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爱的分寸,决定孩子一生
10451400000001

第1章 给孩子财富,不如给他正确的爱(1)

1.养育的初衷

世间的每一种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源于辰辰一次无意的问话。那天,小家伙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跑到我跟前,问:“妈妈,你为什么要生我呢?”

我一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问这种问题呢?难道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什么不愉快了吗?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他:“那辰辰喜欢让妈妈生出来吗?”

辰辰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妈妈,我喜欢让你做我的妈妈,可是你要花很多时间养我,还要花很多钱养我,为什么你还要把我生出来呢?”

我很欣慰,这么小的孩子已经知道心疼妈妈了。我怜爱地揉揉他的头:“因为妈妈爱你啊!”

接着,辰辰豪气地向我宣布:“妈妈,现在我还不能挣钱,等长大了,我一定要挣好多好多钱给你,要让你做最幸福的老太太,我要天天都陪着你。”辰辰张开手,使劲地比画着很多很多钱的样子。

我“扑哧”一声笑了,我想任何一个做妈妈的女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听过类似的宣言,当时肯定都是心花怒放、合不拢嘴,甚至把孩子的豪言壮语讲给身边每个人听,觉得自己的一番心血没有白费。以后要是孩子不听话,就对他说:“你必须要好好学习,你不是说要给妈妈挣很多钱吗?你不努力怎么挣钱啊?”于是,孩子一时的感情宣言,成了他的枷锁。

听了辰辰这样的宣言,我当时虽然内心十分欢喜,也很清楚孩子说这话时绝对是真心的,但他毕竟只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妈妈是最重要的角色,什么人都可以离开自己,唯独妈妈不能离开。可是当孩子长大了,他会有自己的同学、朋友,还有他喜欢的人、自己的孩子。当他生命里拥有了这些人后,他也就不是我一个人的孩子了,也许他遇到事情的时候还会想到找我,却不会再像小时候一样天天黏着我。他当年的宣誓可能还会被提起来,换来彼此的会心一笑,可是彼此都知道这不可能。

生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与身边的人探讨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如下:

大多数家庭都会有孩子,丁克毕竟是少数,如果不生孩子,社会压力会非常大,再说父母也会催得厉害。

有了孩子,婚姻会比较牢固,毕竟有了共同的血脉,没有孩子的家庭很容易解体。

以前也没什么特别想要孩子的感觉,可是看到身边的人都有孩子,很羡慕,所以也生一个孩子。

因为喜欢孩子,所以想生个孩子。

曾经有一位妈妈跟我说,自从有了孩子,她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自己不仅要忙工作,还要照顾孩子,而老公忙于事业,照顾孩子比较少。最后,她感慨地说:“我为他生孩子、带孩子,他要是对不起我,就该天打雷劈。”

我没有顺着她的话肯定她的辛苦和付出,而是指出孩子不应该是拴住老公的筹码,而且孩子并非他一个人的,不存在谁为了谁。

我也知道带孩子的辛苦,可是谁都明白这种辛苦是累并快乐着的。当我们忙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孩子躺在床上冲我们微微一笑,那种血脉相连的感觉,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很多时候,妈妈都在不断重复诉说自己的辛苦和付出。其实当妈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很难说是快乐多一点还是辛苦多一点。妈妈的母爱和孩子的天真可爱是双向的,所以心灵的满足也是双向的。如果一个妈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只感受到辛苦而感受不到任何乐趣,只能说这个妈妈根本一点也不爱孩子。

小孩的心其实很细腻、敏感,即使他还不会说话,他也知道天天在照顾自己的那张熟悉的脸孔是谁。在细碎的生活中,慢慢和孩子培养出血脉相依、彼此依恋的感情,这是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更符合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原则。

不过,有些父母却违背了养育孩子最简单的初衷,无法和孩子建立健康、正常的相处模式。有的父母面对初生的孩子,喜欢得不行,一股脑儿将所有的爱倾泻下去。这种就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就好比我们养了一盆娇艳的花,因为对它的喜欢,所以不断浇灌,致使它烂根而死。

