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奢侈态度
10738400000013

第13章 拯救者

2008年农历冬至前夕,中央电视台的经济新闻中,相继播出了两条关于欧盟的简讯。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但其背后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其一是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东欧九国新加入了《申根协定》,从此,欧洲互相开放边境的国家增加到了24个。转天,同时段的节目又播了另一条新闻,欧盟委员会根据反垄断法的规定,要求万事达卡取消跨国刷卡收费,否则将每天按其年营业额的3.5%给予处罚,据此,万事达可能会面临每天22万欧元的重罚。对于这个以国际业务为主的刷卡机构来说,这无异于严冬的来临。

表面上这两件事互无关联,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也未予深入挖掘。但若从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来看,事情好像没那么简单。欧盟规定,申根东扩从2007年12月21日开始正式生效,欧盟委员会则是于2007年12月19日宣布对万事达的“处理决定”的。万事达对跨国刷卡收取外汇兑换手续费(俗称货币转换费)早已行之有年,欧盟的反垄断法也不是刚刚颁布,为什么欧盟委员会早不做晚不做,偏偏选这个时候做?这倒更像是有意为之,显然是跨国刷卡收费一事,影响到了欧盟的政策目标。

欧盟真正的目标是“欧元东扩”,“申根东扩”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东欧九国“申根”了之后,便与其他15个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互相开放边界,这方便了发达国家的居民到物价更低的邻国去消费,从而拉动东欧邻国的经济。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德国人,完全可以下班后到捷克的小酒馆去“泡吧”,或者周末到波兰的边境小城去休闲放松;维也纳人到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购物,可以上午去下午回;意大利人到斯洛文尼亚旅游变得更加便捷……加上2007年5月法德高铁的通车,以及泛欧高铁网的即将成形,欧洲“一日生活圈”的范围将会更加扩大。

取消边界会增加人员往来,加速商品流通,促进外来消费,吸引外部投资,这一切无非都是在为这些新进国家培育良好的经济体制,使其各项指标能尽快达到加入欧元区的严苛条件。如果东欧国家真能加入欧元区,将使得欧洲更容易发挥区域内的梯度优势,让东欧成为欧洲中低档产品的生产地和高档产品的消费地,以降低其对中美印等人口大国的依存度,这可是事关未来欧洲在这几大经济体的竞争中能否占优的问题。

可是,如此大格局的问题,又怎么会受刷卡结算这种小事儿的影响呢?

跨国消费如果经由万事达、VISA这样的信用卡机构结算,就必须先在消费金额上附加一笔货币转换费,用来支付给万事达或VISA。万事达或VISA把加总的金额由消费地的币种折成美元,转给发卡行,发卡行再折算成当地币种,从持卡人账户扣款。这两次结汇中都包含着那笔货币转换费,消费者为此既可能承担汇兑损失,又要额外支付一笔价外加价的费用,这等同于提高了消费价格,势必会抑制跨境消费的意愿。

既然申根国家间人员都可以自由往来了,却因为货币没有统一而要在刷卡消费时承担两笔费用,这无异于在取消了有形的行政边界之后,却还存在着一条无形的“结算边界”。这当然违背了欧盟推动申根东扩的初衷,令这一举措的经济效应大打折扣。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欧洲人信奉“魔鬼都在细节里”这句谚语,对于欧盟委员会来说,他们肯定不希望刷卡这件小事,成为影响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魔鬼细节”,所以才会在申根东扩的前两天,开始处罚万事达。从这个时间点的“巧合”,不难猜出欧盟的真正用意。其实,万事达不过是个先被拿来祭刀的倒霉蛋。那么下一刀又将挥向谁呢?是VISA吗?也未可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刀子不会挥向中国银联。尽管中国银联的性质与万事达非常类似,但他们在欧洲的遭遇却判若云泥。就在欧盟决定处罚万事达之前的半个月,欧元区的德法西比卢等五国,才刚宣布开始全面接受银联卡。而此前宣布接受银联卡的瑞士,还为此改造了国内的ATM机及刷卡设备,以便正式建立银联通道。近两年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听到又有新的欧洲国家开始接受银联卡的消息。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招徕购买力日益强劲的中国游客,但中国的信用卡几乎都有万事达或VISA标志,在欧洲刷卡本无障碍,为何欧洲各国都在为银联通道大开绿灯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银联不收货币转换费,这会促使中国游客更多地刷卡购物,自然更符合欧洲各国的利益。

