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不代表失败,女人也不是弱者。一旦走出不幸,找回自我,靠自己同样可以撑起一片灿烂的天空。为自己,也为孩子!妈妈的脸色,就是孩子的天空。妈妈用怎样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将来就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作为单亲妈妈,在孩子面前,没有悲观的权利,即便是伤痕累累,即便是心灰意冷,也要隐藏起自己的眼泪和叹息,快乐阳光地生活。
告诉孩子你离婚了
当你决定要离婚时,你怎么告诉孩子?这在单亲妈妈的经历中是个令人心痛的时刻。
自己经过了反复的感情煎熬,上下左右地掂量了这个事情,是个深思熟虑的选择。但是对孩子来说,也许会很突然。即使孩子有所预感,终究这个决定对他们来说是个被动的承受。
下面是单亲妈妈简云的叙述:
女,35岁,新闻记者,大学文化,离婚时儿子4岁。
和许多母亲一样,离婚时我试图对孩子隐瞒真相,那时儿子4岁。我这样问他:“爸爸妈妈分开好不好?”
“好。”他回答得如此干脆,令我吃惊。再问下去,方才明白,他觉得爸爸妈妈分开,他可以两边住,那多新鲜。他这样的痴憨,让我忐忑不安的心暂时放松了。
然而,和我在狭小的合住宿舍住了两个月之后,儿子渐渐悟过来了。他说我的房子太小,他想到爸爸那儿去,可他爸爸极少来接他。后来他开始把“找爸爸”作为他做错事的逃避和表达不满的方式。“找我爸爸去”的哭喊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不管在大街上,还是在隔墙有耳的宿舍。
最最让我尴尬的是,那年冬天,我认识了一位离异男士,他有一个8岁的女儿。接触一段时间,我们试着在周末一起带着孩子去玩。可是,那一次儿子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他和那个女孩子抢玩具,女孩稍微抗拒了一下,他便开始大声哭喊:“我找爸爸去。”
在他的哭声中,我几乎万念俱灰。离婚是我深思熟虑的选择,对一个单亲家庭可能遭遇的困难,我并非没有思想准备,但儿子这种激烈的反应完全超出我的预料。我束手无策。儿子和我的天地阴云密布。
那天晚上,我和儿子情绪都很平静,我问他:“你们班里的小朋友是不是也有爸爸妈妈分开住的?”他说有。接着告诉我,谁谁的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住,算了一下,一共有4个。
“那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在一起住吗?”我看儿子如此明白,便想试探一下。
“他们离婚了。”他不假思索的回答真的让我大吃一惊。追问下去,他说是班里一个父母也离婚的女孩告诉他的,爸爸妈妈分开就叫离婚。他甚至还知道那个小女孩的妈妈又结婚了,而那个小女孩不喜欢她的叔叔;另外一个小朋友的妈妈离婚之后嫁给了一个外国人。
在那样的状态下,我的生活信念简单到“过下去就是胜利”。
曙光出现在第二年春天,我和儿子偶尔的一次聊天之后。
在长达一年的日子里,我从未在儿子面前使用“离婚”这个词。记得儿子有一次在电视里听到这个词,便问我“离婚”是什么意思,我没告诉他。家里的小保姆也曾跟我说儿子也问过她这个问题,她同样回避了。想到这些,我心里一个强烈的感觉便是:我们做父母的,真是太愚蠢了!我们以为这些四五岁的孩子不懂,以为用回避、掩饰可以避免伤害他们,其实他们已经用眼睛、耳朵和心灵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变异,回避只是增加他们的困惑、压力和抗拒。我们难道不能坦坦荡荡地告诉他们:生活有时会发生变化,这很正常,所以离婚和结婚一样正常,只是我们需要一起来接受这种变化。
那天我终于告诉儿子,爸爸妈妈离婚是因为在一起老吵架,吵架的人都不愿意呆在一起,所以大人好了就结婚,不好了就离婚,这跟小孩子没关系。不管离不离婚,爸爸妈妈都很爱你。
此后,我们可以经常谈到这方面的话题,我利用一切合适的机会,向他灌输离婚和结婚一样正常的观念,我相信对于儿童,观念的灌输更为容易。带他去也是离异的朋友家,我会对他说:“这个阿姨也离婚了,她的孩子跟爸爸过。”我想让他知道,像他一样的孩子也不少。直到这时候,我和儿子的关系才阴转多云再转晴。他开始习惯并接受和母亲独处了。
离异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告诉孩子?这恐怕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度以及与父母感情的亲和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可以让他们有一点儿心理准备,以缓冲“突如其来”的打击在孩子心中引起的震撼。
由于你们对离婚的原因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相互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要一起去告诉孩子会很难办,但只要有可能,最好在告诉孩子时,你们都要参加。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尽管你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你们依然是他的父母,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在此之前,你们双方要认真讨论对孩子的谈话内容,不妨列个提纲。值得提醒一句的是,你们谈话的内容,会给孩子留下终身的记忆。你决不会希望在进行这次重要谈话的时候,出现你们相互发泄不良情绪的情形,如果那样,无疑会给孩子留下更多的创伤。因此,有一点至关重要,决不要在这个时刻相互争吵、彼此谩骂。
