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应具备的12种黄金心态
1045200000004

第4章 乐观心态:营造成功的心境(4)

一些人认为只要准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所谓的报酬了。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踩着时间的尾巴上下班,整个工作氛围和生活空间都是死气沉沉的、被动的。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乐观面对工作,别把工作看成是苦役。

即使你在选择工作时出现了偏差,所做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也不要自暴自弃,而是应当设法从这乏味的工作中找出兴趣。对工作表现出乐观向上的态度,可以使任何工作都变得有意义,变得轻松愉快。

只要你在心中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一种享受、看成是一个获得成功的机会,那么,工作上的厌恶和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

舞蹈艺术家邓肯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舞蹈的韵律,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把数学化为猜想,音乐大师贝多芬将整个生命化作音符……这时候所有的困难,统统被他们抛在九霄云外。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的工作。”因为他把研究发明看做一种乐趣。

工作其实可以说是生活的一个方面或者是缩影,懂得工作的人才懂得生活。

生活的真谛就是懂得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的真正意义,就是使自己的心情达到一种舒畅或平静的状态,做事完全是自觉、自愿而且感兴趣。随心所欲并不是指金钱和方位的移动,而是指心灵的自由。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享受生活有着不同的解释。贪婪者认为不劳而获就是享受生活;勤奋的人则认为勤奋工作是享受生活。其实,享受生活就是人的一种自由的感受。当一个人拥有最好的感受时,便可称为享受生活。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学习或休闲,就是最快乐的人生,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生命对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而且人的一生时光短暂,因此,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快乐工作,享受生活。你就能够自豪地说:“我的使命已经完成,不再有缺憾了!”那么,这样的人生就是最快乐的人生。

或许这个时代是个非常令人厌烦的时代,尤其是生活在大都市里更是如此。精神的紧张、生活的繁忙,以及噪音和空气污染等,都很令人烦心,其实,就是宁静的田居生活,如果你不会用乐观面对,还是会被悲观所传染。

享受生活,你可以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去一个森林里,优哉游哉地渡过一段愉快的时光。或在风景优美的湖边山上的一座小木屋里休息,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森林、山峰及溪谷,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充满着宁谧祥和的气氛,确实是个陶冶身心的好地方,更是享受生活的最佳处所……

制造阳光,从“心”开始

活在当下,别透支烦恼

威廉爵士年轻时曾经是一个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平凡者,但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期望模糊的未来,而是重视手边清楚的现在。”

多年之后,成为著名医学家的威廉爵士,在耶鲁大学作了一场有名的演讲。他告诉那些大学生,或许在别人眼里,功成名就的他,应该是拥有“一个特殊的头脑”,可是,他的好朋友们都知道,他其实也是个普通人。他的成功只是因为遵照了一句名言:“不要为明天的事烦恼,明天自有明天的事。只要全力以赴地过好今天就行了。”

许多人都觉得这句话难以实行,他们认为为了明天的生活有保障,为了家人,为了将来出人头地,必须做好准备。

我们当然应该为明天制订计划,可是却完全没有必要失去当下的快乐去担心模糊的未来。

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区别。乐观的思考态度,让你活在当下,走向明天;而悲观的态度,则让你一直留在沮丧的昨天。

对此,威廉爵士说“人只能生存在今天的房间里”,这样就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满意地度过一生。

可太多的人总是生活在下一个时刻。

我们总是急着等节假日的来临,总是盼望孩子快快长大,自己赶快退休在家待着。等我们真的老了时,又随时担心生命会在下一分钟结束。

我们总是忙不迭地过日子,一刻也不停地瞎转。

我们总是透支生活中的烦恼,不是为昨天的逝去而懊丧,就是为明天的到来而担忧,根本没有时间享受当下生活的轻松。

“生活在此刻”,就是享受你正在做的,而不是即将要做的。必须摆脱对“下一刻”的迷恋和幻想,它们大多数不切实际,有的虽然最终会得到,却剥夺了我们此刻的生活。

不要一边吃饭一边想着办公室中的工作,不要一边工作又一边担心下班会不会塞车。

在当下,有很多值得我们体会的美好事情。

我们可以为每一天的日出欣喜不已。

我们可以分享与家人、朋友相处时的甜蜜。

我们可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去聆听海浪之声,去仰望璀璨的星空……

人的脑子所能承载的很有限,不要让欲望和烦恼挤掉你的快乐。

为什么有太多的人不能活在当下,而是不停地透支烦恼?

人总是有欲望的,如果得不到我们想要的,就会不停地去想我们所没有的,并且保持一种空虚感。即使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还是会在新的欲望下重新产生同样的想法。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当我们充满新的欲望时,是得不到幸福的。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坏性的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想要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这对于我们拥有多少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只是不断地扩充自己的欲望名单,这就确保了我们的不满足感。我们的心理机制说:“当这项欲望得到满足时,我就会快乐起来。”但在欲望得到满足后,一个新的欲望又会生出,这种心理作用也就不断重复。

有这样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一个富翁上山采货,看见一个樵夫正躺在树下乘凉。富翁见状忍不住问那人:“你怎么躺在这儿,为什么不去砍柴呢?”

樵夫不解地问:“为什么非要砍柴呢?”

富翁说:“砍来的柴可以卖钱呀!”

樵夫又问:“卖了钱又有什么用呢?”

富翁满怀憧憬地说:“有了钱就可以享受生活了。”

樵夫听后笑了,说:“那你认为我此刻在做什么?”

