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风生水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10213400000006

第6章 论坛讲演(2)

我们设想,通过当地政府有效的组织推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为文化生态可持续保护探索经验,并提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示范;通过政策引导,解决区域文化生态保护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通过局部区域文化整体性保护或者一种文化特殊形态保护的实验实践,开拓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种模式;通过地方的实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区域实施文化生态保护的新途径;通过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对传统的区域文化生态保护政策和模式,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

我觉得,文化生态区的建设,是一种大胆进行政策性试验的文化改革,是一种新型社区发展类型和探求新型保护模式的有益尝试,是一种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导文化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实验。

四、文化生态区建设,是一项优化环境的社会实验

文化生态区建设,体现了一种文化整体性保护的理念,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了一种社会的理想。

现在,省内、省外,各地都在探索和构建理想生活愿景。都在构想一种如诗如画的美好生活愿景。江西的婺源提出来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一个是蓝天青山绿水,第二个是小桥流水人家,第三个是粉墙青砖黛瓦。我还没去过婺源,但是已经被它感染了,很向往。象山提出来,要重点传承渔家传说,渔民号子、渔鼓、鱼灯,要重点保护渔家的建筑、渔家的饮食、渔民的服饰、渔家的医术,要重点培育渔家的节庆等一系列的相对完整又富有地域特色的象山渔民文化。桐乡提出来要唱蚕歌、剪蚕花、做蚕猫、望蚕讯、轧蚕花、祭蚕神等,保留传统蚕农生活,保护蚕乡传统习俗,同时,让游客来宾体验蚕农的生活,感受蚕乡的风俗。维护一种生态,营造一种环境,要有一个个凝聚点和关注点,不能零打碎敲,要做成系列,要搞排比,要有气势。

我想,其他各个地方的文化生态保护,也应该有自己的概括,有自己的提炼,要有提纲挈领的口号,要有生活愿景。我也比较感性地设想和描述一下:第一,我们要通过一项一项的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第二,通过传统节日和民间信仰等风俗习惯的保护,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寻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衔接点和融合点。第三,通过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发展良性循环的区域经济,促进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第四,通过古村落保护,或者是城镇的历史街区保护,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城市建设,留下温馨的文化记忆和优美的人居环境。第五,通过相关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培养生态文明的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之,抓好文化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文化生态区建设,是一个理性规划的产物

以前,我们强调一个一个项目的保护,强调项目列入省遗、国遗以后,要货真价实,不能重申报轻保护。今天,我们在保护理念上有深化和升华,强调要抓好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怎么保护?几个试点单位都讲了要做好调研,做好规划,这个肯定是对的,周密调研和科学规划,是一切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的前提。文化生态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有一个好的规划很重要。规划有两个意义:第一,有一个好的规划,可以科学指导,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可以有重点、有序地推进。第二,规划是一个大口袋,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通过这个规划,把要做的事情全部套进去,规划是纸上谈兵,但报经当地政府公布以后,就具有刚性,政府就得掏钱,就得按规划的要求实施。所以,要通过制订规划,把文化生态区的框架构架起来,把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明确起来。规划是纲,纲举目张,做好规划,事半功倍。

具体的文化生态怎么保护?这个要有一点理念,要有一点思路。绍兴提出在古城保护上,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和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性;提出古城保护要实行原汁原味保护、原模原样的恢复,有根有据的重建,有脉有络的创新;又提出来要确立点、线、面保护,与传统风貌、古城格局相结合。虽然绍兴讲的是古城保护的总体框架,但是对整个文化生态区的保护,在思路上可以借鉴。

我想,规划里面可以体现几个结合:一是文化生态区的保护规划要跟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结合;二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三是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四是重点保护与整体保护相结合;五是抢救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六是文化生态区建设与改善当地环境,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

