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日本 日本人 日本文化
10195600000002

第2章 序

1998年的秋天,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东渡大洋,去到了满眼金黄色、满地银杏叶的日本名古屋大学。

我研究的课题原本是“技术进步与管理现代化”,可是,不久我便发现,在课题以外,更有“课题”。

一次,我走在一条僻静的小街上,听到身后好像是汽车轮胎的沙沙声。我没有回头。心想,如果想要过去的话,车上的人自然会按喇叭的,便没有理会,依旧走我的路。奇怪的是沙沙声一直跟着我。我忍不住回过头去,果不其然是一辆小车在后面慢慢地跟着。我歉疚地赶紧退到一边。那车主真沉得住气,伸出头对我说了声“对不起”,才加快速度超我而去。从此,我养成了走路靠边的习惯。而且,我想倘若将来自己有了车,或许也不会轻易地去按喇叭。

在中国,学校还没有放学,校门口就挤满了等候着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在日本则看不到这种壮观景象。与我一起合住的小女孩,因到医院看病耽误了上学时间,父亲开车把她送到校门口。结果,她无论如何不下车,说是怕同学看到了难为情。

日本人平时说话都非常小声,即便是在同一办公室或者就在你的旁边打电话,你也只能看到他们的嘴巴在动。住在同一个社区里好多年,除了偶尔的狗叫声外,未曾听到有日本人大声说话或在路边聊天的唧喳声,更不用说吵架了。可是,他们吃面、喝汤时发出的响声却大得让外国人都感到不好意思。

就连吃饭点菜这么简单的事情,日本人也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人大相径庭。西方人主张个性,于是在点菜上也要体现不一样;而日本人却倾向于一致性,结果是几个人点了同样的菜。你能说这里面不包含国民的性格与文化?

还有,中国人说“干杯”,但不一定都要喝干;而韩国人说“干杯”,那可就是真正的干杯。为了证明这一点,有的时候他们会把杯子朝下往自己的头上扣。而日本人嘴上喊“干杯”,实际上只喝一点点。

美国人介绍自己时,一般首先说自己是谁,尔后说出自己的公司;中国人有的先说公司,有的先说自己;而日本人则是100%的先说公司,之后才说出自己的名字。而且,日本人的团体意识甚至极端到“皆で悪いことをやっても構わない。”即“只要是大家一起,即便是做坏事也没有关系”。

在日期间,当我第一次看到墙上挂着“绊”字的装饰画时很是不解。在中国的词源、词海里,“绊”,不外是“绊住”、“缠住”、“绊倒”、“羁绊”之类,而在日本人看来,“绊”是人与人之间难以隔绝、难以舍弃的情谊与联系。后来稍加留神,便发现被我们反感了几千年,并被理解为束缚、障碍、局限的“绊”字,还常出现在日本的书法、书画展览以及店铺、居室和各种场合。日本人认为,“绊”,除了指拴住动物的绳索之外,还有“情谊”和“纽带”的含义。如“中日両国人民友好の絆を永遠に”(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永存)。日本人常讲民族之“绊”、地域之“绊”、家庭之“绊”、夫妻之“绊”。在他们看来,只要有了这种“绊”,就能安心生活,放心做事,信心百倍地投入工作;只要有了这种“绊”,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对应自然灾害,创造世界奇迹。

每当樱花开遍整个日本的时候,任何一个人,只要踏上日本的国土,无须考证便可断定,这樱花就是日本的国花,这樱花就是日本人的魂。

人们不仅会问:是樱花造就了日本人?还是日本人选择了樱花?

樱的海洋是由一朵朵的花、一片片的瓣所组成,而一个个的日本人,从一朵朵的樱花里、一片片的花瓣上,潜意识地、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自己,因而从内心深处,萌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认同和共鸣。在樱花盛开的季节里,日本人会成群结队地去看樱、去赏樱、去赞樱;人的潮、花的海,那花就是人,那人就是花。让人很难说清哪里是花,哪里是人。

樱花,似乎与日本人天生就有一种无形的“绊”。

樱花与“绊”,在旁人看来或许风马牛不相及,可我却从中看懂了日本人。

……

一个民族的文化,很难说它是好还是坏。要我说,只能是一种不同而已。

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曾经主讲过经济学、哲学、管理学、企业文化、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基础日语、商务日语等等课程,而今担当的日本文化课却成了我的最爱。因为在神秘的日本文化里,你不仅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影子,还可以看到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正如我在本书的最后将要谈到的那样,日本文化独特、多元、表里不一,甚至可以集诸多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于一身。以至于不管是它的朋友,还是敌人,都对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怀有一种莫名的好奇。

日本一向被俗称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无论是作为战略伙伴,还是竞争对手,我们都有必要了解它、研究它。古人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浙江万里学院的日本文化公选课开课还不到两年,但人数已达1400人之多。足见有不少大学生对日本文化抱有兴趣。可惜的是,市面上虽然不乏有关日本文化的教材和读物,但有的过于高深或专门化,只适合研究生或专家使用;有的又太偏重国情概况介绍,不能满足读者一窥日本文化神秘感之需要。鉴于此,把自己所见所感的点点滴滴写成篇,尽管千锤百炼终不成器,但只想在授课时能提供一个既通俗易懂又较多亲身感受的参考读物,应该不无裨益罢。也希望对渴望概略地了解日本及日本文化的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在拙作成书的过程中,曾得到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专家的极大支持、帮助和赐教,在此深表感谢,并致敬意。我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仁,还有我的学生给我的褒奖亦定当激励我把对日本文化的研究进行到底。

李雪梅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