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深秋的一天,一位身材颀长、面容清俊的青年诗人来到了“白水真人”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乡。这位诗人在一班朋友的簇拥之下,信步登上了葱郁秀丽的卧龙岗。众人环立岗上,俯视着脚下明净清澈的白河,青年诗人豪情万丈,满怀激情地放声吟诵起来: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廛阛。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这位傲岸不羁、即兴啸吟的诗人,便是诗仙李白,他吟诵的这首诗就是有名的《南都行》。诗中的“南都”,也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宛城南阳。
在这首诗中,李白不但赞美了南阳的壮丽景色,也歌颂了南阳千百年来所哺育出来的范蠡、百里奚、刘秀、阴丽华、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并以此抒发胸中的抱负和不平。
南阳,乃中土大郡,南与湖北省毗邻,西与陕西省接壤,其西、北、东三面皆有山相环,西是秦岭余脉,北为伏牛山,东有桐柏山,只有城南面临白河、汉水而开了一个缺口,宛似一只巨型的马蹄。中国古有水南山北为阴、水北山南为阳之俗,这里位于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故被称为“南阳”。因其“南据荆襄,北屏汝洛”,交通便利,是中原地区通向中南和西南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被称为西南重镇。此外,因南阳盛产中草药,被誉为“中华药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就是全国最大的冶铁中心,以“大郡之都,连城数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之盛,与关内的六大都会齐名并称。
这是一座有两千八百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殷商时期,南阳称宛,地属吕国。西周时期,申国在此构筑城邑;春秋时期,地属楚国,又曰宛邑;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昭襄王伐楚收宛,“初置南阳郡,以汉水之北”,治所宛城。新朝王莽地皇四年(23年),刘玄在南阳城东南的白河滩上筑台称帝,建都宛城,年号更始,史称其为更始帝。光武帝刘秀,最初也起兵于此,后来平定诸雄,遂建国号东汉,他的“云台二十八将”也多为南阳郡人,故此地又被冠以“帝乡”“南都”。逮至隋朝,改南阳郡为南阳国;唐朝则辟宛地而为唐、邓二州。后历宋、元、明、清四朝,皆设南阳府,以治所辖。
千百年来,美丽而又古老的南阳不但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著称于世,又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而驰名中外。这里俊彦辈出、人文荟萃,涌现出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诸如范蠡、百里奚、张衡、张仲景等,特别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代名相诸葛亮,他早年所隐居的地方,就位于这座古城西南的卧龙岗上,27岁那年他从这里走向广阔的历史舞台,成就了一番震烁千古的伟业。
这些先辈精英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南阳人,他们以先辈为荣,投身经世学问,取得了许许多多的重大成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教育、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时间老人迈着蹒跚的脚步跨入20世纪的门槛时,古老的南阳出现了杨鹤汀、杨廷宝、杨士莪一家三代英才。杨鹤汀,反清猛士,南阳同盟会首领,民国时首任南阳知府,教育先驱,誉满中州的名流贤达。
长子杨廷宝,是一代建筑宗师、学部委员;长孙杨士莪,是我国水声学科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祖到孙三代人,在近百年的跨度里,形成了一个系列的传奇。这是风云激荡的大家气象,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流年盛宴,三代人的成长历程和辉煌业绩,脉联意合,堪称书香传世的典范。
在第二代中,长子杨廷宝是中国建筑史上与梁思成齐名的大师级人物;二子杨廷宾是延安时期的著名版画家;三子杨廷寊,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河南省水利厅办公室主任、省高级人民法院《法院志》办公室负责人等职;长女杨廷宜,早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在湖南林学院从医;次女杨廷宁,毕业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在家相夫教子;三女杨廷寓,毕业于河南大学,长期在南阳教书。
杨廷宝的夫人陈法青,河南省西平县人,父亲陈铭鉴是前清举人出身,进入民国后担任国会议员,是一位文史专家。陈法青先后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和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她与杨廷宝生育的五个儿女,成为南阳杨氏家族第三代,他们在教科文战线上均堪称杰出人才。南阳杨氏家族在中国科学、教育和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不凡成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称评,被称之为“南阳杨家”“院士世家”,还有人称其为“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
据南阳方志记载,清末民初之际,古城南阳有二十余户大地主,其中以“高、谢、杨、米”四大家族最有声望,占有土地达五六万亩之多。当时,南阳最富有的是高家,不但拥有众多的土地,且在城内开有许多商号,人称“高半城”。而最有权势的当数谢家,被称为“谢老道”的掌门人物谢宝胜,是清廷委派的驻宛总兵,掌握着河南全省几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地位显赫,权势熏天,被称为“谢半天”。余下的米家、杨家等几家大户,各以耕读传家,虽在当地也有不小声望,但地位远逊于高、谢两家。杨廷宝的同父异母弟弟杨廷寊在《记南阳晚年时的杨鹤汀先生杨氏家族》一文中记载:
明清之际,南阳城内已逐渐形成了张、杨、米、谢四个大家族。有的说是高、杨、米、谢。实际上东关勇家(系蒙古族)也是一大姓。人们常说,南关杨家,东关勇家,白庄张家,孙坑米家,他们之间互相联姻,亲上加亲,形成一个家族姻亲网。清末至民国时期,四个大家族已相继败落。高家败落较早,米、谢两家虚有其名。传说米家系襄阳米芾家族的一支。
杨家开始住在赵营村。赵营位于南阳城东南,距城六里,是一个逾百户人口的大村庄。村的北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名叫白河,古称淯水,浩然南流,清澈见底,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老白河。老白河发端于秦岭余脉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一路逶迤南下,流至湖北襄樊时汇入汉水,再流至武汉三镇的汉口汇入长江,最后直抵东海而融入浩瀚的太平洋。赵营是豫西南一个中等村落,村里原先居住的多是赵姓人家,故名“赵营”。逮至清末,赵家逐渐败落,后来居上的杨家成了这个村子里的最大富户,但村子仍称赵营。不过,赵家后来也出过一些名人,其中一位是稍后于杨廷宝的赵东宛,东宛,顾名思义,就是宛城以东之意,出生于1926年,曾任国务院劳动人事部部长兼党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科技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还有一位是考古学家赵青芳,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宝钧的妻舅。新中国成立后赵青芳担任过多年的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曾先后三次主持对南京北阴阳营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清理,20世纪50年代在淮安考察文物时率先提出了青莲岗文化,年龄比杨廷宝略小些,后来他们在南京时还以同乡有过往来。
后来居上的杨家不但成了赵营村首屈一指的大户人家,而且在南阳一带声望卓著,闻名城乡。清末,杨家在赵营附近的张井、吕庄、瓦房庄、苏庄、刘营、常庄、杨新庄等村均有大片的田产。此外,南阳城南的圪垱店、城西的姚凹、城西北的麒麟岗等地,杨家也都有大片的田产。除了经营田产以外,杨家在南阳城内尚开有中药铺、粮行、钱庄和杂货店等商铺,是南阳城远近闻名的一方巨富。
据杨廷寊先生在《记南阳杨氏家族》中回忆,仅杨家祖上在南阳城东关所遗下的泰兴元酱园糕点铺一处,就有各种房舍一百余间,从前到后均有前檐走廊,并且都有青石筑成的排水暗道,暴雨时也从未见过积水。从泰兴元的建筑规模布局,可以看出当时南阳城内商业繁荣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