此外,如果父母生孩子的目的是出于挽救自己的婚姻,填补自己的空虚,或者希望在孩子身上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么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感情作为依据,把自己的感情和对未来的期待全部压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不是在这种爱下窒息,就是在这种爱里爆发。如果我们生育孩子仅仅是从自身需要考虑的,那么这种父爱母爱已经变得极其狭隘,甚至成为孩子与生俱来的枷锁。

老公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生辰辰就是为了养儿防老,那和投资回报没有什么区别,已经玷污了父母这个字眼。”

我一直强调,任何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而养育孩子的父母,不但不伟大,反而自私。因为父母可以选择生与不生,孩子却没有选择的权利。

经常有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你要好好念书,长大上名牌大学,给妈好好争口气。”话虽很平常,可是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妈妈的动机不纯。万一孩子没有达到要求,便会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会让孩子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培养。这种现象很普遍。

在这些目的的驱使下,爱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瑞士心理学家米勒说过:“一旦孩子被当作父母的私人财产,被父母利用达到某种目的,一旦父母对他施以控制,他最基础的成长已经被粗暴地打断了。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孩子的自我,将他视为他自己的生活中心,这是孩子合法的需要。”

前不久,我接待了我妈的一位朋友,她跟我倾诉了她的烦恼。她的物质生活相当富足,唯一令她操心的就是儿子的婚事。两年前,她儿子谈了一个女朋友,她觉得对方有过恋爱史,不太满意,在她的劝说下,儿子放弃了这段感情。前不久,儿子又谈了个女朋友,可她还是不满意,甚至觉得还不如前一个。她忧心忡忡地问我:“我怎么才能既不伤母子和气,又可以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儿媳妇呢?”

我问她这个“称心如意”是以她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还是以儿子的喜好为标准。她纠结地说,如果都喜欢那就皆大欢喜了。我继续问,如果当她和儿子的喜好发生冲突的时候,她会以谁的意见为主。最后,她说她已经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但是她一时之间还改变不了观念。

这种现象在中国特别普遍。父母一方面埋怨孩子不独立,另一方面又极度恐惧孩子独立。其实并非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这种情况更多体现在妈妈身上,偶尔也会出现在爸爸身上。如果用孩子来弥补自己精神的空虚,或者作为情感的支柱,孩子的正常成长一定会被扭曲。

当孩子被用来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时,孩子会出现很多毛病,最常见的就是独立和自理能力特别差,不合群,或者极度敏感内向,或者飞扬跋扈。这些毛病都是不健康的亲子关系造成的。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付出无限时间、精力和无数金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以此来利用孩子达成我们的某种心愿。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心愿的话,那就是,孩子的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

我曾参加过一个孩子的满月宴,席间,妈妈特别开心地抱着孩子给来宾看,然后对孩子的爸爸说:“这下我不怕寂寞了,以后我不会再管你那么多了,反正有孩子陪我。”

我不禁为这孩子的将来担心。妈妈的时间过多,势必都会花在孩子身上,如果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填补妈妈的精神空虚,孩子又怎么可能得到最有质量的母爱呢?很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过多的父母,总会不自觉地替孩子做主,小到择校,大到工作,甚至婚姻大事。孩子在这种爱里苦苦挣扎,却无法摆脱。中国有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而孝更多体现在对父母的顺从上,一旦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便会被认为翅膀硬了,不听父母的话了,因而背上沉重的“不孝”罪名。

真正爱孩子,应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和幸福来考虑,一切努力和心血,都应服务于这个目的。

世间的每一种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2.成功教育的标准是什么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孩子自信乐观的人生观,而不是给孩子功利主义的“熏陶”。只有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该如何努力,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让他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他才能在人生和成功之路上走得更远。

刚跟老公在一起的时候,有一次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位朋友,身边的人对于他的职位只是一提而过,却拼命说他非常厉害。我不解其意,心想,难道朋友故弄玄虚?朋友说,他最厉害的不是表现在工作上,而是他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大女儿考上了北大,小女儿考上了清华,当时曾轰动一时!如今两个女儿都已经从美国著名大学博士毕业,都在全球500强工作,其中一个女儿,不到三十岁,已经在美国买了价值千万元的别墅。最后,另一朋友不无艳羡地对他说:要是我儿子有你女儿一半的出息,我就含笑九泉了。

他连连谦虚地说这并没有什么,根本算不得什么成功,自己根本没当一回事。我只当这是客套回答,很多人面对采访要求谈谈自己成功的经验时,都会这么说。

那时候我们还没有辰辰,可是我对他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很诚恳地希望他谈谈自己的经验。他有些为难,其他人纷纷起哄:你都这么成功了,我们还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摸爬滚打,你就当给我们一点建议吧!

