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自己该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做个“小皇帝”。在学校,除了学习好外,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去帮助他人,学会在集体中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第四,多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周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依照上述方法,有效地改善自己,当你放弃依赖别人的念头,决心自强自立时,你就走上了成功之路。就这么顽强地往前走,你将惊奇地发现,原来你在许多方面都毫不逊色于你当初崇拜的偶像们,你将实现你梦想不到的奇迹。
摆脱一份依赖,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向自由的生活前进了一些,向成功的目标迈近了一步。
强迫现象如何演化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儿童或成人不由自主地去数钟声、台阶,甚至天上的星星;全神贯注地思考某个名词、韵律或典故;一遍遍认真推敲写就的文稿;废寝忘食地探索某个公式、假说或定理;一丝不苟地按顺序起床、进食、上班和入睡。这些人难以容忍细微的过错和失误,不允许丝毫的杂乱和污秽。他们讲究整洁和秩序,一切都要仔细检查,反复核实。这实际上成了他们的优点:做事认真可靠,遵时守信,井井有条,只不过灵活性有些逊色而已。这些固定刻板的行为对他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不会给他本人带来任何痛苦,并且可以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或外界的影响而中断,也不会伴有焦虑。
这种现象就叫强迫现象。其实,在我们每个正常人身上,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现象,这些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当强迫思考或行为总是纠缠着你,身不由己地操纵着你,使你欲罢不能,无从回避,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强迫性人格障碍,甚至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是一回事吗?
强迫型人格障碍,顾名思义,他们过于追求井然有序和完美。他们把大量时间花在组织事情的过程上,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事。除此之外,他们在与人交往中一般也是呆板和正式的,而且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愉快。例如,他们花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制定家庭旅行计划,然而却从旅行本身无法获得快乐。
强迫症是焦虑的一种。二者表面上相似,都追求秩序和规范统筹,但在人格障碍中,强迫性并不限于不断洗手这种单一的奇怪行为,而是更全面地影响到生活的许多方面。另外,强迫症并不常见,但强迫型人格障碍相当常见,尤其是男性,而且是相当成功的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
张涛是一位将近不惑的律师,在业界小有名气。他对自己生活起居的安排就像在记账一样,不仅井井有条,而且连细节也都是一丝不苟。
他每天一早七点准时起床,先淋浴、刮脸,然后穿衣服。他太太则在七点十分整将早餐端上桌,早餐的食谱是他早在几个月前就拟好的,他太太需每天按谱配餐。
早上七点五十分,他准时出门上班。在忙了一天后,于傍晚五点六点返家,洗完澡后,在客厅看晚报,六点三十分准时用晚餐。晚餐的内容,当然也是根据他事先拟好的食谱准备的。
晚上和周末的活动也都按既定计划进行。星期二晚上出门看电影,星期三晚上在家里阅读,星期五晚上则打桥牌(星期一和星期四晚上不排节目,属休息时间)。星期六早上打高尔夫球,晚上的时间则留给来访的客人或出门访友;星期天则是拜访双方父母。
在服饰方面,他也非常挑剔。每一件衬衫都必须干净而且没有皱痕,西装外套则每天都要烫一次。
要过这种井然有序的生活,当然需要太太的充分配合。他太太原是个随遇而安的人,但在张涛的“调教”下,也不得不合作,因为对生活常规的任何细枝末节,都可能让张涛难受半天。
在这种有条不紊的生活方式中,张涛似乎过得颇为自得,也颇为成功。后来他参与了某个朋友的商业投资,但不幸投资失败,让他损失了不少钱。此一突来的打击,竟使张涛产生严重的焦虑反应,不仅过去的生活规律都被打散打乱了,最后竟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疗。
表面上看来,张涛的规律生活让人联想到“恒心”、“毅力”等美德,但因他的生活规律过于僵硬、缺乏弹性,而且在规律被打破时,莫名其妙地难受,所以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强迫型人格患者总是“工作第一”,但是他们的完美主义常妨碍他们做出决策,这令他们工作出现麻烦。另一方面,完美主义在工作中也是有用的。许多强迫型人格障碍在职业上都相当成功,并且为了成功而牺牲了自己的个人生活。比如,过多追求事业成功而带来一系列离婚、孤独引起的抑郁或者导致身体疾病,这个时候就应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如何运用自我?心理疗法治疗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主要来自自我内心的“迫使”,所以治疗起来还是要采取自我心理疗法。
首先要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任何事顺其自然,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做了以后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强迫型人格障碍常把自己活泼的心志锁进了牢笼。因此要砸开锁链,打开牢笼,让曾被囚禁的自由思想主宰自己的行为。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他对活生生的多变的现实就常会感到无所适从。属强迫型人格的人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总是按“应该如何,必须如何”的准则去做,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独特事件,让这些独特事件带来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改变以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另外,当感到将要不能控制某些行为时,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或“不”,都是有效的,这时人的思维、行为的习惯被打乱,自我意识就能起作用了。如自己对他人办事不放心,迟疑着不肯把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时,就可以对自己大喝一声“当断则断”。在那一瞬间抛弃所有的考虑,把任务很快下达给下级。
有时发现自己叫停的力量不足,还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在必要时监督一下。例如,当一件工作即将收尾时,由于自己追求完美,迟迟不能完工,这时帮助者用严厉的口吻下命令一定会有效果的。
爱自己总比别人多一点是一种什么障碍?
