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10464600000002

第2章 人的基本结构(1)

运动系统

在各种生命体中人体是最复杂、最高度统一协调的机体。为了正确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必须首先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其相应功能。

人体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它们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故又称基本组织。由几种组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心、肝、脾、肺、肾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便构成一个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及神经九个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1)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等。

(2)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淋巴器官、淋巴管等。

(3)血液系统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有关造血组织等。

(4)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5)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消化管及消化腺等。

(6)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等。

(7)生殖系统男性包括睾丸、副睾、输精管、精囊腺、前列腺及外生殖器。女性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乳房及外生殖器。

(8)内分泌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等内分泌腺及散在的内分泌细胞。

(9)运动系统包括骨、骨骼肌、骨连结等。

除此之外,人体还有皮肤和感觉器官。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内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发等。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和味觉器官等。

各个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互相协调,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

一个系统是由若干器官联合在一起为完成某一方面的生理功能而构成的。一个器官则是由几个不同的组织结合而成,并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组织则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因此,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可以完成一切生命活动,包括代谢、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生理过程。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进行活动。骨和骨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称骨骼。骨骼肌附于骨的表面。运动是由肌收缩牵引骨骼而产生的。在运动中,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骨是运动的杠杆,骨连结是运动的枢纽。成人有骨206块,约占体重的20%。运动系统约占人体重60%,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

(一)骨的分类

根据骨在体内的部位,可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3类(上肢骨、下肢骨四部分);根据骨的外形又可将骨分为4类。

1.长骨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长骨呈管状,又称管状骨。两端较膨大称骨骺。中部较细称为骨体或骨干。骨体内有骨髓腔,其中充满骨髓。骨干表面一定部位可见到通向骨髓腔的滋养孔,有血管、神经通过。

幼年时,骨体骨骺之间以骺软骨相隔,由于骺软骨不断生长、骨化,使骨增长。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形成骨干与骨骺之间的骺线。20岁左右,骺软骨骨化,骺与骨干互相愈合,形成一骨,骨的长度也就不再增长。其骨化愈合处,呈一粗线状,称为骺线。

2.短骨一般呈立方形,富于耐压性,往往集群地连接在一起,多位于既承受重量又运动复杂的部位,如腕部和足的后部的小骨块。

3.扁骨扁骨扁薄如板状,分布于头、胸等处,主要构成骨性腔壁,对腔内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胸骨、肋骨等。

4.不规则骨形态多样,如椎骨、蝶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具有空腔,含有空气,称含气骨。如位于鼻腔周围的上颌骨、额骨等。

此外,在某些肌腱或韧带内有形如豆状的籽骨,多位于手掌和足底着力点,它在运动中使肌腱较灵活地滑动于骨面,从而减轻摩擦,并改变骨骼肌牵引方向。

(二)骨的构造

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的分布。

1.骨膜骨膜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紧贴于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以及骨髓腔的内面的骨膜,分别称为骨外膜和骨内膜。一般所指的骨膜为骨外膜。骨膜内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故感觉敏锐,并对骨的营养和生长有重要作用。

2.骨质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特点为坚硬、致密、抗压及抗扭曲力强,由有规则而且排列紧密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的外表面及长骨骨干。骨松质位于长骨骺端的内部和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的内部。骨松质结构疏松,呈骨蜂窝状,由许多交织成网的杆状或片状骨小梁构成。

3.骨髓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可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在胎儿和幼儿时期,骨髓腔内全部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5岁以后),长骨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取代,成为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但在骨骺、短骨及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存在保持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临床上常在髂骨的髂嵴和胸骨等处,作骨髓穿刺,抽取骨髓进行检查,帮组诊断血液疾病。当大量失血和贫血时,黄骨髓又能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三)骨的连结

骨与骨之间的连结装置,称骨连结。其连结方式,因骨的形态和功能不同而异,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直接连结多位于颅骨及躯干骨之间;间接连结多见于四肢骨之间,以适应人体的活动)。关节是人体骨连结的主要形式。

在骨的关节面上,有透明软骨构成的关节软骨覆盖,具有减少摩擦、增强关节灵活性的作用。

1.直接连结指两骨间借纤维结缔组织或软骨相连,其间无间隙,不能活动或仅有轻微的活动。根据连接组织的不同,直接连接分为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

(1)纤维连结两骨之间借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如颅骨的缝连结、椎骨刺突间的韧带连结和前壁骨间膜等。

(2)软骨连结两骨之间借软骨相连。软骨具有弹性和韧性,有缓冲震荡的作用,如椎体间的椎间盘和耻骨间的耻骨联合。

纤维连结和软骨连结如发生骨化,则成为骨性结合,如各骶椎间骨性愈合,坐骨、耻骨和髂骨之间的骨性结合。

2.间接连结又称关节,其特点是两骨之间借膜性囊互相连结,其间具有腔隙及滑液,有较大的活动性。关节包括主要结构和辅助结构两部分。

(1)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这些结构为每个关节必有的基本结构。①关节面:是两骨互相接触的光滑面,构成关节的骨面,通常一骨形成凸面,称关节头;另一形成凹面,称关节窝。关节面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很光滑,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同时软骨富有弹性,可以减缓运动时的冲击。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及附近的骨面上,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内、外两层。③关节腔:是由关节囊滑膜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的密闭窄隙,其内有少量滑液。关节腔内为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作用。

