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内向的革命
1059000000015

第15章 理解奋斗的价值(1)

你根本不需要通过奋斗完成某些重要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你也不需要大彻大悟或做出某些高尚行为去赋予自己人生什么意义,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独特、最具有意义的。你的价值和重要性无须证实,你自己就是最珍贵的宝物。

价值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

真实的价值不需要依赖任何东西。我们要超越我们现有的这一种受限的价值观,进入到另一种境界里,在那里,价值不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

——《内在的探索》

当有人问起你是谁的时候,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你的名字,如果说那不是真正的你,而只是你的名字,你可能还会说出你的思想、你的地位、你的能力、你的财产、你的观念……试图用这些来描述你自己。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和真正的“自我”是否有差别呢?

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从小就被各种外在的价值观念所支配,跟着环境的脚步前进,不断被外在环境奴役而不自知。仔细回想一下你便会发现,我们刚出生时,头脑中本来没有知识、学问,也没有记忆,但是随着后天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渐渐地会辨别事物的名称、形象以及数量的多少。但那只是我们所知的,却并非我们自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弟子,给了他一块石头,让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这块很大、很好看的石头。师父紧接着又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去卖。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回来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最多能卖多少钱。”

于是这位弟子去菜市场试着卖石头。许多人看着这块石头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可以把它当做称菜用的秤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是几个小硬币而已。徒弟回来后对老禅师说:“这块石头最多只能得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只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后,这个弟子很高兴地说:“这些人简直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一千元。”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询问一下价格。但不要卖掉它,同样只是问问价。”

于是徒弟去了珠宝商那儿,他们竟然愿意出5万元来买这块石头。徒弟听从师父的指示,表示不愿意卖掉石头,想不到那些商人竟继续抬高价格——出到10万元,但徒弟依旧坚持不卖。珠宝商们说:“我们出 20万元、30万元,只要你肯卖,你要多少钱我们就给你多少!”徒弟觉得这些商人简直疯了,竟然愿意花这么一大笔钱买一块没有多大用处的石头。

徒弟回到禅寺,师父拿着石头对他说:“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之所以让你这样做,是想要培养和锻炼你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蔬菜市场里的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又或者你自己就是这块被人们不断改写价码的石头,它究竟值多少钱呢?”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在同样的物质世界里,我们自身的价值标准应该怎么来衡量呢?其实价值是我们附加在事物、人或活动之上的某个东西,它是从我们内心冒出来的,我们自己决定了我们看重的是什么,过往的动机也会促使我们看重某些东西,然而这些都不是价值本身,它们只是促使我们把价值放在某个东西上而已。

价值观会因为某种信念或某种感觉而产生。但每当我们改变的时候,价值观也会跟着改变,对象却不会变。我们应当超越一种受限的价值观,进入另一种境界,在那里,真实的价值不需要依赖任何东西,也不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

我们自己就是价值本身,是最珍贵的宝物

我们体验本体的方式之一就是成为价值本身。价值可以在没有任何对象的状况下存在。我们自己便是价值本身。

——《内在的探索》

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们总是忙于不断追求各种利益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种种欲望,却忘记审视自己的内心,想想生存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评判别人,却忘了应该先审视自身,认识自己。许多人或许从不曾真正面对过自己,不曾认真地审视过那个真实的“我”是什么。而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人产生交集,在接触过程中,便很容易犯自我中心的错误,用自己的的价值观对他人的言语、表情、行为作出评判,甚至会自我揣测他人的心理,由此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发生冲突。

从前有一个青年总是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生活多舛,既发不了财也求不到一官半职,终日愁眉不展。一天,他在路上偶遇了一个老和尚,看到老和尚一脸的平静不由得叹了口气。

老和尚拦住青年,问他为何叹气,青年说:“我看到你开心的样子觉得很羡慕。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多的烦恼?为何我既没有一技之长偏偏又一贫如洗?”

老和尚说:“年轻人,你明明很富有啊!”

青年问:“富有?我除了烦恼什么也没有。”

老和尚并没有急着解释,而是继续问他:“那么,假如有人给你一千两银子,换你十年的寿命,你换吗?”

“当然不换!”

“给你五千两银子,换你的健康,你换吗?”

“还是不换!”

“给你一万两银子,换你的生命,你换吗?”

“不换!”

老和尚顿时笑了:“年轻人,到现在为止你至少拥有一万六千两银子了,难道你还不够富有吗?”

就像故事中的年轻人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不清自己的价值,不论我们结婚或单身,不论我们拥有多少辆车,不论是否有人爱我们,不论我们是否快乐,是否仍然活着,是否健康,我们的价值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因为它就是我们,它就是我们的本质。我们自己的价值是独立于头脑之外的,是本体的一个面向,可以被认为绝对价值。

其实,只要你愿意关注,价值这个东西是十分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成为它、看见它、嗅到它、尝到它。快乐或价值带给我们的这些状态就是我们的本质的一部分,并不是做了某些事的结果。如果能单纯地让自己存在,自然而然会感受到这些状态。我们就是价值本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但是我们的所作所为却让自己变成了最贫穷、最无足轻重的东西。要想找到失去的重要感,我们只有停止心中的旋风,让自己放松下来,单纯地存在着。