其实,又何止是欧洲,在世界各地,银联卡都在被越来越多地接受。港澳东南亚自不待言,就连以市场封闭而著称的日本,还有万事达、VISA的老家美国,也在用可直接刷银联卡作为卖点招徕中国游客。依我看,至少在亚洲,中国银联极有可能成为区域性刷卡结算机构。大概是看到了这一趋势,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东南亚和南亚各国都在酝酿成立自己的区域性信用卡组织。如果他们真能成事儿,万事达和VISA在这些区域内的市场份额一定很快就会被蚕食。未来这些区域性刷卡组织(包括中国银联)之间,还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互相接受,共享平台。到那时候,不用别人挤兑,万事达和VISA自己就混不下去了,其被彻底边缘化的趋势将不可逆转。比起被欧盟罚款,这恐怕才是他们真正的“冬至”。

这一天似乎已不再遥远,冬天的脚步总是不经意间悄然来临。过去的几十年间,由于世界各主要地区均未建立国家间的刷卡结算平台,才让万事达和VISA有机会坐大,终至垄断全球。但近年来中国银联在国际上的成功拓展,不仅打破了旧有的格局,还产生了巨大的“赚钱效应”。更重要的是,中国银联的组成形式和赢利模式为别国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只要各国都有心要做,分分钟就能把万事达和VISA挤兑出局。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就是这两大机构的终结者。那么,谁才会是他们的拯救者呢?如果我说也是中国,你会不会感到奇怪?其实这不奇怪,答案就在美国的另一家信用卡机构——美国运通身上。

同样作为国际信用卡机构,美国运通无论规模、名气还是影响力,都跟万事达和VISA不能相提并论。但它与后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由于它自己发行信用卡,相当于一家发卡行,所以签约商户支付的佣金大头归它,自然无需向持卡人收费。而万事达和VISA自己不发卡,等于只纯做收单中转的生意,商户的佣金被各家发卡行拿走,它们就只好向刷卡人收钱。这种区别使得美国运通与各国不存在利益冲突。

说起运通卡,它在特定人群中的认知度,其实丝毫不亚于万事达和VISA,因为它锁定的是高端消费者。尤其是运通百夫长卡(Centurion Card),那更是全球公认的富人身份象征。由于美国运通能为各国带来高端人士的奢侈消费,所以它在美国以外不仅不受打压,反而大受欢迎,有的国家甚至还以本国国民拥有多少张运通百夫长卡作为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标志之一。有好事者还编制了“百夫长指数”,用各个国家拥有的百夫长卡总量及每年的增减变化,来反映世界各地经济的景气荣枯与财富流转。据说,这个指数还相当受人重视呢!

无论是百夫长指数受人重视,还是百夫长卡遭人待见,无非是基于这样的社会逻辑:当今世界,财富的积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奢侈消费,而这类消费又主要来自于富人阶层。现实的统计数据似乎也很支持这个逻辑。如果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个人或家庭净流动资产不少于100万美元”这个富人标准,那么全球富人数量的年增长约为7%,而全球奢侈品消费则每年增长8%,两个数据如此接近,应该不是巧合。

然而,如果仔细分析这个数据,则又会看到另一番景象。近年来亚洲的奢侈品消费成长是全球的两倍——15%,而中国又是亚洲的两倍——30%。也许这个数据的精确度值得怀疑,但它的数量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富人数量也在以同样的倍数成长呢?我不得而知。但中国富裕人群队伍的迅速壮大和中国高端消费的成长力道惊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正被中国银联四处蚕食市场的万事达和VISA来说,只有回头面向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寻求拯救,大概才是正途。

其实,他们又何尝没有看到这一点呢?就在欧盟宣布可能会处罚万事达之后没多久,万事达就发布了最新一版针对大中华市场的电视广告,广告主角是一对华人面孔的金领潮男潮女,刚从国外旅行归来,正陶醉于血拼的战果,画外音随着一件件名牌商品的展示,喋喋不休地解说:“上衣,××牌,×折,伦敦买的;手袋,××牌,×折,巴黎买的;帽子,××牌,×折,纽约买的;化妆品,××牌,×折,东京买的……”

虽然广告的表现手法相当庸俗蹩脚,制作也非常粗糙(大概是匆忙赶制的),但其改变诉求对象和卖点的意图可以说是昭然若揭。显然万事达也很清楚自己的软肋所在,如果各大发卡行都在拼命宣扬刷卡消费不仅方便,还有更多的超值享受与优惠折扣,那么一向只取不予的万事达、VISA等,又将如何面对日益残酷的竞争?为今之计,也只好放下身段,改变策略,改善形象,即使是那么的不情愿。不过,有一点倒是没变,就是万事达那句著名的中文广告语:“万事皆可达,唯有情无价。”

可这话现在听上去怎么觉得有点儿讽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