(2)关节的辅助结构除上述基本结构外,某些关节为适应其特殊功能,需要一些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①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关节周围或关节囊内,分别称为囊内韧带或囊外韧带。有增加关节稳固性和限制关节过度运动的作用。②关节盘: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其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多呈圆形,中间稍薄,周缘略厚,把关节腔分成两部分。膝关节内的纤维软骨板呈半月形,称为关节半月板。关节盘使两个关节面更为适合,增加了运动形式和范围,并有缓和与减少外力冲击和震荡的作用。③关节唇:为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并扩大关节面的作用,使关节更加稳固,如髋臼唇等。

(3)关节的运动一般关节都是围绕一定的轴作运动的。关节运动与关节面的形态有密切关系,其运动的形式基本上可依照关节的三种轴而分为三组拮抗性的运动。①屈和伸:指关节沿冠(额)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两臂互相靠拢,角度缩小的称屈;相反,角度加大的则称伸。②内收和外展:通常是关节沿矢状轴的运动。运动时骨向躯干或向正中面靠拢者,称为内收;反之,离开躯干或正中面者称外展。③旋内和旋外:骨环绕垂直轴进行运动,称为旋转。骨的前面转向内侧的称旋内;反之,旋向外侧的称旋外。

(四)肌肉的分类

人体的肌肉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的管壁,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的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又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具有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和随人的意志舒缩的特点,故又称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横纹状,故也称横纹肌。

肌肉的形状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可分为4类: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

1.长肌长肌呈棱形,中间是肥厚的肌腹,两端为肌腱。长肌多分布于上、下肢。收缩时可引起大幅度运动,有的长肌有两个以上的起始点,依其头数被称为二头肌、三头肌、四头肌。如肱二头肌等。

2.短肌短肌形态短小,收缩时运动幅度小,多分布于躯干深部,如棘突间肌。

3.阔肌形状扁而宽,如腹肌。除运动外,尚有保护和支持腔内器官的作用。

4.轮匝肌轮匝肌主要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分布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人体的运动是由多块肌肉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共同协调完成的。每块骨骼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态,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执行一定的功能,若肌肉的血液供应阻断,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遭受损伤,可分别引起肌肉的坏死和瘫痪。

(五)肌的命名肌的命名原则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根据肌的形态,如三角肌、菱形肌、斜方肌等;有的根据功能,如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提肌等;有的根据肌束的方向,如直肌、横肌、斜肌;有的根据肌的起止点,如肱桡肌、胸锁乳突肌等;有的根据所在的部位,如胸肌、腹肌、冈上肌、冈下肌、胫骨前肌、肋间肌等;有的根据肌构造的特点,如半腱肌、半膜肌等;有的根据肌头和肌腹的数目,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二腹肌等;也有的将几条原则结合起来命名,如桡侧腕长、短伸肌,指浅、深屈肌等。了解这些命名原则,助于加深对肌的理解和记忆。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及分别与之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借助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经传入神经传至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在此,对刺激进行整合后再经传出神经传至各效应器,引起各种反应。它一方面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使人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因此,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主导系统。

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生产劳动、语言功能和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的大脑皮质高度发展。而人脑作为高级神经活动(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这样,人类就远远超越了一般动物的范畴。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续。

(一)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内,呈细长而前后略扁的圆柱状,上端通过枕骨大孔与脑相连,下端变细,呈椎状,称脊髓圆锥。在成人,圆锥的末端达第1腰椎下缘。脊髓圆锥的下端续以无神经组织的细丝,其末端附于尾骨的背面,称终丝(止于威固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终丝已无神经组织)。脊神经共31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1个脊髓节段。因此,脊髓可相应分为31个节段,即8个颈段、12个胸段、5个腰段、5个骶段和1个尾段。

(二)脑

脑位于颅腔内,可分为脑干(延髓、脑桥和中脑)、小脑、间脑和端脑4部分。

1.脑干脑干位于颅底内面的斜坡上,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续,上接间脑。延脑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人的脑神经共有12对,除嗅神经和视神经外,其余10对均与脑干相连。

2.小脑小脑位于延髓与脑桥的背侧。小脑主要是一个与运动调节有关的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

3.间脑间脑位于中脑的前上方,主要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三部分。

背侧丘脑不仅是感觉的中继站,而且也是个复杂的分析器,一般认为痛觉在丘脑阶段即开始产生。丘脑受损害时常见的症状是感觉丧失、过敏或伴有激烈的自发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