运用理解力,探索自我形象的形成

开放心胸,运用理解力去探索自己的一些自我概念,我们就可能揭露错误的认知,发现真相是什么。

——《自我的真相》

小时候,如果常听到有人夸自己很可爱,那么你就会在脑海里构建出一种自己很可爱的观念;如果你的母亲总是跟人说你不够聪明,那么你也会构建出一种自己很笨的自我形象。我们的心总是会抓住这些童年的经验不放,并把它们储存在头脑里变成记忆,我们又通过这些记忆为自己设定了一副自我形象。过去的经验和记忆不论好坏,都会使我们形成一些对自己的假设。我们对事情的意见和过去的知识不但会让我们产生对一个东西的期望,还会使我们对某个东西产生排斥。当我们想起过去的某件事,我们的内心就会对这件事产生一种或好或坏的意见,这时,我们就会无法安住在当下,并开始期望过去的那份美好的事情能够重新出现,或者期望过去那个让自己痛苦的事情别再发生。也就是说,回忆让我们的内心开始期待将过去的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投射到未来。因为我们早已对苦与乐有所界分,所以我们的内心总会出现排斥、期待和渴求这些反应,而对当下现状的排斥以及对另一个东西的期待会给我们带来挫败感。于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排斥、期待、渴求,就越感到挫败,越感到挫败,就越渴望释放这种挫败感。

我们在这里要探索的自我形象就是这个恶性循环所带来的结果,它的核心就是挫败感。自我形象的塑造意味着基于我们对某个东西的排斥,我们把过去的所有经验都变成了某种痛苦的、负面的意象,以此来抗拒某些东西。殊不知,每当我们对事物产生反应或排斥、抗拒某一个东西时,就是在认同挫败感。而且我们还会用各种各样的信念来钝化自己的觉知,掩盖真相。

要想认清整个过程里的真相,只有靠理解力的帮助才行。没有理解力,我们就只会去认同那些固有的、老旧的形象,并且会相信自己是愚蠢、懦弱、无能的。很多人都会因为不够理解自己,而不断去取悦别人,一旦他们运用理解力深入地去探索,就会发现自己为什么会做这件没用的事情,这样做不可能给他们带去真正的快乐。

通过理解力的帮助,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自己当成了一种特定的自我形象,从而丢失了真正的自己。运用理解力来探索一些自我概念,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接受了它们,这时如果能开放心胸,并对这件事产生好奇,我们就会发现什么是真相。

理解就是要一边揭露错误的认知,一边揭露最深的实相。它使我们看到遮蔽住我们内心喜悦的东西是什么,又让我们明白生活在喜悦里是什么样的滋味。理解又等于一种客观的观察,总会让我们看见某一层次的真相,并让我们更好地活出自己。

通过理解,心智和存在才有了联结

心智和存在通过理解而有了联结,在童年时这两者是分开的。当你进行内在工作到了某个层次,就能让理解和心智结成一体,这时你既是存在本身,又能觉知到自己的存在。

——《自我的真相》

我们先来假设一下:你正在学习做一道菜,刚开始,你会将做法写在笔记本上,每次做的时候都照着看,还会时常想着它的做法,不断地进行演练。但是,一旦上手了,你就不会再惦记它到底是怎么做的了。只要煮饭的时间到了,食材备齐,你自然会做出这道菜。其实,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当你真的理解了某个东西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的一部分,之前关于它所产生的问题也就消失不见了,然后你又会着手解决下一个问题,学习下一道菜该怎么做,会放大量的精力在上面,还会很在乎结果是什么。一旦真的学会了,它对你就不再有之前的那种重要性了。这就是理解带给我们的转变。

理解不仅能揭露错误的认知,还能揭露最深的实相,它也等于是一种客观的观察。看见某一层次的真相并且理解它,就像是一朵绽放的鲜花让它底端的状态完全呈现给众人,因此理解自己跟活出自己的真相是同一回事。

当我们到达某个更高的层次时,理解也会随之变得更清晰,也就是说,我们看得更清楚了。这时,你就可以一边理解存在,一边觉知到自己的存在。这份对存在的觉知就是一种理解,理解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存在的表达,于是,心智和存在通过理解就有了联结。要知道,这两者在童年时是分开的,却因理解而结成了一体。

理解也会给人们带来失落感。一旦彻底理解了某个面向,就等于失去了它,许多人因此对理解不感兴趣。他们比较喜欢那些能够发展出爱和慈悲的方法,因为那些方法能让他们保住爱和慈悲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彻底了解了爱或慈悲等感觉,你就会发现失去它们而且从此不会再体验到它们。在环境有需要的时候,它们自然会升起,因为你自己已经处在爱或慈悲的状态里了,所以不需要永远都感觉到它们,在必要时它们自然会出现。

由此可知,理解还可以使我们看到障碍,看到错误的认知,从而揭露出最深的真相。它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完整的、透彻的了解。但是,当你体验到自己真正的身份,就会变得不一样了。那时你可能会说:“这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来了解一下。”然而这个东西根本不是你的心智所能了解的,若你企图去了解它,它就会消失。可能你会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推敲它,但仍然无法领会个中滋味。有时你尝到了一点滋味,可是它立刻又消失了。你不断努力,直到你终于明白你的终极身份是无法被认知和理解的。当理解终结时,你会明白真正的你是无法被理解的,它跟你的心智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又称之为“理解的终结”或“全然的理解”。虽然理解会从某一个层次进入到另一个层次,一旦彻底理解了某个东西,我们的心也会接着转向另一个东西,但理解还是有终结的,直到我们完全无法理解的那个东西出现为止。

一旦了悟无法被理解的终极真相,你就解脱了

面对无法被理解的东西时,你不知道答案,就无法再为难自己,那时你就解脱了。你不会再受到苦乐、生死、大小或好坏的束缚。这便是最终极的理解。

——《自我的真相》

我们知道了理解是一种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力量后,如果你继续探索下去,就会发现理解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运用得当的话,它就会引领你一层又一层地揭露出内心的真相,直到你面对一个完全无法理解的东西为止。但一开始,我们还在进行理解和辨识,最后却发现,那个无法被理解的东西永远不会消亡,也不会改变,既然这样,你就可以无惧而逍遥自在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