无论是你们双方都参加还是单方出面,要安排一个适当的时机,这一点非常重要。首先,在时间上,宜早不宜迟——你总不希望孩子东拼西凑地从别人那儿听到你们就要离婚的消息。要知道,孩子的观察力常常超出父母的想象,许多孩子都能在父母坐下来给他谈这件事之前觉察到一些征兆。如果已经分居,孩子就更能预感到你们可能要离婚。因此,你们一旦做出离婚的决定,就应尽早告诉孩子,宜早不宜迟。
你们至少要安排一个小时给孩子谈这件事。也许用不了一个小时,但应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把事情讲清楚,保证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孩子提出问题,并回答孩子的提问。对你们每个在场的人来说,这是一段重要而艰难的时刻,不应被任何事情打扰,电话也应该关掉。要让孩子对将发生的事情清楚地知晓。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离婚的理解有所不同。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难以理解“爱情”、“婚姻”、“离婚”等这类词,如果你对孩子的理解力估计过高,效果肯定不好。
该对孩子说些什么呢?的确,很难说哪种方式最好,哪些内容最适合,我们能提供的只是一些建议。你要记住一点,有时说话的方式比说话的内容还重要,至少它们是同样的重要。还要注意非言语的交流,其作用比语言交流更大。孩子对父母的情绪变化普遍都很敏感,其情绪也会随父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你若是一副完全崩溃的样子,孩子的情绪就好不了;你若对处理好离婚的事儿很有信心,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
谈话时,要直截了当,不要转弯抹角,语言要浅显易懂,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态度要坦诚,不要指责孩子的父(母)亲,要清楚这不是指责的时候。坦诚、对孩子不说谎,并不等于要在此时就把一切痛心的细节都讲出来。有一位妈妈是这样给孩子谈离婚话题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和你爸爸一直在设法解决我们婚姻上的一些分歧和问题。最后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如果继续在一起,我们都不会幸福,因此决定离婚。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苦,但我们能解决。我们都很爱你,而且会继续爱你,照顾你,只不过我和你爸爸今后要分成两个家。”
给孩子谈离婚的问题,一次是不够的。这种谈话对孩子的情绪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使他记不住多少具体的细节内容。这就需要你给他多讲几次。如何判断孩子记住和理解了多少呢?最好的办法是看他问些什么问题。你要鼓励孩子提问,对他出现的情绪化行为要理解,对他提出的问题不要大惊小怪,要正确对待。
要从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出发,把一些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问题讲清楚。告诉他大人离婚后,哪些会保持不变,哪些会有所变化。比如,每个人会在哪里生活,什么时候他可以到非监护方家去。你还要明白地告诉孩子,离婚不是他造成的,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有的孩子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调皮捣蛋,在学校表现不好,大人才闹离婚的,这种想法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你要在一开始就给他解除这种顾虑。
单亲母子如何相处
单亲家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现有的家教理论都是以双亲家庭为主流的,在传统的家教理论中,父母双方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常是“严父慈母”,各有分工,来完成孩子丰富人性的塑造。而单亲生活改变了双亲的家庭架构,形成由父亲与子女,或是母亲与子女两两相对的关系,离开家庭的父(母)亲相对地与孩子的关系拉开了距离,对孩子的教育职责更多地落在了单亲肩上。而且这种单亲的家庭关系,由于没有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互相更加紧密地依赖,心理期待直指对方,由此也容易引发心理冲突。
4年前,小朱带着4岁的儿子离开家,搬入集体宿舍。那时小朱心中只有一个简单而坚定的念头:我要和儿子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至于这种生活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小朱没有细想。她只想到一件事,就是应该避免儿子产生恋母情结。因为她曾从书本和旁人的生活中知道,长期单独与母亲生活的男孩容易发生这种事情。
