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集团总裁 张兆东
最近,宁波市公布了新的城市形象主题口号——“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对此,我的理解是:“书藏古今”,狭义上指的是四大藏经阁之一的天一阁,广义上寓意着宁波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有着7000年文明史的书香之城、文化之城。书藏古今、古为今用、厚古通今,一个“今”字,体现了宁波城市文化的流动和发展,体现了宁波在传承先贤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建设文化商业、商业文化大市,努力形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国际化城市格局。
“港通天下”突出了宁波作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特色。港通天下势必是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从而情通天下。自古以来,宁波人为通天下而一路奔忙。“通天下”不仅体现了宁波的交通便利,还寓意着宁波人敢于走南闯北、融入世界的精神面貌。
作为浙江籍人士,我在过去40余年的时间里与故土暌违,但始终心系于斯;特别是从1987年辞别执教10年的北大讲台,转而从事企业管理以来,对广受瞩目的浙江经济模式,自然有了更多的关注。一“书”一“港”是我对宁波最初的印象。然而,随着对这座城市的日益了解,及与宁波的企业家和在宁波工作的朋友们的深入交流,就更认为它是最能简明地反映宁波作为大港之城、商贸之城、文化之城等特质的文字符号。
先是宁波的“书”。我更愿意将之解读为宁波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气质:从春秋战国时期隐居于宁波东钱湖边经商致富的陶朱公范蠡,到北宋时期在鄞县县令任上首创“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义也”开明理论的王安石;从提出“致良行”学说为判断善恶确立道德标准的明朝“阳明学派”创始人王守仁,到倡导“经世致用”学术思想深刻影响后世经商理念的清初“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从近代纵横上海、香港商界的虞洽卿、朱葆山、包玉刚、邵逸夫、吴锦堂等富豪巨贾,到今天在多个产业领域均取得世界性影响力的庞大甬商群体。这个群体务实、明理、进取、重文、包容、机敏。这个群体用百花争鸣的学派、流派和宁波特有的“书”构成了历史悠久的宁波儒商文化,成就了宁波这座著名的“儒商摇篮”、“商贾之乡”。
再是宁波“港”。港口兴则城市兴,港口兴则经济兴。宁波开埠后,邑人“四出营生,商旅遍天下”、“甚至东西南洋诸国也措资结队而往开设廛肆”。特别是在近30年间,依托大吞大吐的深水良港,宁波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设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临港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靠着临港大工业,不产一粒铁矿砂的宁波为全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的宁波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的宁波为一大批发电厂服务。更重要的是,身处港口城市的宁波商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比其他商帮更早地进入“远洋作业时代”。
若将宁波及其商业文化的特点及优势,仅仅归纳为一“书”一“港”,则又显得远远不够。因为,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宁波似乎更具实力、活力、动力、潜力和合力。这从宁波这几年连续攀升的多项主要数据中可以看到:宁波综合实力近几年持续提升,多年跻身全国10强,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从2003年到2008年,生产总值从1770亿元增加到3964亿元,占到全省的18.8%,年均增长13.3%;人均GDP由3400美元递增到10079美元,年均增加1300美元以上,高出全省人均40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25亿元增加到811亿元,占全省财政的21.7%。
在宁波,除了当地历史悠久的儒商文化之外,特别为人称道的还有著名的“四千精神”——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甬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发现商机、特别能化解危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这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韧劲,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近,当地企业为强化机遇意识、加快转型升级,又提出了“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我认为,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新四千精神”,生动反映了甬商精神的内涵,随着不断拓展深化,它必将激发出新的活力。
在经济全球化突飞猛进的今天,优秀的商业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宁波而言,无论是传统的儒商文化,还是“四千精神”及“新四千精神”,深层次挖掘其内核,并加以推广和弘扬,极其必要。这套丛书反映了宁波商业文化和甬商智慧,并总结了当代宁波企业的典型经验。我希望宁波的商业文化,能长久地成为该城市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柱,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和更广的商业领域发挥其重要价值。
2008年8月1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