响起着关键作用,这就使得对教师的仪表行为进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起来。教师首先应有良好的素质与素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与身份相符合。只有当教师的自我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他才能被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接受,并指导他们的具体实践行动。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的思想意识、行为品格有很大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外来的影响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其间有好也有坏,而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学生往往会以教师作为模仿对象,从教师的衣着发型、举止姿态、言语特点、谈吐风格,到教师的待人接物、人际交往等,都会成为学生暗自效仿的对象。在学生的身上往往可以找出某些教师的影子。因此,对教师的仪表行为做出规范,确保并促使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范并以此去带动、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品格风貌,它的意义是重大而又深远的。

(2)规范的仪表行为,能够有效地辅助老师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一些外部因素,帮助教师完善教学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多加应用仪表行为的辅助印象,通过教师自己的身体姿态和言行所传递的直接信息,使学生更加易于吸收、接纳老师所传达的知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3)规范的仪表行为,能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改善社会风尚。

教师作为一个施教者,对于受教者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年都会有无数的受教育者进入社会中,这些受教育者是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成长的,他们的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老师的影响,以老师为榜样的,这些具有较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行为举止的人在社会中的比重越大,社会风尚就越好。因此,作为榜样的教师的仪表行为就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仪表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仅仅包括个人的爱好与习惯等自我意识方面的行为,还包括具有职业特点的社会意识行为。由于这种意识行为具有较深远的影响,它从长远来看,必然对一定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化作用,为人师表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宣扬那种勤恳、踏实的人格,通过自身高尚的情操来教化民众。总之,教师对社会风尚的改善虽然不是直接的,但是通过那些他们所教导出来的学生所恪守的老师所传授的道德行为规范,确实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4)规范的仪表行为,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仪表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乃至全社会面前作出他们的榜样,教师应该感觉到这一任务的艰巨与重要。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养成良好的仪表行为习惯,在这种仪表行为的规范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也就相伴随着有了质的飞跃。

教师的风度

“言传”“身教”是教师的两项基本要求,二者作为两种教学手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正如契诃夫所指出的,要使你说出来的话有感染力,不仅要靠话的内容本身,还要靠你在说这个话的时候所伴随的肢体语言。我们通常所说的“身教”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仪表风度来影响、感染和教育学生,以实现理想的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包括衣着、发式、举止、姿态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风格态度等内容,它通过感官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教育中起着“言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对此,马卡连柯曾有比较深刻的判断,他认为教师在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影响着学生,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仅来自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谈和接触之中,还来自教师自身在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态度。所以,不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对老师的仪表风度有着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对老师的仪表的基本要求就是衣着方面力求整洁、美观、大方;在行为举止方面要端庄稳重,讲究礼貌;在待人处事方面要乐于助人、和蔼可亲;在教态上要尽量做到自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