从儿子出生起,小朱就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小朱想只要她和儿子的单亲生活中继续这样的教育,他就不会有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如果说,离婚之初小朱的这些想法和思路还都过于简单和粗浅,那么,4年后的今天,经过许多波折和不断的调整、认识,她完全有信心说——我和儿子已建立起了稳定而健康的母子共同体,我们彼此依赖,又彼此独立,我们生活得很愉快。
和许多离异者一样,离婚的第一年,小朱的情绪极为不稳定,而且因为怕伤害孩子,她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对儿子隐瞒真相。他因此而不断地抗拒,哭着闹着要找他爸爸,他希望回到原来的家。这使得小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很紧张。
小朱一度非常灰心,认为她也许没能力过好她们母子两个人的生活。
一次和儿子聊天中,小朱偶然得知儿子其实是知道她和爸爸离婚的,这使小朱下决心说明真相,并让儿子明白,他以后得一直跟妈妈生活,他得接受这一点。同时小朱希望她们俩的生活能够快快乐乐。
当然,小朱是以很浅白的话告诉儿子这些的。现在,她可以把这看作是她们建立母子共同体的开始。有了这一开始,此后她们的生活便开始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单亲家庭的确与大多数家庭不同,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单亲家庭,大部分是一子一母,这样的人际结构,很容易让母子或母女之间形成极为亲密或是紧密的关系。这种亲密或紧密的关系既能使两人在情感上非常依赖,也更容易引发两人的心理冲突,因为几乎没有第三者的介入,两人的希望更直接地指向对方。母亲会因为比双亲的母亲付出更多而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孩子由此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母亲也容易失望,造成两代人的冲突;而孩子会认为他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母亲理应为他做得更多,如果母亲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他很容易怨恨。
所以,在单亲家庭中建立情感共同体是相当容易的,但仅仅只是情感共同体并不能保证单亲生活的健康与快乐。
以小朱自己的体会与认识,她认为单亲家庭应该建立的是生活共同体,情感联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需要的是单亲成员对家庭的共同责任以及对个人生活的承担能力,而责任和能力的培养则需要个体的独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宽松有序的家庭氛围,才能避免因互相的期望而引致冲突,也才能使各自都有健康平衡的心态。
对孩子而言,情感依赖几乎是天生的,而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承担能力则是需要培养的。
年幼的孩子也许不懂“责任”和“承担”是什么意思,但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让他体会、明白其中含义。
在小朱的儿子接受了她们的单亲生活之后,她不断向儿子灌输: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生活,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把生活过得更好。那时,儿子在幼儿园寄宿,很想让妈妈多接几次,小朱对他说,因为妈妈工作忙,只能每周接他两次。妈妈工作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让她们的生活更好,所以他只能委屈点。但小朱在星期天总是带孩子出去玩,这是建立情感联盟的必需。
现在儿子已经8岁,有时小朱在周末也不得不工作,而把他扔在一边,她会对儿子说出自己心中的歉意。儿子已经很能理解这一点,经常主动把门关上,让妈妈安安静静地写稿子。这是他为母亲和家庭的利益牺牲一些快乐。
小朱同时也让儿子知道,她为他的利益也牺牲许多东西。
比如小朱喜欢睡懒觉,但为了送儿子上学,她得早上5点半起床,周末也不能睡得太晚,得给儿子做早饭;她喜欢安静,但只要儿子在家,她就得常常忍受电视机的吵闹,等等。这是她们共同生活都应该付出的。
另外,因为家里只有小朱和儿子,妈妈要干几乎所有的家务,所以儿子必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现在倒垃圾已成为儿子的专项工作。他还学会了擦鞋、收衣服、叠衣服。因为小朱讨厌洗碗,总是希望自己做饭,儿子洗碗,但他说他要12岁才能洗碗。
她和儿子建立的生活共同体还包括对未来生活的共同筹划。因为不断的交谈,儿子清楚地知道小朱肯定要再结婚,她完全有把握说儿子已经认可那种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