这六个结合,讲的是规划理念,讲的是规划的核心内容,讲的是保护的范围和对象,也是一个保护的原则。

六、文化生态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这个我想简单地用六句话点一下:(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是文化生态区建设的关键。景宁县建立了文化生态区建设的领导机构,涉及到12个部门,涉及到环保、土地、建设、旅游、宗教等等,文化生态保护涉及方方面面,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二)健全机制、完善考核,是生态区建设的保障。对文化生态、自然生态的保护,实际上政府对此都有共识,都认识到极为重要,但是当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的建设如果发生矛盾,文化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矛盾的时候,往往文化遗产被牺牲、被礼让了。所以,要列入考核机制,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要有一个指挥棒来导向。(三)落实规划、整合项目,是生态区建设的基础。规划是纸上谈兵,但又不能纸上谈兵,要去实施、要去落实,要项目化,要工程化,不单是文化的项目,要跟其他的项目整合,体现多元化保护,体现综合性保护。(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是生态区建设的重点。生态区建设要扬长避短,要把最有特色的、最有价值的,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最有魅力的,作为重点呈现出来。(五)广泛动员、提升理念,是文化生态区建设的保证。文化生态保护一定要有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参与和共享,要广泛的发动群众,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人民群众的认识提高了,意识增强了,才有有力的支撑。(六)经济发展、生态良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我们搞文化生态保护,不仅不能影响经济发展,还要有助于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有助于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升。文化生态保护,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幸福,这个是我们的目标。

文化生态的保护,是一个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各地也是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这项工作存在着问题和差距是不言而喻的,是客观的存在。比如说理论研究滞后,专业人才不足,社会氛围不浓,政府支撑乏力,保障措施不强,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和完善。文化生态的保护,既要自上而下推动,又要自下而上进行,上面肯定越来越重视,下面要不断地攻艰克难,解决问题,不断创新机制,出成绩和出经验,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推进文化生态保护事业的健康持续开展。

恩格斯有一句话,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是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所以,只有理论思维的翅膀加上去,才能真正的飞翔飞跃。我们的文化生态区建设,一个是需要实践上积累,一个是需要理论上的积累。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目前最重要的还是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次文化生态区建设的研讨会,是第一次,各位专家学者和我们的实际工作者,放眼全国,立足浙江,为文化生态建设从理论的深度和实践思考的角度,作了初步的具有建设性的研究,相信将会对我省文化生态区的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

今天吃中饭的时候,我与同桌的各市文化局的分管局长说,在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如果没有现在的文化遗产保护,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将戛然而止,我们这一代人,将被子孙后代骂,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我们今天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使我们的文脉薪火相传、继承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将成为历史的功臣,历史会记住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记住我们这些人的努力。望各位再接再厉!

用真心保护 用行动传承

2007 年7月30日在第三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的讲话。

最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很热,社会关注度很高,中央和省领导频频出席观看非遗展览,媒体重彩浓墨宣传非遗活动。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温家宝总理莅临中华世纪坛,观看了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家宝总理在经过浙江展区乐清细纹刻纸展位时,与我们乐清的细纹刻纸国家级传承人林邦栋老人亲切交谈,他说: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在场的各位异口同声说:“讲得好!”大家热烈鼓掌。家宝总理对于非遗的理解很深刻,概括很精到。这也体现了中央高层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认识和重视。

今年6月9日,我厅举行浙江省纪念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暨第二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活动,包括民间艺术花会、戏曲擂台赛、传统手工艺展示长廊、普法宣传咨询等活动。盛昌黎副省长代表省政府在开幕仪式上致辞,她强调:“我们要让民族民间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盛省长这句话,道出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今年5月25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该条例自今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浙江非遗保护条例这个地方法规的出台,使我省非遗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要依法行政、依法做好保护工作。

今天,我们在乐清举行第三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以传承人保护和传承基地建设为主题,共同研究和探索非遗保护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和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科学规律,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乐清等地的实践探索,富有成效;各位论文作者的理论探讨,很有见地。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把脉会诊,把脉开方,我听了深受教育,也深受启发。借此机会,对于认真领会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吕省长的指示精神,对于依法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特别是做好传承人保护与传承基地建设,讲几点意见。我用十个关键词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