在我们的盛情要求下,他没有拒绝。对于如何教育一双女儿,他并没有多说,只说女儿小时候那段时间,他和妻子适逢考研究生,几乎每天晚上都在学习,孩子可能受了熏陶,所以也很热爱学习。另外,他和妻子并没有十分苛求孩子的成绩,任由她们自己发展,至于她们不但考上北大清华,还双双赴美留学,这只能说是孩子给他们的惊喜。

不过,对于成功教育,他却跟我们分享了很多。他说:“在我两个女儿一起考上北大清华的时候,当时一家影响较大的报纸写了她们的故事,随后有出版社找到我们,希望我写一本关于教育和成长的书,但最终我却没写。”

按照一般的轨迹发展,女儿学业有成,自己可以著书立说,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啊!我们忙问,是否工作太忙,所以才拒绝写书?

他摇摇头:“工作虽然是挺忙的,但是直到现在我都保留了随时写点东西的习惯,所以写一本教育的书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本来我也想答应,可是随后参加了一次论坛,使我放弃了这个念头。我不想去误导别人。”

他告诉我们,当时有一家电视台邀请了几位成功父母来和大家谈经验。他们的孩子,有的刚刚上了顶尖学府,有的已经毕业,在世界500强工作,在大家眼里,个个都是精英。论坛一开始,主持人就要求每个嘉宾谈谈自己是如何成功教育孩子的。可是,轮到他的时候,他说:“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真的想不起来特别成功的地方,何况现在她们刚刚考上大学而已,未来是怎么样的还很难说。”

当时,其他人都像我们一样认为他比较谦虚,他却摇摇头:“我并不是故意谦虚以博得好名声,而是我认为成功不是这样来定义的,它不应该这么肤浅。因为孩子考上了名校,所以我们就成了成功的父母,孩子就成了教育成功的典范,这太不负责任了。如果以孩子是否考上名校来衡量是否成功,也太狭隘了。当年还听说北大毕业的学生出来卖猪肉,那时候大家是否又会觉得这是一个失败的教育例子呢?”

这位父亲的话使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深思起来。确实,很多家长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功就看他是否考上了顶尖学府,毕业后是否飞黄腾达,只要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我们都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至于过程,通常是被忽略的。打个比方,还是那些父母,还是那些教育方法,如果他们的孩子没有上顶尖学校或者进入世界500强,即使他们的教育也有独到之处,肯定不会被认为是成功的。

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不少人都出国留学,毕业后也都有了不错的工作,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去衡量的话,那我们班这些同学的父母中有一大把是成功的。比如我大学里的闺蜜,现在她的事业风生水起,可是小时候她妈妈对她基本是不闻不问,妈妈只顾自己打麻将,对她都是一些固定的话:“作业做完了吗?”

“考试考了第几名?”“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别回这个家了。”我闺蜜就是因为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直到现在,她都还没有要孩子。她跟我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不能做一个好妈妈,现在我的工作又那么忙,我怕冷落了孩子,如果我没有信心养育孩子,我就不能把他生出来。”

她身边的人对她这种行为非常不理解,认为她的想法怪异,我却非常理解她。从小她在缺少关爱的环境下长大,所以造成了心理的伤痕,她担心自己准备不足,让孩子也受到伤害,所以宁愿不生。

我的闺蜜是脆弱又坚强的,她的坚强使她一路学习成绩优秀,没有在妈妈的冷漠下自暴自弃,可她的内心又十分脆弱,至今都有很深的伤痕。如果仅仅以她的学历和事业而言,她显然符合通俗的成功标准,可是她妈妈是个成功的妈妈吗?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