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
1008900000076

第76章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2)

第六章的第一节讨论古代伦理世界。黑格尔把古代世界的精神称为“真实的精神”,这是因为在古代,精神自身还未被异化,所以它是“真实的”。按照黑格尔的看法,有两条规律支配着古代世界:一条是人的规律,这是普遍性形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现实,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公民,国家这一伦理力量,代表了这种现实的普遍性;另一条是神的规律,这是特殊性形式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现实,表现为“一个天然的伦理的共体或社会”,家庭这一伦理力量,代表了这种现实的特殊性。黑格尔认为,在古代世界,国家和家庭、人的规律和神的规律是相互排斥和冲突的。人不可能放弃他的家庭,因为他不可能放弃他的自然存在的特殊性;他也不可能放弃国家,因为他不可能放弃他的行为的普遍性。这种排斥和冲突,构成了古代世界的悲剧性。在这类冲突中,家庭守护神和民族精神都先后消灭,由血缘维系的古代伦理世界也随之消亡,于是进入近代世界。

第二节讨论了近代世界。黑格尔把近代世界分为教化、启蒙、恐怖三个时期。教化时期相应于近代西欧的贵族专政时代。这个时代有两种意识,一种把国家权力和财富当做与自己同一的东西对待,表现为高贵的意识;另一种认定国家权力和财富都是与自己不同一的东西,表现为卑贱的意识。随着教化虚假性的暴露,社会充斥着狂言呓语和欺骗,这种紊乱状态导致了意识的分裂,出现信仰和识见。随着识见的出现,近代世界进入了启蒙时代。启蒙反对迷信,它把上帝看成只是人的思想的产物。有用是启蒙的基本概念,它承认被信仰视为丑恶的功利的价值。启蒙以有用性为原则,于是,出现了现实方面的实际改革,出现了普遍自由。黑格尔指出,普遍自由所能做的“只是否定性行动;它只是制造毁灭性的狂暴”,这意味着恐怖时期的到来。恐怖时期未带来直接的积极的成果,但在这里,自身异化了的精神达到了自己的对立的顶峰,引致自由主体性的觉醒,精神恢复了元气,重振了活力,产生了道德精神。

黑格尔把他所处的时代说成是由道德精神统治的时代,具体地说,这是以德国道德哲学为特征的时代。第六章第三节讨论了这个时代,这一节几乎全是对德国道德哲学的述评。他以良心表示康德和费希特的道德主义,以优美灵魂表示席勒和谢林等人的浪漫主义,以罪恶及其宽恕表示比道德更高的宗教阶段,在这最后阶段,义务与冲动、理性与感情都辩证地取得了和解,达到了具体的统一。由于宽恕与和解,精神得以相互承认,这种相互承认的精神,就是绝对的精神。于是,群体意识变成了绝对本质的意识,在这里,出现了绝对精神。

《精神现象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讨论绝对本质的意识,即绝对精神,这也是意识所经历的最后阶段。黑格尔分别以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代表绝对精神的两大环节,宗教代表前一个环节,哲学代表后一个环节。由于他当时尚未具有自己的美学思想,所以把艺术掺杂在宗教之中,直到《哲学全书》,才把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一个独立环节。

第七章以宗教为标题,这一章研究了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宗教和神学的结构和进展。在宗教史中,最初出现的是自然宗教,在这里,精神是以自然的形态认识自身的。自然宗教主要指东方的宗教,黑格尔重点讨论了波斯的祆教或拜火教,印度以植物与动物崇拜的原始宗教,以及埃及以金字塔为象征的古埃及工匠宗教。接着出现的是古希腊的艺术宗教,黑格尔重点讨论了古希腊的造型艺术、赞美诗、游吟诗、悲剧和喜剧。最后出现的是天启宗教,黑格尔重点讨论了由希腊化时期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向基督教的过渡,这一过渡的结果就是产生耶稣这一个别的人,黑格尔说,耶稣“这一个个别的人,就是绝对本质的启示”。黑格尔把基督教称为绝对宗教,它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王国。