没完没了的欲望是一个大陷阱,让人不断往下跳。

我们该如何乐观地面对生活,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

西贝尔·派曾经制订过一个名为“只为今天”的计划,可能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只为今天,我要很快乐。假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是来自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在。

只为今天,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而不去试着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我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运气。

只为今天,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多加运动,自我照顾,自我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功的最好基础与条件。

只为今天,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不要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思考、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只为今天,我要用三件事来锻炼我的灵魂:我要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让人家知道;我还要做两件我总想做的事,这就是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议的,只是为了锻炼。

只为今天,我要做个外表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得体,说话低声,行动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只为今天,我要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一次解决。我能连续12个钟点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就会吓坏我。

只为今天,我要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个钟点该做什么。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是要制订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个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只为今天,我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钟点,轻松一下。在这半个钟点里,我要想到自己的理想,使我的生命中更充满希望。

只为今天,我心中毫无惧怕。尤其是,我不要怕困难,我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我爱的那些人会爱我。

用“遗忘”斩断坏心绪

人有一个坏习惯,总是免不了回忆过去,不管是好还是坏。人在一种特定气氛和环境中,常常会回忆过去,尽管过去已经无法从现实中找到一点影子。

回忆中有很多坏的情绪,有的是对过去的忏悔,有的是对过去的审判……

然而,回忆只是过去的现实在头脑中的幻影,不是今天的现实写照。在过去和现在的交会点上,重要的是遗忘过去,把握现在,唯有现在才充满生机和活力。因为过去的悔恨如流水一般,再也挽回不了。

不管过去的人生道路如何坎坷,过去的人生际遇如何悲惨,都已经不复存在。昔日就像河水已经汇入湖泊大海,昨天的小溪也许已经成为大海的滴滴水珠。过去有了结果,历史自有评说,时间会做出裁决。

人不必埋首于过去,或颓唐,或消沉。对昨天,对昔日, 我们不要过分留恋。

沉湎于过去的坏心绪,不断堆积后,便会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人沉浸在生气的沼泽中,会更加可怕。一般的人遇到不痛快的事,都难免要发点脾气,更何况是慢慢浸入坏心绪中的人呢?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如果不能抹去堆积的坏心绪,盛怒之下,很容易做出傻事、蠢事,做出过后连自己都后悔的事。

“记忆”和“遗忘”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物。但人们往往过度强调“记忆”的好处,忽略了“遗忘”的功能与必要性。

例如:与爱人分手,总不能一直溺陷在忧郁与消沉的情境里,必须尽快遗忘;投资失利,损失了不少金钱,当然心情苦闷提不起精神,这个时候,也只有尝试着遗忘;期待已久的职位升迁,当人事令发布后竟然不是你!情绪之低潮可想而知,解决之道无它——只有让自己遗忘。

“遗忘”在生活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想要遗忘,却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遗忘需要时间的作用,但是,如果你连“想要遗忘”的意愿都没有,那么,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

有些入总爱遗忘生命中的快乐时光,而对忧愁念念不忘。这显然是对遗忘哀愁的一种抗拒。换句话说,人们习惯于淡忘生命中美好的一切;但对于痛苦的记忆,却总是铭记在心。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这叫“自虐”。

“自虐”的关键在于你对坏情绪的“执著”。其实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检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经拥有的”,都总是“看到”或“想到”自己“没有的”或“失去的”。

我们要学会遗忘,善于遗忘。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大量实验,描绘出人类学习的遗忘曲线,命名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根据这条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完全记住的东西在20分钟之后,有42%已经忘掉;1小时之后有56%被忘掉;9小时之后遗忘率则达64%,后面的遗忘率上升的趋势较平缓。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刚记住的信息早期遗忘率相当大,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遗忘坏心绪?那是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总是在不停地复习,反复地去记忆。

要斩断坏心绪,我们就要努力去遗忘。

如果我们能够试图将对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尽量遗忘,多多检讨并改善自己,那么,彼此之间将会产生良性的互补作用,我们就会得到好心情,快乐地去生活。

遗忘是把利剑,斩断的不仅是坏心情,还有功利虚荣和不平之心,切除内心的腐朽,留下充满阳光和快乐的乐观之心面对生活。遗忘那些该遗忘的人、事、物,清除你内心的垃圾,让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进驻,你的人生,又怎会不美好?

不妨多些阿Q精神

鲁迅先生笔下描写最精彩的人物莫过于《阿Q正传》中的阿Q了,而他的精神胜利法已成了国民性的代词。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指的是用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虽然有欺瞒之嫌,但是存在就有其必然性。

我们不能说每个人都是阿Q,但是每个人都可能有过“阿Q精神”。在很多情况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阿Q挨了别人的打,自言自语骂一声“儿子打老子”,他怒气发泄了,心理平衡了,就不会为现实的不平感到痛苦了。但如果他不骂那一声,而是把怒气闷在心中,那迟早要憋出病来。

其实,只要运用得当,“阿Q精神”会为我们带来很多好处。

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总难免发生,比如这样那样的失败,当我们面对这种处境时,怎么办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现代人必须懂得如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便是所谓的精神安慰。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这个道理,这种排解心理困惑与苦痛的方法就可以叫做精神胜利法。

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阿Q精神”。

俄国作家契诃夫不但自己有“阿Q精神”,而且极力将他的“阿Q精神”灌输给读者,让广大民众在不幸降临时,以“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契诃夫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生活是美好的》文章,其内容和阿Q的“儿子打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以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命会欢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