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眼界决定境界
10742200000008

第8章 眼光越深邃,认识越理性(3)

叔本华说过,人们就像那些炼金者,原指望炼出金子,谁知却往往发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事物,如火药、药、化学化合物和一些自然原理。

从这个角度去说,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多数人感到遗憾是一种苦涩,但在诗人的眼睛里,苦难也是美的。

有遗憾,就意味着有惋惜、有追悔,心儿念念不忘的,仍是对憧憬的追寻,生活中也才能出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旦哀莫大于心死,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一位朋友,夫妇俩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又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足够多的财富。人生已经太完美,夫妇何求之际,却令人感到寂寞,没有新鲜感可言。此时,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

遗憾,令人流泪,也令心灵更加温柔。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让你能如此快乐而忧伤。只要我还有一双眼睛,这眼睛里装满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蓝得让瞳仁里满是细碎的小蓝点在跳跃,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无数个遗憾,点缀了平淡的日子;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回味无穷。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遗憾就是一串串省略号,空白之处,蕴含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人生是一出音乐剧,遗憾就是一个个休止符,无声之中,酝酿着新的活力!一瞬间的寂静,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

如果换个角度看,遗憾,在生命的历程里,遗憾扮演的恰恰是一种补白!

理性地看待“热门”与“冷门”

对于“热门”与“冷门”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并不陌生,但判断却不一定准确,这里有眼光问题。现在人们热议的所谓“热门”与“冷门”自然有孩子上大学择专业的问题,而人们划分冷热的直接标准就是每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学校要上名牌,专业要挑热门”,这是当年考大学的坚定“信条”。就是因为这一信条,却让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奔波于职场,吃足了苦头。

一般所说的热门专业,是一些在前几年热过一阵子,由于许多学校一窝蜂而上造成供大于求的专业,如法学、计算机、金融、行政管理、工商管理、财政学、经济学、新闻、会计、旅游专业等。

一般所说的冷门专业,一是指在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社会上的需求相对较小,就业比较困难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地质、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勘探等专业。

然而,热门和冷门专业,常常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些昔日的热门专业,如今在就业市场上却成了少人问津的“大冷门”。比如:以前非常热门的法学专业的毕业生,目前的签约率就比较低,不少其他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时也遇到了麻烦。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冷门变热”的现象:与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报考时的冷门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十分抢手。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几乎都找到了工作;港口航道与工程、海洋地质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也不错;一些小语种——像韩语、日语专业的学生,都不够用人单位抢的;化工、材料、土木工程、机械、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也都就业形势不错。

现在,从就业总体情况来看,工科要好于理科,理科要好于文科。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相互依存而生的,没有“冷门”,何来“热门”之说?冷门专业也有春天,热门专业也可能遭遇“寒流”。而且,时刻不要忘记的是,求职过程中,专业并不能决定一切的全部,企业要看的是一个人素质。

虽然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分,但专业并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障碍。专业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在各单位招聘中,在考核专业知识的同时,更看中的是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各方面的工作。综合素质高,就业要相对容易一些。现在很多单位招聘时都没有专业限制,就是为了给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如果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

由此看来,如何看待“热门”与“冷门”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要多角度看才能真正看清。

不计较一池一地的得失

生活中,人们少不了得与失的交换,如果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就可能会因局部而毁了大局。若再因小小的得失惹了些不必要的闲气,失去的岂不更多了?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辨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闲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天没有麦子,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入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这就是因为具有深邃眼光的宓子贱才看到了它本身所具有的长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