自恋型人格是心理诊所诊断得最多的人格障碍之一。
自恋的英语为Narcissism,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来自一个美丽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克素斯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自恋的来历虽美,自恋型人格却很不令人喜欢。
小凡有貌,丈夫有才。郎才女貌,邻人都很羡慕。但他们的婚姻似乎并不幸福。
小凡说:“我不同意离婚,因为我是爱你的。”丈夫说:“既然爱我,和我做爱为什么会毫无激情?”小凡无话可说。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小凡在主观上努力调动自己和丈夫私生活的情绪。可是,她做不到,当她把自己打扮得很妩媚、很性感、很美丽时,一方面她总是想起丑陋时的自己:头发蓬松、衣衫不整、面容憔悴、两眼无神;另一方面她总是觉得此刻的自己应得到丈夫的盛赞,自己应受到女王的待遇;同时她也觉得丈夫应该更帅些,甚至应该是骑着白马来的王子。丈夫并没有无休止地赞美她,也没有变帅,她的热情立刻被倾泻而下的冷水浇灭,她想让自己深爱的丈夫得到满足,但她只能够维持一种故意和做作……终于,丈夫难以宽容了。小凡也感到非常痛苦,她哭了,她说出了自己摆脱不掉的心理障碍。
后来他们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小凡的丈夫,小凡患有强烈的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的本质特征是过度的自我重要感,常常与自卑相随而生。他们会吹嘘自己的天资和成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奉承。同时,如此明显的自恋常常伴着脆弱的自尊,这使他们不断地验证别人对他的印象如何,并且对负面评价表现出失望。
另外,自恋型人格难以获得友谊和爱。他们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别人要求很多——喜爱、同情、偏爱,而自己对他人极少有回报,甚至缺少同情心。如果一个朋友因车祸来不了聚会,那他会只担心朋友没来参加聚会而破坏了原来的计划,而不去关心朋友的状况。值得一提的是,自恋型人格往往交不到长久的朋友,因为他们以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朋友,且对朋友的态度在理想化与不屑中转换,因为他们对朋友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他们近期得到的恭维。
所以,自恋型人格的人际关系一般都不稳定。即便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自恋型人格仍然以极端的自我为中心,自恋者优先考虑的伴侣是对自己赞赏的人,对于一个自恋的人来说,一个赞赏自己的伴侣比一个关心自己的伴侣更重要。
关于自恋型人格的成因,心理分析理论认为,这种人格是为了补偿在儿童早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和认可不足。也有理论认为这种障碍由父母引起的,他们夸大了孩子的才能,从而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待别人的批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词,希望受到特别关注。
4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是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的。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得到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只要出现以上其中的5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在许多方面与癔症型人格的表现相似,如情感戏剧化,有时还喜欢性挑逗等。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癔症型人格的人性格外向、热情,而自恋型人格的人性格内向、冷漠。
自恋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存在相似之处。自恋型人格想要的是赞赏,而表演型人格最想要的是关注。
如何矫正自恋型人格?
关于自恋型人格的矫正应注意以下两点:
1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最为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道:“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分。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2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年人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你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