第八章以绝对知识为标题。这一章分三节:第一节论述了作为绝对精神的两个环节——绝对知识和宗教——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节论述了作为科学的绝对知识;第三节概述了以科学为终点的整个现象学的辩证运动。黑格尔指出,绝对知识是一种概念式的知识,这与属于表象范围的宗教显然不同。但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尽管宗教所采取的形式是神或上帝的形式,但这些表象的内容是代表无限存在的绝对内容,当精神进一步用概念去把握这些绝对内容时,就达到了绝对知识。形象地说,在绝对知识这里,作为宗教实体的上帝变成了人。在绝对知识这里,真理的获得是在认识或概念的圆圈或运动中实现的,这个圆圈是各环节的集合,整个圆圈的知识就是绝对知识。绝对知识的主体是人,“这种知识的本性、各个环节和运动已经表明它就是自我意识的纯粹的自为存在;这种知识就是我,就是这个我,而不是别的我,但它同时直接地是中介了的或被扬弃了的普遍的我”。作为科学的绝对知识就是精神在时间中形成的“关于它自身的真知识”。随着意识达到科学的阶段,整个现象学的辩证运动也达到最后进程。

《精神现象学》包含着黑格尔后来创造的庞大体系的基本纲要、萌芽和雏形。《逻辑学》中包含的思维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概念的自身运动、真理按其本性自己运动、 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对立面的树立及其扬弃从而达到统一、否定之否定等黑格尔哲学体系核心的基本观点, 该书在某种程度上都提出来了。 

《精神现象学》还包含后来《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自然哲学》的萌芽形态。著作在论述“感性确定性”时涉及到时空范畴;在论述“知性”时,提出了诸如物质、运动、力的交替和自然的内在核心等问题;在论述“观察的理性”时,讨论到生理学和生物学,提出了把自然当做有机整体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相面学和头盖骨相学;在论述“理性” 尤其是“精神” 时,讨论了许多道德、伦理问题, 涉及到从古希腊、 罗马至近代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广阔历史问题,这些都为后来的《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开了先河。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虽然尚未在绝对精神部分把艺术作为一个环节摆进去,但在论述希腊的伦理世界和讨论道德时,他已涉及到悲剧起源于片面伦理观念冲突以及希腊悲剧中的命运问题。在讨论艺术的宗教时,他对艺术作了抽象的、有生命的和精神的区分,这和他后来在《美学》中把艺术发展分为象征的、古典的和浪漫的有内在联系。《精神现象学》中关于宗教的论述,从其内容的安排上看,大体上与他的《宗教哲学讲演录》也是一致的。

影响与评价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被革命导师马克思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马克思尤为重视其“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在《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呈现为前后相继的形态,并被当做自我意识的异化现象去把握,这种异化概念所包含的批判成分,可加以改造和发挥,使之远远超出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引申出革命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还特别赞赏黑格尔将人的自我创造认作一个过程,将人的对象化认作对立化,以及将现实的即真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认为这些都是《精神现象学》的最终成果和伟大之处。

此外,《精神现象学》作为一部意识发展史,它对意识由最低阶段至最高阶段的矛盾对立的分析,以及它在思想方法上所体现的“伟大历史感”,也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恩格斯指出:精神现象学也可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在其发展阶段上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历过的诸阶段的缩影。

《精神现象学》也引起近现代西方思想家的极大关注。鉴于黑格尔对分裂意识和苦恼意识的论述,以及将“欲望”看做人自身的能动因素,十分接近现代存在主义所主张的人的学说,德国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克朗纳断言:“不是克尔凯郭尔,而是他的老师黑格尔才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还注意到《精神现象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他指出,“以精神现象学为代表的黑格尔早期思想是以法国革命及拿破仑为中心”,代表“黑格尔的乌托邦”。